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何佳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模式探析①

内江师范学院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何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而乡村旅游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城乡统筹的视角下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和特色化发展原则,并选择适合当地民俗和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才能“又好又快”的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乡村旅游 城乡统筹 西部欠发达地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而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在结合当地旅游要素、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整合乡村旅游资源,选择科学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 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

1.1 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的英文解释是Rural Tourism,是指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的,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别有韵味的人文景观、独特的民俗风情、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村环境为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和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一种生态性旅游方式[1]。乡村旅游具有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的特点,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1.2 城乡统筹的含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简单讲,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摒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可以说,城乡统筹,关键是城市带乡村,即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2]。

2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原则

2.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原则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和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对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认真详实的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发展规模,避免盲目开发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融资难、资金有限,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严格控制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加强资源的共享,避免资源的浪费。

同时,就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而言,由于我国乡村旅游所处的特定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当统筹规划,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后,选择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切忌匆忙上马、遍地开花,只考虑短期的经济效益。只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主要选择,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全面、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我国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都是农民自发、盲目地发展起来的,许多项目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市场调查,导致旅游项目缺乏特色,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浪费和破坏。乡村产业存在资源利用粗放原始,发展落后,新兴产业缺乏,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建立生态发展模式,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从而确定科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以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特别要保护那些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避免盲目的开发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3]。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和开发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引导村民使用自然、无污染的能源和耗能低、污染小的设施和设备。发展乡村旅游,既要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又要切实维护农村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3 特色化发展原则

西部欠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显着的地域特征,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坚持特色化发展原则,立足于本地的生态、民俗、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和本地的资源条件,开发出适销对路的特色旅游产品;又要加强科学指导,强化产品的特色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增加乡村旅游的市场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4]。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只有始终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特色化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旅游的发展情况,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合理开发、才能实现自然环境保护、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模式选择

西部欠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高效性已成为人们共识,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无疑会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亮点。但是,由于区位条件差异,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相去甚远,如果盲目跟风,只管项目规模与数量,达不到开发目的。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必须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模式,才能达到经济发展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并举的目的。

3.1 休闲观光型乡村旅游

人们旅游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希望暂时脱离自己现有的生活环境与模式,去见识和体验一些不同的文化,感受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在体验和感受这种差异性过程中放松身心,学习知识,享受旅游的快乐。在这类旅游中,游客所到之处的所见所感与自己日常生活原有模式与感受的差异越大,景点的吸引力就越强,游客的收获就越丰富[5]。

西部欠发达地区拥有着淳朴美丽的自然风光,保留了原始的自然风貌。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人们厌倦了都市生活,都希望能够回归大自然,融入自然,而广大的西部乡村在这些方面就能够满足城市人这方面需求。西部地区有着许多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秀水、险峰、雪原、瀑布、溶洞、古生物遗迹等。如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石林和西双版纳、贵州的梵净山和黄果树等都是着名的景点,也是人们休闲观光游的热门目的地[6]。

3.2 体验型乡村旅游

体验型乡村旅游是一种适合在城市周边地区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该模式在西部地区较为成功的案例就是成都的“五朵金花”[7]。“农家乐”体验农业包含两种:一种是农村生活方式的体验。在乡村的林间空隙修建农舍,依托农舍进行旅游接待,农舍内居家设备齐全,游人可以做农家饭、干家农活,深度体验农家生活。为满足旅游需求农舍内还设有会议、娱乐场所。另一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农业劳动体验,学生游客可以参加种植、收获、采集、编织、加工等各项农业活动,不仅可以学到劳动技能,而且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

3.3 原生态文化村寨型乡村旅游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大都保持着古朴的原生态,这是开展西部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贫困落后、思想保守、信息闭塞是中国西部乡村的观念和形象。但是,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河谷大川和荒漠地带造成的落后和闭塞却保留了西部乡村鲜明的民族文化和风情,而这些独特鲜明的文化和风情赋予西部乡村旅游开发的新机遇,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比如说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省份和地区,有许多地方几乎是保持着原始的农耕经济形态,几乎看不到现代化的气息,可以让人们感觉到回到古代社会,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安逸。

此外,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众多,其中很多少数民族千万年来由于独特的生存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形成了自己民族非常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如贵州安顺地区的地戏,黔东南地区的侗族大歌,黔南地区三都水族自治县保存至今的水书等等,这些都为推进原生态文化村寨型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资源。与此同时, 广大的西部乡村的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和独特的手工艺品也是发展西部地区乡村旅游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8]。

4 结语

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西部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西部大开发重要目标,以及再造西部秀美山川,就必须积极探索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而发展乡村旅游正是西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西部地区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特色化发展原则,并选择适合当地民俗和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 冯丽.乡村旅游概念辨析[J].热带农业科学,2009,(5).

[2] 李坚.城乡统筹新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构想[J].企业经济,2007,(5).

[3] 佟玉权.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1).

[4] 陈文君.我国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03,(2).

[5] 华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背景下的特色乡村旅游模式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8).

[6] 王飞.西部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9).

[7] 诸丹,唐建兵.四川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4).

[8] 罗自力,张洋.西部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4,(5).

F590

A

1005-5800(2010)08(c)-135-02

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与乡村功能重构研究(LY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