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秋

前几天,13岁的阳阳突然发烧,妈妈以为她是受凉“感冒”,于是给她吃了3天感冒药。可阳阳仍然无精打采,头痛、头晕的情况愈加严重,体温最高时达39.0℃,甚至还出现抽搐不止、神志不清的症状。随即,家人带其就医,经过一系列检查,阳阳被确诊患上了病毒性脑膜炎。

最近气候多变,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忽冷忽热的天气经常交替出现,造成病毒和细菌繁衍活跃,而机体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病毒可直接通过血脑屏障侵犯大脑,进而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常见的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散性炎症的临床综合征,可见于任何年龄段者,但以20岁以上的中青年人居多。发病前患者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肉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类似于感冒的症状,约1/4患者可有口唇疱疹病史。多数患者起病较急,体温高达38.4~40℃,并有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变。随后,病情缓慢进展,精神症状突出,如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言语减少、情感淡漠和表情呆滞,患者喜欢呆坐或卧床,行动懒散,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神经症状可表现为偏瘫、偏盲、失语、眼肌麻痹、多动等。病程为数日甚至1~2个月。

过去,病毒性脑膜炎的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争取理想的预后。所以,出现上述症状后,要警惕病毒性脑膜炎的可能性,积极就医。临床通过白细胞计数检查、脑脊液检查、病毒学检查、脑电图检查和腰穿检查等,能够确诊本病。

对于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有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两种方法。药物治疗也称为病因治疗,临床通过使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对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进行抑制,使用阿糖胞苷对疱疹、乙肝病毒进行抑制。在使用上述药物时要注意,如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损,或病情较重,则应该酌情使用干扰素或是丙种球蛋白。干扰素虽然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但可抑制血液中及其他细胞内的病毒复制,并降低其毒素。对症治疗主要指的是为患者控制体温,降低颅内压、止痛、补水以及纠正电解质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病毒性脑膜炎,下列因素还会引发其他类型的脑膜炎——

1.受到结核杆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结核杆菌是脑膜炎中最为严重的,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结核分歧杆菌会经过血液传播,可能在软脑膜下种植,从而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会有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腔,从而危及生命。

2.受到细菌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是细菌性脑膜炎中最为常见的而且非常凶险,一般常见的感染菌有双球菌和肺炎双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病B型,症状很严重。特别是伴有脑脓肿以及鼻炎患者是化脓性脑膜炎的高危人群,会对大脑造成严重损伤。

3.真菌感染。有一部分脑膜炎是因为真菌感染引发的,常见的是隐球菌。此类细菌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深部真菌感染。

在脑膜炎高发季,我们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尤其是要避免呼吸道和肠道疾病;要适当锻炼身体,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为宜;同时要增加营养,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保证睡眠,避免熬夜也很重要;如果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或不明原因的精神异常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本身就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更不能掉以轻心,脑膜炎很容易被误诊成精神病复发,从而延误病情,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