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文

药价事关民生,也是“看病贵”这一“老问题”的成因之一。其他国家的药价怎么管?有没有可借鉴之处?

日本:医保覆盖高,医药两分离

目前,日本超过99%的人口已经纳入国民健康保险的管理中,号称“覆盖率世界第一”。这一举措基本切断了患者作为个人与医药行业的经济关系。医患药三者的经济关系就转换成了医保药三方。这一转换,正是改变以药养医现状的基础。

过去几十年来,日本持续大幅提高医生的诊疗报酬,使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药品变成了医术。患者对医院的依赖程度相对降低,有助于政府管控药价。

日本实现医药分离的一大措施是将药店从医院剥离,作为独立行业发展。在政府协调下,大部分药局已经从出售非处方药的小店,进化到具备针对各种处方出售药品的能力。

德国:全国统一价,严防乱开药

德国实行医药分离制度,医院和诊所都不设药房。看病后,患者可拿着处方到任何一家药店买药。德国法律还规定,药店不得连锁经营,所有处方药的价格全国统一。

德国绝大多数民众参保法定医疗保险,药费由医保基金承担,人们买药时通常只需额外支付几欧元附加费。

德国市场上有很多成分、质量、疗效相当的药品,价格却各不相同。针对这类药,医保基金通常会规定固定参考价。如果药价超过参考价,投保人有两种选择:自付超额部分,或改买其他疗效相当的药品。投保人一般不愿自付超额药费,制药公司也就较少提供价格超出限额的药品。

俄罗斯:洋药土药两重天

尽管俄罗斯政府对基础药品实施价格调控,以确保民众能够承受,但本国制药业不发达,药品市场充斥大量进口药。这些药品疗效好,价格贵,没补贴,要患者自己掏钱。民众也更信任进口药,宁肯出高价,医生也通常推荐进口药。据统计,2014年俄70%的医药市场被外国产品占据。

俄罗斯号称让公民“永久享受免费医疗”,但实际上是看病不花钱、买药要花钱。政府调控措施主要针对基础药品,而进口药却价格一路飞涨。

另外,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医生收入不高,拿灰色收入成为“公开的秘密”。尽管药店独立于医院系统,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以药养医的可能性,但医生推销医疗器械等行为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