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何伟兵

本文呈现与德军野战军用口粮相配套的各种附件——

东德军用水壶

东德人民军创建于1956年3月1日,其下设陆军、海军、空军/防空队、国境警备队。东德人民军采用的制服和个人装备基本与二战中德军的相似。其个人装备中配发数量较大的就是军用水壶,东德军用水壶的设计基本沿用二战中德军军用水壶的设计。

东德军用水壶分为水壶、水壶套和杯状盖三部分。图为晚期型军用水壶的后期型

整个军用水壶分为水壶、杯状盖和水壶套三部分,水壶套套上后,只遮盖到杯状盖下方。根据装备的时间有所不同,东德军用水壶主要分为早期型和晚期型两种,其中晚期型水壶又分为初期型和后期型。

早期型和晚期型军用水壶设计基本相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的材料。早期型军用水壶的设计与德军二战时期的军用水壶完全相同,水壶采用铝材制作,水壶外面套有羊毛制的单色水壶套,既可以防止水壶被磕碰损坏,又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到1960年代前后,出现晚期型军用水壶。晚期型的设计与早期型基本相同,但水壶改为白色塑料材料制作,并且水壶套由原来的单色羊毛制改为带有迷彩图案的帆布制,因此从外观上可以很容易地区分、辨认。

晚期型军用水壶根据采用时间的早晚分为初期型和后期型两种。后期型军用水壶的设计除了在初期型的基础上稍加改进之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壶套的迷彩式样与初期型有所区别。

由于早期型军用水壶装备时间较短、现存数量不多,因此本文主要对晚期型军用水壶中的初期型及后期型进行介绍。

晚期型军用水壶的初期型

晚期型军用水壶中的初期型大约于1960年代初期采用。水壶使用白色塑料材料制作,呈椭圆形,平底,其上端呈三角形,与下端之间开有一圈间隔槽。水壶口部切削有螺纹,其上旋拧一个圆柱形水壶盖,用于拧紧水壶口,防止水漏出。圆柱形水壶盖采用灰色塑料材料制作,盖子外侧等间距压制有多条竖向凸棱,起防滑作用。水壶盖顶端中部通过铆扣固定有一条钢丝环相连的链条。水壶上端一侧设有带圆孔的凸起,链条另一端则挂接在圆孔内。该链条将水壶盖与水壶连接在一起,防止水壶盖丢失。

水壶盖外面套装一个杯状盖,可作为水杯使用。杯状盖使用铝材制作,为上宽下窄的锥状,平底。杯状盖的正面从上到下压制有4条凹痕,作为刻度使用。在第三条刻度处横向设有一个铝制环。杯状盖背面中部横向设置有一个铝制金属片,该金属片的两端各安装有一个扇形金属环。两个金属环都是折叠式的。在不使用时,先将右侧的金属环折叠并贴合到左侧,再将左侧的金属环折叠并贴合到右侧;使用时,先将左侧的金属环竖起,再将右侧的金属环竖起。由于右侧金属环的上下宽度比左侧金属环稍大,因此两个金属环折叠、竖起时不会互相干扰。两个金属环分别竖起后,可作为把手,用手握住把手即可端起杯状盖喝水。

初期型军用水壶的水壶套采用带有迷彩图案的帆布材料制作。该迷彩式样被称为“Flachentarnmuster”,译为“小面迷彩”,一般也被俗称为花式迷彩或马铃薯式迷彩,是在灰色的底色上带有绿色和棕色不规则形状斑块,斑块大小不一。

水壶套的设计十分简单,其外形及尺寸与水壶相符。水壶套左侧上方有一个竖向开口,以方便装入和取出水壶。平时,开口由上下两个圆形按扣扣合。水壶套的正面上部中间竖向缝制有一条短挂带,短挂带采用灰色人造革材料制作,短挂带的顶端设有一个口字形金属环,金属环的上方设有一个带有插针的金属插扣。水壶套背面中间竖向设有一条长挂带,同样采用灰色人造革材料制作,长挂带通过水壶套背面上部的上、下两个黑色铆钉固定。长挂带的底端竖向开有一个扣眼,用于扣合在水壶套背面底端的圆形金属扣上。长挂带的顶端竖向等间距开有多个小孔,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小孔扣合在水壶套正面金属插扣的插针上。扣合水壶套时,将长挂带向上绕过杯状盖,并穿过杯状盖正面的铝环,然后将挂带顶端的小孔扣合在金属插扣的插针上,再将剩余的挂带插入到金属插扣下方的口字形金属环内即可。

水壶套背面固定长挂带的铆钉上方,还设有一个大型弹性金属挂钩,用于钩挂在士兵的腰带上携行。

东德时期一个重要的单位——国家保安省,其配发的组合餐具上刻印有“MfS”字样

晚期型军用水壶的后期型

1965年,东德军队采用了后期型军用水壶。该水壶与初期型相比基本没有变化,只是细节上有所不同。

后期型水壶盖采用与水壶相同的白色塑料材料制作。为了防止水壶盖丢失,在水壶盖的顶端中间固定有一根白色塑料挂带,挂带的另一端为圆环,套装在水壶口部。这一设计与初期型的链条连接不同。

后期型军用水壶的水壶套迷彩图案相比于初期型则有较大改变。这种新的迷彩图案被称为“Stricheldruck”,译为“线条迷彩”,是在棕色底色上带有深棕色的竖直线条,线条长短不一,形似雨滴,因此也被俗称为雨滴式迷彩。这种迷彩式样于1965年采用之后,广泛在东德人民军的战斗服及各种附件上使用,直到1990年东德与西德合并。与之相比,花式迷彩由于采用的时间较短,产量小,因此采用这种迷彩的附件现在已经成为珍贵的收藏品。

除了迷彩式样不同外,水壶套上的长挂带缩短,由黑色人造革制成,材质变得更薄。长挂带的底端用圆柱形铆钉固定在水壶套背面中部,铆钉的上方设有一个口字形金属环。

长挂带下部通过上下两个铆钉另固定有一根短挂带,短挂带的顶端开有一个圆形扣眼,使用时将短挂带的顶端向下折弯,穿过长挂带底端的口字形金属环,再扣合在口字形金属环下方的铆钉上,即可将短挂带形成一个挂带环,将水壶挂附在腰带上。

后期型军用水壶的杯状盖设计与初期型相同,只是取消了杯状盖正面的水位刻度。

东德军队野战用组合餐具

东德军队采用的野战用组合餐具包括刀子、叉子、勺子和起子,作为一套携行,其整体设计沿用二战时期德军使用的组合餐具。不过,二战中使用的组合餐具上大部分都刻有表示纳粹军队的秃鹰的徽章,而东德军队使用的组合餐具上取消了这一徽章,这也是区别两套组合餐具的重要特征之一。

整套餐具中,起子用于开盖。其由手柄和起子头两部分组成,其中起子头上组合有多种类型的起子,可用于打开不同容器的盖子,也可用于拔钉子。手柄的左右两端向内卷边形成收纳槽,勺子、叉子的手柄和刀子的刀片部分可以插入到收纳槽中携行。需要说明的是,刀子的刀片非常锋利,因此在不使用时必须将其装入到起子的收纳槽中,以保证安全。

一般根据配发军种的不同,东德军队野战用组合餐具上刻有不同的铭文,但并不是所有餐具上都刻印铭文,有的整套餐具上选择一个餐具刻印,有的选择多个餐具刻印,不一而足。东德人民军配发的组合餐具上刻印的铭文为“DDR”字样,表示“德国民主共和国”的意思。而东德时期一个重要的单位——国家保安省(东德的秘密警察及谍报机关,负责展开监视、监听、密告活动,也进行国内反对派的镇压活动。东西德统一后,该机构最初被降级到国家保安厅下属的一个单位,最终被取消)配发的组合餐具上刻印的铭文为“MfS”字样。除了表示军种的铭文之外,组合餐具上还刻有表示制造商名称的铭文。

东/西德军用随身刀具

东德军队和西德军队都配发有随身刀具。

东德士兵的随身刀具采用刀片、改锥、起子、锥子四合一的设计,刀片等可以折叠到手柄内收纳。该刀具的手柄为急救单位常用的橘红色,因此也可以供飞行员等使用。刀具上的起子形状为半椭圆形,这一式样与美军1930年代生产的随身刀具上的起子形状相同。起子顶端向内卷边形成钩状,起子折叠到手柄内时,钩状自手柄一侧露出,用手指抠住此钩即可拔出折叠在手柄内的起子。

西德士兵的随身刀具同样采用多组合的折叠式设计,除了刀片外,其上还组合有锯子、拔瓶塞的螺丝锥、锥子,并且其锯子兼有起子及拔钉子的功能,实用性更强。刀具的手柄为黑色,其一侧刻有代表西德的鹰的徽章。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德军使用的随身刀具就是在西德随身刀具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在其上增加了各种实用小工具。

起子主要作为开盖器使用

西德军队的果酱盒

西德军队配发的果酱盒是为了收纳果酱、黄油、奶油等调味品。这些调味品可涂抹在面包及饼干上,以增加口味。果酱盒分为联邦军用和国境警备队(BGS)用两种。两种类型的果酱盒均沿用二战德军配发的果酱盒的设计,为小圆盒式,顶端配有盒盖,但两者的细节及颜色稍有不同。

二战中德军配发的果酱盒为树脂材料制作,而西德联邦军的果酱盒及盒盖改为铝材制作。果酱盒的内侧附有一层树脂制的内衬,便于清洁,盒盖的内侧附有橡胶制的密封环,以防止泄露。

果酱盒底部和盒盖顶部均刻有铭文,其中盒盖顶部刻印的是西德的鹰徽章,果酱盒底部刻印包括生产商代码、生产年份后两位和产品编号等铭文。

国境警备队使用的果酱盒为树脂材料制作,其外形与二战中德军使用的型号完全相同,只不过二战德军果酱盒外观多为银白色、黑色和橘色,而西德国境警备队的为大理石风格的浅黄色。该果酱盒直径110mm,盒底刻有“BSG”字样或者生产年份的铭文。

二战时期德军热带用水壶

德军在二战中使用的水壶有两款,第一款自1931年开始采用,水壶的外形与上述东德军用水壶相似。水壶采用铝材制作,外面套有单色羊毛制水壶套,杯状盖同样采用铝材制作,用于固定杯状盖的挂带采用十字形设计,使用皮革材料制作。二战开始后由于铝材的缺乏,水壶和杯状盖也有铁制作的变型产品。

1941年,德军采用了第二款军用水壶,其与第一款水壶的最大区别是,水壶外侧覆盖一层被称为“塑料木”材质的固定式水壶套,这种塑料木是在木材中渗入树脂制成的。杯状盖也使用同样的树脂材料制作。这种军用水壶被盟军的情报部门称为热带用水壶,表明其主要是在热带战场上使用,当然,也在欧洲大陆战场上使用过。

热带用水壶的外形与第一款军用水壶完全相同,其水壶由铝材制作,由于塑料木水壶套固定在水壶外面,因此在水壶套左右两侧留有明显的成型接缝。水壶盖、杯状盖均采用树脂材料制作。水壶盖顶部的铆钉扣上固定有一根帆布挂带,水壶口部套有一个皮挂带环,挂带的另一端即连接在皮挂带环上。皮挂带环采用黑色皮革材料制作,一端制有多个扣眼,另一端设有一个带插针的金属插扣,使用时只需将金属插扣的插针插入到另一端合适的扣眼中即可。

热带用水壶的另一大特征,是将用于固定杯状盖的十字形挂带由原来的皮革材料改为军绿色的帆布。该布制挂带的设计稍显复杂,由横、竖挂带组成,呈十字形,套住整个水壶。

横向挂带为环式设计,横向套在水壶的中下部,其正面中间缝制有竖向挂带,该挂带的底端设有一个圆形铆钉扣,顶端安装一个弹性金属锁扣。背面竖向挂带为双层设计,竖向挂带一端固定在底端的铆钉扣上,另一端向上绕过杯状盖插入正面的金属锁扣中,即可将挂带咬合固定。

背面竖向挂带上方缝制有一个金属钩,可用于挂附到腰带、手枪背带等的D形环上,以挂附水壶。

标准型杯状盖为黑色树脂材料制作,但也有一部分采用铝材制作。杯状盖为上宽下窄的锥形,顶端口部外侧设有大型边缘。水壶盖底端设有较宽的一字形凹槽,扣合挂带时,可将挂带卡在凹槽内,防止其左右移动,以牢固固定杯状盖。

德军携行用简易油(水)桶

德军在二战时期使用的兵器乃至附件,即使在战后也给各国同类型产品的开发带来不小的影响。附件方面,其中最着名的当属携行用简易油(水)桶,其设计至今仍为很多国家沿用。除了现今德军使用的简易油(水)桶是沿用其以前的设计之外,美国、英国的简易油(水)桶也都是在德军产品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该简易油(水)桶在德军中的制式名称为“统一型容器”,命名为“Jerry Can”,由于其设计影响十分深远,名称中的Jerry后来被用于指代德国士兵,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各国对于该简易油(水)桶设计的认同。

该简易油(水)桶最初于1930年代开发成功,具有相当多的优点,如质量轻、坚固耐用,即使堆积在一起也不会破损,并且打开出油(水)口盖无需使用工具,操作简单,出油(水)口盖的锁定相当确实,不会发生漏油(水)的状况。与德军的油(水)桶相比,二战中美军和英军使用的油(水)桶不但设计复杂、使用不便,而且性能不佳,特别是英军的油(水)桶经常出现漏油(水)的情况,因此两国各自均以德军油(水)桶为基础进行参考设计,其中美军后来的油(水)桶设计稍有改变,而英军后来的油(水)桶则完全仿制德军的。德军这种油(水)桶逐渐传入各国,成为在全世界都影响深远的产品。

德军油(水)桶内既可以装燃油,也可以装水,其采用长方体形设计,长350mm、高460mm、宽160mm,容量20L。该油(水)桶分为初期型和后期型两款,两种款式的设计几乎相同,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初期型油(水)桶的出油(水)口位于顶部中间,而后期型的出油(水)口更改到顶部左侧。除此之外,初期型油(水)桶正背面压制有大型X形凹槽,而后期型则改为正背面中间压制口字形凹槽,在口字形的四周则压制有梯形凹槽。

油(水)桶的背面除了压制有凹槽之外,没有任何铭文,正面上部则刻有多行铭文,铭文内容根据生产年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二战期间油(水)桶上的铭文分为三行,最上行为“Kraftstoff 20L”字样,表明容量为20升,中间为制造商的商标,最下行的铭文根据军种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陆军使用的油(水)桶上印有“Wehrmacht”字样,而党卫军使用的油(水)桶则印有“SS”字样。现代德军使用的油(水)桶上的铭文则刻有生产年份、油桶容量、制造商商标、品名编号等内容。油(水)桶左右两侧和底部中央各有一个凹槽。

后期型油(水)桶顶端右侧横向等间距设有3根管状提把,单人携行油(水)桶时手握正中间的提把,而双人携行油(水)桶时,则每人各握持外侧的一个提把即可。

管状提把的左侧设有圆形的出油(水)口,其顶端设有出油(水)口盖。该出油(水)口盖由盖子和铰接在其上面的锁定杆构成。用力向上拉锁定杆并同时将其向前方推即可解除出油(水)口盖的锁定,此时再用手向后拉锁定杆,即可打开出油(水)口盖,露出出油(水)口。出油(水)口盖打开后由弹簧固定在后方,因此在出油(水)口倾斜向外倒油(水)时,出油(水)口盖也不会向下滑落,影响倒油(水)。

后期型油(水)桶于1942年开始采用,现在德军使用的油(水)桶设计沿用自后期型。只是二战时期的油(水)桶采用灰色或棕色涂装,而现代德军使用的油(水)桶采用深绿色涂装,这也是两个时代油(水)桶最大的区别。

二战时期的德军饭盒

二战中德军配发的饭盒并不是炊事使用,而仅用作餐具。其于1931年设计成功,由盒体和提把两部分组成,最初生产的盒体采用铝材制作,提把则为铁制,饭盒表面涂装成灰色。二战开始后,为了解决铝材的不足,将盒体的铝材变薄,或者有的直接放弃铝材而采用铁制作。1941年,德军发布指令,将饭盒的表面涂装由灰色更改为军绿色。

饭盒整体采用椭圆形设计,上方附有盒盖,用提把进行携行,其提把采用一根金属杆制作,呈U型,十分简单。最初时盒体上附有刻度线,二战中期为了简化生产取消了刻度线。

早期制作的饭盒,盒体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个挂钩,用于钩挂提把。二战末期的1944年为了简化生产,取消了挂钩,将提把钩挂在饭盒两侧金属片折弯形成的小孔中,有些甚至直接取消了提把。

盒盖的一侧铰接有一个把手,不使用时把手向下折叠贴合在盒体上,使用时将其向上打开90°,呈水平状态握持。把手的铰接部外侧印有铭文,铭文的内容包括生产年份等。

编辑/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