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立君 张晶

【摘 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入组,均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给予优质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反搏前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相比于反搏前,患者反搏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差异显着,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近期疗效佳,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主动脉球囊反搏是临床机械循环的重要辅助方式,是以氧供氧耗为基础,在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源性休克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可为患者提供循环支持,为患者血运重建提供机会,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特选取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入组研究,总结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临床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入组,均伴发心源性休克表现,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1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58±3.59)岁。纳入标准:①平均动脉压<60mmHg,尿量<30ml/h,多巴胺用量≥15ug;②患者存在周围循环不良表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PCI术治疗失败后转至心脏外科接受手术。排除标准:①排除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②排除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窦瘤患者;③排除严重周围血管病变、存在不可逆性心室衰竭终末期状态者;④排除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贫血及脑出血急性期患者。

1.2 方法

以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穿刺,将气囊导管插入到主动脉降部,气囊导管尖端至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与主动脉球囊反搏机连接,连接心电图监护仪,根据R波触发与动脉压力波触发[2],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反搏压力增益波型进行观察,科学调整气囊充放气时间,进而使反搏效果达到最佳。穿刺部位选择股动脉,利用X线定位,将气囊导管插入,于左锁骨下动脉2~3cm处的降主动脉内将球囊置入,连接主动脉球囊反搏机,以1:1心电与压力触发模式进行反搏,逐渐过渡为1:2至1:3[3],待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血小板减少,股动脉血栓形成后,可停用主动脉球囊反搏。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3.0软件,计量资料:行t值检验,()描述;P值<0.05,具备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40例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仅1例患者死亡,其他患者均已好转出院。40例患者反搏后,血压达到90/60mmHg以上,心输出量>3.5L/min,左室射血分数>40%。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活动受限,导致患者易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开展护理服务时以友善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保证护理操作轻柔,适当给予鼓励与安慰,帮助患者消除负性情绪。

3.2 体位护理

患者反搏术后要求绝对卧床休息,肢体制动,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伸直穿刺下肢,不可弯曲[4],用宽胶带沿着大腿纵向固定,对于躁动不安患者可给予约束带、药物镇静等方式处理,避免患者出现坠床、非计划性拔管等事件发生。床头抬高控制在30°以内。于腋中线水平位置放置传感器,帮助患者定时翻身,翻身幅度应控制适当,将患者的下肢与躯体保持一直线上,翻身后需要对气囊与导管位置进行监察,避免移位发生。

3.3 体征监测与管理

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观察,对患者的血压、反搏压、波形、心率、尿量、氧饱和度、足背动脉血供等指标进行测量记录。静脉注入肝素,调整至正常活化凝血时间的5~20倍,即ACT时间>180s[5]。保证导管中心腔通畅,每隔0.5~1h用肝素盐水对中心腔进行冲洗。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反搏参数。导管拔除前,停机3~5min,待病情稳定后,方可将气囊内气体完全抽空。导管撤出后,按压穿刺部位30~60min,用绷带加压包扎。

4 讨论

主动脉球囊反搏具有降低左室前后负荷,减轻心脏负荷,提升舒张压,使冠状动脉灌注增加的作用,可使患者的心脏功能有效改善,促进心肌损伤改善。临床护理时加强对患者适应症与禁忌症的把握,严密观察各项参数变化,掌握球囊反搏泵工作原理,为患者提供优质化、规范化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各项指标水平达到标准范围,促进患者早日痊愈康复。

参考文献

陈旭华,姜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辅助治疗大面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6(09):879-882.

余正春,马小静,夏娟,胡萍.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前后的左室局部收缩功能[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30(08):566-568.

张文芳.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73-74.

孟凡刚,韩洪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8):53+56.

张慧霞,张超红.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急诊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术后血清cTnⅠ、NSE、PCT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05):74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