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超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是最重要的战场。

德国的一个城市内充斥着支持战争的喧嚣。邮差哈姆斯托正在最后一次送邮件,因为他已经被征召参军,但他与所有的人一样,都已经认准这场战争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结束。在这种乐观的情绪下,参军、参战的热情感染着德国的每一个人,就连往日平静的教室内也是暗流涌动。

在一所大学教室内,一名教授正在以充满激情和诱导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们赶快投笔从戎,走上战场以报效国家。男生们在教授的鼓动下,很快陷入对取得军功后荣耀的憧憬之中,并且几乎是全体立即决定报名参军。学生班恩原本对参军并不太感兴趣,但在以保罗为首的同学们劝导下,也同意一起去报名。

这群自由散漫惯了的学生来到部队后,发现负责训练他们的居然是一名熟人——邮差哈姆斯托。此时的哈姆斯托已经是一名军士,他板起面孔,以近乎苛刻的方式对新兵们开始训练。哈姆斯托不但专门找满是积水的地方让新兵们进行匍匐动作,还在新兵们就要开赴前线的头一天进行繁重的训练。这些新兵决定教训一下这个可恶的军士,他们趁哈姆斯托晚上喝酒回来时,用绳子将他绊倒,然后用被单蒙住他的头,痛打了他一顿,最后将他扔到泥坑里。

到达前线后,保罗和其他新兵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没有食物,要不是老兵凯特钦斯基有办法弄到食物,他们可能就要挨饿了。很快,上边传来命令,要求凯特钦斯基带领全班到前线去布设铁丝网。但凯特钦斯基抱怨说,这些新兵无经验,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去更好一些。抱怨归抱怨,凯特钦斯基还是带领全班出发了,就在他们布设铁丝网时,对面的法国军队发现了异常。战场经验丰富的凯特钦斯基从照明弹和远处的炮口闪光知道要遭到炮击了,赶紧带领手下找掩护。新兵班恩动作稍慢一点,就被炮弹炸伤了眼睛。他发疯般在阵地上狂奔乱喊,又遭到对面法军机枪射击而阵亡。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死亡威胁的新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喘一口气,法军就向他们的阵地发动了进攻。长时间的炮击使得新兵法兰兹感到精神压力很大,逐渐陷入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他终于无法控制自己而冲出掩蔽部,结果被弹片击穿身体,被抬下了战场。

法军发动攻击后,德军奋力抵御,并最终守住阵地。战斗结束后,保罗所在的第2连由150人锐减到80人。以致于按150人标准准备食物的伙夫拒绝让这些人享用全部食物,后来在军官的命令下,伙夫才将食物交给这些幸存的士兵。

休整期间,保罗等新兵决定到医院探望受伤的法兰兹。法兰兹因伤势很重且已经被截肢,情况很不好,他在保罗的眼前死去了。这件事使得保罗对残酷的现实开始反思,他和战友们认识到与他们作战的法国士兵同样不愿意打仗,这场战争一定是因为有些人能够得到好处才挑起的。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保罗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伤亡。后来,保罗所在部队向一个没有攻下来的小镇进攻时,他掉了队。他当时躲在一个弹坑内,看着反击的法军从身边冲过去。当法军再次遇到德军炮火拦阻而后退时,一名法军士兵跳进弹坑后被保罗刺伤。保罗和受伤的法军士兵在弹坑内一直呆了一夜。本性善良的保罗看着痛苦呻吟的法军士兵,更加憎恶这场战争。他企图帮助法军士兵,但没有用,最终法军士兵还是死了。保罗拼命祈求法军士兵的原谅,却再也得不到回应了。回到己方阵地的保罗和同学艾伯特遭到炮击同时负伤,艾伯特被截肢成了残废,而保罗则在伤愈后获准回家探亲。

保罗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一片萧条。他父亲却将儿子视作战场上的英雄,向朋友们推荐。保罗这时才发现,处于后方的人们虽然忍受着物资匮乏,却仍然热衷于将战争进行下去,而且幻想着直取巴黎。保罗回到母校,发现他的老师仍然在向班上的学生们传授着所谓的“战争荣誉”。教授要求保罗将前线的英勇事迹介绍给学生们,以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保罗对教授感到极为厌恶,就将他在前线的厌战情绪一股脑地说了出来。谁知,他却被学生们斥为“懦夫”。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极为失望的保罗,决定立即回到前线去。

回到自己的部队后,他发现几乎都是比他还要年轻的新面孔,老兵们大部分已经伤亡殆尽。保罗找到了正在四处寻找食物的凯特钦斯基,并一起返回驻地。就在这时,一架协约国的战斗机在上空盘旋,向他们俯冲投弹。凯特钦斯基被炸伤,由保罗背着前往医疗站。保罗背着凯特钦斯基到了医疗站,这时才发现凯特钦斯基已经被飞机射出的枪弹击中而死亡。保罗无限伤感地回到了前线。

战争进入最后一年,所有的士兵们都感到极度厌战和精疲力竭。呆在战壕里的保罗发现前面有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这让他想起了美好的战前岁月,他伸出手去想要触摸这只美丽的蝴蝶,却毫不知情自己已经被一名法军狙击手发现了。作为一名已经在前线战斗4年的老兵,保罗本不应该这样做,是极度的厌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他放松了警惕。随着一声枪响,保罗伸向蝴蝶的手臂不动了。然而同战争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无战事”。

影片最后,不断浮现出在行进队列里的保罗和他的同学们,背景则是一片布满十字架的大地。

作为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影片,《西线无战事》力图真实再现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装备。从总体上来看,影片中出现的武器(主要是各类枪械)是符合实际的。例如德军使用的P08手枪、毛瑟M98步枪及MG08重机枪等。这些枪械都广为人知,在此不再做介绍,而法军使用的枪械值得一提。

影片中出现的法军步枪是贝蒂埃M1907/15步枪,而并非大名鼎鼎的勒贝尔M1886步枪。勒贝尔M1886步枪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无烟发射火药的步枪,也正是因为无烟发射药能够提供比黑火药大得多能量的原因,勒贝尔M1886步枪口径才得以减小到8mm。因为这一领先时代的优势,一名叛逃到德国的法军士兵对其携带的勒贝尔M1886式步枪开价达到20 000马克,这个价格在当时可以购买400支毛瑟M1871式步枪。德国通过测试,很快发现无烟火药所具备的巨大优势,因此迅速研制出使用无烟火药的毛瑟M1888步枪和M98步枪,后者成为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制式步枪。与此同时,法国也开始在勒贝尔步枪基础上改进设计,这就是贝蒂埃步枪诞生的初衷。

最初,贝蒂埃步枪是为法国骑兵研制的一种带有3发盒式弹仓的卡宾枪,使用3发桥夹装填枪弹。通过法国殖民地军队的使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数月的实战检验,法国军方认识到贝蒂埃步枪要比勒贝尔步枪优秀得多,因此决定使用贝蒂埃步枪替换勒贝尔步枪。此时,贝蒂埃步枪已经改进为M1907/15,于1915年2月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部队。后来,该枪又改进成M1916步枪,改用5发弹仓供弹。不过,由于勒贝尔步枪数量非常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然与贝蒂埃步枪一起装备法军。

影片中,在德军抵挡法军的进攻、夺回己方失去的第一道堑壕、进而向法军阵地发动攻击时,遭到了法军重机枪火力的拦阻,很多德国士兵都葬身枪下。这时,老兵凯特钦斯基利用接近法军阵地的一个弹坑向法军重机枪投掷了一枚手榴弹,将重机枪炸毁,为部队攻占法军堑壕扫清了障碍。

镜头中出现的重机枪并非是当时法军的制式装备——哈奇开斯重机枪,而是一挺英国制维克斯MK I重机枪。维克斯MK I重机枪是英国在马克沁重机枪基础上研制的派生型号,该枪性能十分可靠,是英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主要重机枪。维克斯MK I重机枪发射英式7.7mm枪弹,与英式步枪弹药通用。如果考虑到情况极其复杂的战场实际,法军因装备补给方面的原因,在少数部队内使用英国维克斯MK I重机枪的情况是可能的,因此这并不能说明影片中法军使用英国机枪就是一个错误,但由此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如英国机枪使用的7.7mm枪弹并不是法军的制式枪弹,弹药补给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影片最后,在保罗想要触摸战壕外的蝴蝶时,一名法国狙击手发现并击中了他。这个镜头中法军狙击手使用的是一支德国造精确步枪——该枪是德国毛瑟公司在M98制式军用步枪基础上研制的民用狩猎步枪,称为M1896运动步枪。该枪最大特点是采用所谓的“双扳机”结构,即扳机护圈内设有2个扳机,主要用途是减小射击时的扳机力,以达到更为精确的射击。该枪后面的扳机是待机扳机,扣压之后就可以使击锤处于待发状态,然后只需要很小的力量扣压前面的扳机就可以击发。这样一来,狙击手在击发时扣压扳机的力量就很小,对射击精度的影响减少到了最低。一战爆发后,前线急需大量的狙击步枪,因此德军就征集民用猎枪应急,数量在8 000~15 000支之间,其中就包括装有光学瞄准镜的毛瑟运动步枪。但这些为民用市场研制的运动步枪并不适合在极度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使用,在可靠性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后来逐渐被军用精确步枪所取代。影片中法军狙击手使用这种运动步枪,很可能是来自于战场缴获的战利品。

如果对《西线无战事》法德两军的交战情况进行概括,“拉锯战”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双方的几次交战都形成了你攻过来我再反击过去的局面,如保罗等人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法军凭借不顾惨重伤亡的顽强攻击突入德军第一道堑壕。经过一番肉搏战,德军被迫撤向下一道堑壕。正当法军试图扩大战果时,却遭到德军密集炮火拦阻而被迫后撤。德军指挥官抓住这一机会,立即发起反击,不仅夺回了己方第一道堑壕,还乘势攻占了法军的第一道堑壕。德军指挥官发现法军堑壕并不适合坚守,将部队撤回己方第一道堑壕。后来,德军在攻击小镇时也是这样。德军攻击过去遭到法军炮火拦阻而被迫停止前进,随后又在法军反击下后撤。保罗在后面落了单,才发生在弹坑内刺杀法国士兵的一幕。

如果单从影片的展现来看,造成上述反复拉锯而少有进展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双方都进行了高效的炮火拦阻。简单地说,炮火拦阻是指炮兵对机动过程中的敌军进行火力阻击的作战行动。一般情况下,防御一方会在进攻一方接近己方和突破己方前沿阵地后,在己方某一地带预先布置炮火进行拦阻。防御方炮兵将进行炮击的射击诸元预先测定好,当进攻一方通过拦阻地带时,防御一方的炮兵就可以快速开炮进行拦阻射击。炮火拦阻着眼于制止敌方的机动,因此往往需要炮兵进行一段时间的持续射击。当进攻一方遭到阻滞时,防御一方就能够争取到一定的时间,调动部队和机动火力对进攻一方进行反击或重新建立纵深防线,继续抗击敌军的攻击。《西线无战事》影片中双方都未能突破对方的炮火拦阻,因而造成反复拉锯战。

另外,影片中双方没有加强兵器,以致无法对敌方防御阵地上的火力进行有效摧毁,也是造成拉锯战的重要原因。影片中出现的大群只装备有步枪和手枪的步兵向敌军阵地密集冲击的画面,是一战时期战斗队形的真实反映。除了队形非常密集外,没有能够伴随步兵一起前进的诸如轻机枪、迫击炮和小口径直射炮这样的加强兵器,步兵仅靠步枪火力无法对付火炮攻击,结果就会遭受非常严重的伤亡。造成这一情况,既有当时还没有认识到需要在步兵战斗队形内增加加强兵器的原因,也有兵器本身方面的原因。一战中期以前,虽然也有诸如刘易斯轻机枪这样的武器出现,但人们却没能认识到这种武器最大的战术作用在于可以给持续前进的步兵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直到1916年索姆河战役期间,英军每个步兵排才开始装备1挺刘易斯轻机枪。此时,英军使用轻机枪的战术才开始发展为机枪组和步兵相互交替掩护前进,但也并不普遍。当然,单单在步兵战斗队形内增加轻机枪是不能彻底解决步兵冲击时的火力支援问题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机枪之外,还需要给步兵加强“小炮”。这一点直到一战末期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在步兵战斗队形内增加迫击炮和适于在近距离内摧毁敌火力点的小口径直射炮。

从防御工事角度来说,《西线无战事》影片的展现优劣各半。例如,堑壕的宽度比较窄,可以容2名士兵并行错过,这既有利于减少遭到炮击时炮弹落入壕内的几率,也可以保证比较好的通行能力。但影片中堑壕过于平直,平直的堑壕最大缺点是难以在壕内抵抗突入之敌沿堑壕的进攻。敌军突入堑壕之后,如果堑壕平直,就可以顺着堑壕的方向射击。平直的堑壕对此不能提供任何防护能力,堑壕被突破一点,附近的守军就会很容易在射击下遭到伤亡。正是因为如此,堑壕构筑时的基本形状应该是折线形的,即每隔一段距离就拐一个弯。这样一来,突入的敌军就难以顺着堑壕的走向进行射击,而且守军还可以利用堑壕的拐弯处组织抵抗,从两侧向突入之敌进行反击,进而将其消灭。

影片中的堑壕成了全部步兵武器的射击工事,不论是重机枪还是步枪都是依托堑壕的胸墙进行射击,而没有构筑专门的射击掩体。射击掩体通常要单独在堑壕边缘挖出,既可提高防护能力,也可以减少对堑壕内人员机动的影响,特别是抬担架的救护队员通过时对通行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重机枪这种占地方很大的武器加上备份弹药就会大大降低堑壕的通行能力。像大多数影视作品一样,影片中的重机枪也被部署在第一道堑壕之内,这使得其处于十分暴露的位置,实际上,应该部署到第一道堑壕稍后的位置才更为安全,且可以利用其射程更远的优势,超越己方第一道堑壕进行射击。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反战题材影片,影片通过对西线战事的描绘,揭示战争给无辜民众带来的阴影与伤痛。影片上映曾轰动一时,激起民众的反战共鸣。然而具有讽刺意味地是,仅仅过了不到10年,人类便又陷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