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工商学院外语外贸分院 楼前飞

浙江、江苏两省对外贸易的比较与启示①

义乌工商学院外语外贸分院 楼前飞

浙江、江苏是我国两个外贸进出口大省,但外贸发展路径和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差异的背后,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与江苏对外贸易的比较与分析,寻找两个城市成功的共同点,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浙江省 江苏省 对外贸易 比较 启示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有人认为,江苏外贸比浙江好过,相比于“只出不进”的浙江,长期坚持“进出口两条腿走路”的江苏外贸企业,抵抗经营风险能力更强;也有人认为,浙江人天生有着愈挫愈勇、求新求变的本性,在相关政策的配合和支持下,浙江外贸企业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生存路径。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与江苏对外贸易的比较与分析,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1 模式比较

1.1 外贸主体

江苏省是吸引外资的热土,外资企业成为了外贸的主体,2008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超过广东省,跃居全国第一,外商投资企业自营出口达546.6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2.74%,私营企业自营出口比重相对较低,仅为5.12%,苏州、南通、无锡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分别占当地外贸出口的88.4%、71.2%和66.1%;对于浙江省而言,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的主体,近年来私营企业出口增长成为支持浙江外贸迅猛增长的强劲动力,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797.8亿美元,增长28.9%,高于浙江省平均增幅8.6个百分点,分别快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增幅14.1和23.8个百分点,占浙江省出口比重达51.7%,其中私营企业出口674亿美元,仅次于广东省居第2位,比上年增长34.6%。

1.2 贸易方式

江苏省主要的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外资企业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从2001年的11.4%至2006年的20.7%,2006年加工贸易占江苏出口总额的65.7%,一般贸易则占总额32.9%,其他贸易年增长率飞速提高,2001年为92.5%,到了2006年已高达279.8%,在全国其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率由2001年的0.2%上升至了2006年的2.6%,但由于一般贸易基础薄弱,出口额绝对基数小,尽管增速很快,到目前为止依旧赶不上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一直占主导地位,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占出口额比重为78.9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33%,全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1218.7亿美元,成为继广东之后第二个一般贸易出口破千亿美元的省份。

1.3 出口产品结构

江苏省高新技术商品出口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其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年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由1999年的22.42亿美元、12.77%、12.25%发展到2004年的359.14亿美元、41.71%和41.05%,年均增长分别为56.12美元、4.82%和4.80%,其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生命技术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较大,占全国出口的20%;而浙江省传统产业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主要包括机电产品、农产品(包括水产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等,2008年,传统产业产品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50.07%,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仅为7.09%,远低于江苏省的41.05%。

1.4 地域外贸发展

江苏省区域内外贸发展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沿江8市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心区,包括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市和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泰州3市,2002年至2005年,沿江8市进出口外贸总额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97.04%、97.48%、97.49%、97.63%,即使沿江8市中也存在严重的区域差距,苏南地区达到132.7%,而苏中地区则只有31.5%;与江苏省相比,浙江省外贸发展的地域分布比较均衡,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台州、金华占的比重分别为17.43%、32.49%、9.22%、9.74%、12.21%、7.14%、11.77%、5.1%,可见浙北、浙中、浙南均有外贸增长极。

2 成因比较

2.1 地方政府的强有力推动

30年来,江苏省政府与时俱进,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体制、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为外贸发展保驾护航,指导大型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透明、高效的外贸管理机制,正是因为地方政府孜孜不倦的努力,江苏省外资企业迅速崛起,逐步成为外贸进出口主力军;浙江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开放型经济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的结果,多年来,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制定“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战略,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扩大民营企业对外开放,推动结构调整和“出口品牌”工程,加快大通关建设,积极扩大进口,切实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在面临人民币汇率变动加快、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诸多困难下,坚持统筹协调、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保证了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不断推进浙江省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2.2 区位条件和人力资本优势

区位条件方面,浙江与江苏同为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两省同处在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都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公路、铁路、运河纵横交错,航空运输发达,交通十分便利。人力资本方面,江苏科技力量与科研能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对外科技和教育交流频繁,已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近30多个专家组织建立了工作关系,江苏各类学校已与国外近300所大中学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缺地、缺铁、缺煤、缺油、缺大宗工业原材料……,唯独不缺“老板”,3000万浙商群体,平均每天190个的速度在增加,他们善于发现和捕捉国际市场商机,不少企业家每年有1/3的时间在国外参加展会、交流会和考察,了解各国的市场需求信息,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叩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各国的大门。

2.3 浓厚的历史文化

江苏具有开放的历史文化传统,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都会和文化中心,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苏州的丝织业,出口的熬世界各地,享有盛名,因此江苏人从一开始就对外资的进入持有包容的态度,他们会以比较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外资,考虑如何去适应外资的进入;浙江人天生就有一种经商精神,中国古代四大商帮之一,浙江许多地方都有着悠久的民间经商的历史,18世纪,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与上海口岸的开放更是为浙江商人提供了历史舞台,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商群体对上海近代化的演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义乌,拨浪鼓文化在清乾隆时就已经兴盛,在温州,全民皆商。

2.4 典型的区域经济特色

江苏的区域经济特色是园区发展模式,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代表,园区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权负责,对外招商引资由中新联合共同负责,这种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的“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园区发展模式,在土地、能源日趋紧张和环境保护日益迫切的新形势下,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浙江“块状经济”与专业市场是它的经济特色,依托“块状经济”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是浙江制造业的显着特点,这些产业集群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企业的群体规模、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品牌的集聚优势,如嘉兴纺织、慈溪小家电、温州鞋革等产业集群都呈现出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专业市场与特色制造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为浙江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搭建了平台,通过在境外开办分市场和向国际性市场转变的方式,是浙江省专业市场的外向度快速提高,带动大量民营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外向度高达60%以上。

3 启示

通过江苏、浙江两省外贸发展的比较,在特定经济发展条件下,两省外贸发展都是成功的,同时各自也存在不足和值得相互借鉴地方:

(1) 江苏省:全力以赴抓转型、促增长。一方面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包括扩大资金和信用保险保费补贴规模、设立出口退税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等,同时将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开拓东盟、非洲、中东、俄罗斯、南美等新兴市场,对欧美和日本等传统市场,在开拓深度上做文章。作为长远之策,将在现有机电、科技兴贸、软件和农产品四大出口基地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批轻纺出口产品基地,发挥传统产业的外向带动作用。另外,要更好利用经济开放区的效应,应在整合功能上有所作为,发挥集群效应。不仅要推进有条件地区的区港联动,还要加快虚拟港口的建设。要引导民营企业大胆走出去,省财政相关政策由扶持扩大总量、增加创汇,转为鼓励资源合作、矿产利用、提升企业发展能力等。

(2) 浙江省:重构外贸发展方式,主线是调整结构,动力是自主创新,重点是发展服务贸易,方向是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与国际知名品牌。首先调整贸易结构核心,提高对外贸易质量,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在保持出口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要积极扩大进口,特别要加大引进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力度。其次自主创新是动力,发展重点放在增值较大的环节上,要提高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扩大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再者发展服务贸易是重点,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国际旅游和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出口比重高,要继续支持鼓励;金融、保险、通讯邮电、特许专利等目前出口额不大,但属于全球国际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领域,增长空间相当大,要制定发展规划,有效推动;文化、教育、电影音像、广告宣传等也需要重点支持;以信息技术外包和服务流程外包为主的服务外包增长迅猛,发展前景好,要作为重要突破口。最后增强外贸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目的,通过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夯实浙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1] 浙江省经济局.2009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江苏省经济局.2009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李健.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对2009年我国外贸形势的几点观察[J].国际贸易论坛,2009,(1).

[4] 宋树理.金融危机下浙江发展外贸经济的挑战与机遇[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

[5] 陈家勤.浙江扩大出口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重视[J].财经经济2002,(8).

F272

A

1005-5800(2010)08(c)-222-03

2009年浙江省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建设项目系列成果之一(TZZ09084)。

楼前飞(1981-),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学院外语外贸分院讲师,浙江工商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经济,物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