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璞

再至汝阴 

[宋]  欧阳修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诗词赏析】

这首绝句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颍州担任太守时所写。黄鹂啼鸣桑葚美,紫色的樱桃熟了,轻风吹起麦浪,微微凉。很惭愧在我的任期没有给予乡亲们更多的关爱,但等我白发苍苍的时候重新回到这里,依然会感觉这里像我的故乡一样。

【养生解读】

桑葚是桑树的成熟果实,又名桑葚子、桑蔗、桑枣、桑果、桑泡儿、乌椹等。桑葚与樱桃在春末夏初时成熟。

桑葚与中华传统文化

相比于樱桃,桑葚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历史更为悠久。《诗经·卫风·氓》中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诗句,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含有桑葚的诗句。

桑葚不仅是一种养生美食,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甚至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孝与信。

“拾葚异器”是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说的是汉代有一位少年名叫蔡顺,他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粮食昂贵,母子只得拾桑葚充饥。蔡顺拾桑葚时,总是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不同的篓子里。一日,他分装桑葚时,被赤眉军遇见,问道:“你为什么把两种不同颜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不同的篓子里?”蔡顺回答道:“黑色的桑葚供母亲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吃过桑葚的人都知道,成熟的桑葚是由绿色慢慢变成红色,最后变为紫黑色,颜色越暗,红得发紫、发黑,味道越甜;颜色亮红的则较酸。因此,赤眉军听后,立即觉得蔡顺是个大孝子,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大米,一头牛,供奉母亲,以示敬意。

《隋书·循吏传》记载了这样一个诚信的故事:隋代有个人叫赵轨,自幼好学,行为非常检点。邻家有棵大桑树,桑葚成熟后落在了他家的地上,他便要人将落下的桑葚拾起,送还邻家,并告诫儿子说:“我并不是以此来求上好名声,而是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要,你们应引以为戒!”

桑葚的养生功效 

春末夏初的4—6月是桑葚的成熟期,一般在其呈红紫色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桑葚以个头大、肉厚、紫红色、糖性大者为佳。桑葚的主产地位于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河北等地。中药炮制的桑葚需要用水洗净,拣去杂质,摘除长柄,晒干。

中医认为桑葚性味甘,寒。《唐本草》中记载其“味甘,寒,无毒”。《本草衍义》中称其性微凉。《滇南本草》中记载其性味甘酸,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

抗衰老  桑葚有改善皮肤血液供应,营养肌肤,使皮肤白嫩及乌发等作用,并能延缓衰老。常食桑葚可以明目,可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

除燥热  桑葚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帮助排便等作用,适量食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刺激肠蠕动,解除燥热。

滋肝肾  从归经上来分析,桑葚主要入肝、肾经。在《本草从新》《本草撮要》等中药古籍中都明确记载了它对肝肾的补益功效。《滇南本草》中记载桑葚能“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桑葚可以“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本草经疏》里解释:“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矣。”

治热渴  对于部分糖尿病患者而言,桑葚也是一种较好的食疗佳肴。宋代《本草衍义》中记载桑葚可以“治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这里的消渴类似西医所说的糖尿病,中医对于糖尿病是辨证论治的,阴虚火旺证型的糖尿病适合用桑葚食疗,因为桑葚益阴还能清虚火。

如何用桑葚,直接决定了它能发挥什么样的效果。最常见的就是直接吃,这对于上面提到的阴虚火旺证型的糖尿病患者比较合适,因为《唐本草》中记载桑葚“单食,主消渴”。

治癃淋  桑葚对于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等患者也是不错的食物,比如清朝中医药着作《玉楸药解》中记载桑葚可以“治癃淋,瘰疬,秃疮”。

利五脏   《本草拾遗》 中记载,桑葚“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捣末,蜜和为丸”。把桑葚捣汁或者酿酒其功效也会有所不同,《本草纲目》中记载,桑葚“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降血脂  桑葚泡酒后饮用时,能为人体提供大量的脂肪酸,人体吸收这些脂肪酸以后能起到分解脂肪和降低血液中脂肪含量的作用,同时也能让血管韧性增加,能减少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脾胃虚寒泄泻者不宜食

需要注意的是,桑葚性寒,主要功效是滋阴,而不是壮阳,想靠吃桑葚来壮阳补肾是不可取的,尤其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更不合适。脾胃虚寒泄泻者也不宜服用桑葚,因为桑葚性寒,明代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疏》里已经明确提示:“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编辑    林    妙)

(投稿邮箱:32317945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