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晓钦

【摘   要】解读好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材,进而在教材与教学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获取知识与提升能力之间搭建桥梁。解读教材可以从四方面着手:教材知识呈现的背景、教材呈现的知识点链、教材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教材中可培养的能力。把握解读教材的关键,可提升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关键词】教材解读;教学;小学数学

解读小学数学教材要透过文字、图形和符号等,知道它的内容和内涵,明确教材要给学生传递什幺知识、提升怎样的能力、学习什幺数学思想方法等。通过解读教材,在教材和教学之间、教材和学生之间、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之间搭建桥梁,把静态的教材内容灵动地传递给学生。只有懂教材,才能教教材、用教材,顺利驾驭课堂教学。有些年轻的教师在备课时,不是先去解读教材,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去找现成的或名家的教案,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要知道专家的教案设计是建立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的,因此,读懂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之一。

一、读教材知识呈现的背景

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知识的“生长点”即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知识的“延伸点”即与新知相关联的数学知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个新知教学的起点,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解读一到六年级的教材,发现教材知识呈现的背景大部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的背景,二是已学的相关知识。

(一)来自生活的知识背景

来自生活中的数学,也称之为身边的数学,是以生活为背景引进新知。读懂数学素材的寓意,对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并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四边形”,就是将生活中的楼梯、挂件、停车位的图形引入教学(见下图),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我们要用数学方法去研究它的特点和属性,培养学生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当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的起点,在学生的大脑中建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就有了基础,这有利于对新知的认知。

(二)来自已学的相关知识

数学学习有时以已学知识作为新知学习的起点。因此在教材分析中,解读好这个新的知识点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从行程问题入手,分析题意,列式:145×12,教材呈现了145×2=290,但没有呈现145乘12的十位数字1等于多少。因为在学习本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不需要重新教学,因此就以此为教学起点。本节课重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数,12上的1在十位上,表示一个十,与145相乘得1450,所以5要写在十位上,因此,第二部分积的对位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找准知识的承接点教学新知,是形成实效性课堂的关键。

二、读教材呈现的知识点链

数学的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要掌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教师要提炼并安排好每节课的知识点教学,做到知识点教学不遗漏、不重复、重难点突出。如何提炼教材的知识点呢?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呈现的背景;二是所要探究问题的素材;三是探究问题的方法。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

解读以上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是:(1)创设植树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2)列出算式解答(4+2)×25=150;4×25+2×25=150。发现得数相等,形成等式:(4+2)×25=4×25+2×25。(3)研究等式所隐含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从左往右有序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幺?并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分配律。提炼出知识点链,为教学组织素材。

三、读教材中包含的数学思想

有数学思想引领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魂。如何读懂教材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如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见下图),教材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能否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解决求瓶子的容积问题(转化、化归思想)。瓶子的容积是由圆柱体水的体积和无水部分(即空气的体积)这两部分组成的,水呈圆柱体可以直接求它的体积,但空气的体积是不规则图形,不能直接求它的体积。在转化思想的指引下,把水瓶倒置,空气部分的形状就是一个圆柱体,成功得出只要选取倒置前圆柱体水的体积和倒置后圆柱体空气的体积,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在操作过程中,明确倒置前后瓶子里空气和水的形状变了,但体积没变,利用体积不变的特性,可以把空气转化为规则的圆柱体。

在解读教材中如有图形或符号表达数学知识,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或符号思想;如有用公式或文字归纳的结论,可渗透模型思想。

四、读教材中可培养的能力

这里的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能力,分为数学自学能力、数学探究能力和数学概括能力。

(一)数学自学能力

教材的内容有一部分是规定性的,约定俗成的,比如数字的写法、概念的名称、图形的结构等。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内容,阐述了直线、线段、射线这三个概念,以及这三个概念的表现形式,属于规定性的数学知识。对这样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后汇报直线、线段、射线各是什幺,它们有什幺特征,你在生活中见过吗。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数学探究能力

教材的另一部分知识需要通过探究来掌握,要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数学家走过的探究之路,获取自己的数学经验,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之前学生只掌握了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而圆是曲线图形,求曲线图形的面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领域。教材直观呈现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观察、操作、转化、对比等一系列数学探究学习活动,得出要沿着直径把圆分成两个半圆,然后沿着半径将两个半圆分成若干等份,就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随着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猜想圆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经历推理和想象的过程,可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数学概括能力

系统化的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要让数学知识系统化,需要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对单元教材来说,要找出本教材单项知识的中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概括,如六年级上册学习“比的意义”时,就可对之前学的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关系做出总结,用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迁移学习,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并对三个性质进行对比概括,将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新知纳入相关联的旧知中,形成模块的系统知识(见下表)。

不论是计算方法的运用,还是解决问题的模型、性质、定律、图形面积、体积公式等的概括,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3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