杨司佼

一位病人的母亲向我咨询:说她儿子患了强迫症,状态很不好,甚至有自杀念头,通过几个月的治疗,现在好些了,可她自己却不对劲了,成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的,做事注意力难集中,甚至难以入睡,想与我聊聊。

原来她儿子早在一年多前就出现了怕见人,不愿与人正常沟通等症状,并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临近高考,也没太在意,想等到高考结束后再带儿子去医院看看,但高考时,儿子发挥失常,只考了个二本。更让她伤脑筋的是,开学时儿子刚到学校一周,就提出休学,说自己在学校待不下去了,商讨半天还是休学回家,最后在医院被诊断为强迫性抑郁症,医生说是至少要吃一年以上的药进行治疗。她不知道儿子到底是患了什么病?为何要吃这么久的药?甚至担心是不是精神病?为了保险,她带儿子从市里、省里,一直看到了北京的医院,诊断都是大同小异,都说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药物治疗。病人母亲还告诉我,自从离婚后,她一直带着儿子过着单身生活,儿子就是她的一切。这下儿子变成了这样,她心里接受不了。最让她不安的是,她对儿子的病没底,不知道能不能治好、会不会变成精神病?当前又出现了新问题:她儿子嫌所考的学校不好,要退学,重新参加明年的高考,她却担心儿子这个状况,会不会考得更差,自己又说服不了儿子。越想越担心,也越害怕,晚上几乎睡不着。她知道自己这样不好,想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去乱想,但就是做不到,所以希望我能帮帮她。

听过她的倾诉后,我给她做了心理评估,结果显示有明显的焦虑情绪。诊断她是有了“伴有焦虑情绪的心理应激反应”。导致她焦虑的根源是她缺乏精神卫生常识。她把心理与精神病等同起来,所以,当她儿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她开始没在意,后来又讳疾忌医,以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特别是当她儿子的病情已严重影响了生活与学习,看医生诊断为心理障碍时,她担心儿子是患了精神病或是会发展成精神病,吃药又担心药物会伤害肝肾,特别怕药物伤害大脑,影响智力或用药成瘾,内心里很排斥儿子吃药,但又不敢不让他吃。所有这些让她内心里充满矛盾,感到非常沮丧与快要崩溃的感觉。所以要消除她的焦虑,首先就要消除她认识上的误区,认清她儿子所患疾病的性质及预后,从而心中有底。

为此,我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她,她儿子所患的强迫症属精神疾病的范畴,但与精神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不会变成精神病,是一种可以治愈,并且能够完全康复的疾病。她儿子所用的药物,也不会伤害大脑,更不会使人变笨或成瘾要终身服用,所以要相信医学科学,信任医生,主动地配合医生,落实儿子的治疗方案。第二,在搞清了儿子所患疾病的性质与预后之后,就要把关注的焦点重新放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上来,将当前所有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出清单,然后根据轻重缓急做出具体的时间安排,再按计划去落实,这样有事情做,时间过得充实,就有利于转移注意力而缓解焦虑,也可因此减少了她对儿子的关注,减轻她儿子的心理压力。在辅导病人母亲走上生活正轨后,我还让她练习放松、学习太极拳、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她缓解焦虑,帮助睡眠,还可增强体质。每次聊完天之后,我还给她现场放音乐做放松体验,伴随着语音提示,她很快进入了放松状态,体验结束时,她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过这种舒服的体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导,病人母亲的状态明显好了很多,她也能认清心理疾病不是精神病,她还表示一定会认真落实我给她制订的各项建议,并带孩子积极治疗心理疾病。

望着她离去的背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