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银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



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彭银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

摘 要: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技术人才的不足,致使长期对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缺乏信心乃至不重视,使当地农机企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不利于地区整体经济进一步增长。但是,欠发达地区优势产业是农业,农机装备制造业是依托农业发展的产业,而且,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市场优势、后发优势等有利条件。因此,依托农业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进而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是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的适当选择。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农机装备制造业 后发优势

一、引言

建立起强大的农机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因此,关于农机制造业发展问题在国内外得到较广泛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的研究,农机制造业发展基本上从属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主要从需求的角度研究农机制造业的发展问题。而国内研究由于国内农业发展滞后,仅仅是源于国外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机需求的视角,研究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问题。高元恩(2002)指出我国农机制造业行业必须要紧紧围绕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调整进程,开发与生产出一批新产品,满足“三农”市场新需求[1];陈志(2003)分析了农机制造业在新形势下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现状,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势在必行[2];黄季

等(1996)的研究表明,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加大会导致农机装备需求差距的增大;刘玉梅,田志宏(2009) 从微观农户角度入手,以河北省和山东省为例,解释不同收入水平下农户对农机装备需求的特征。二是分析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王延辉和丁寒江(2003)认为必须把握环境变化的性质并评估它的影响,识别这种变化中蕴含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农机制造业产业自身的优、劣势,进而在新的战略空间中寻求更多市场机会,拓展更大发展空间[3];李侃(2005)就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了SWOT分析和评价,据此确定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战略[4];傅泽田(1998)杨敏丽(2000)等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郑达林(2001)吴勤(2001)谢方平(2002)等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等。三是梳理和总结国外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王丽红,田志宏(2008)总结了日本和韩国农机装备发展的经验;朱士岑(2005)刘宪(2010)总结出国外农机制造业发展趋势;高元恩(2011)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农机工业形势,特别是欧债危机以来国际农机工业的运行态势。四是以省(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省域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基本按照省(区)域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的范式进行,结合本区域特点提出相应的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如焦茂莲(1994)《对山西农机工业走出困境的几点思考》、王基友(2009)《新疆农机工业现状问题和发展措施》、张帅和刘文勇(2011)的《黑龙江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现状及对策研究》、王惠清(2012)的《江苏省农机装备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等。

综上所述,已有国内研究文献不管是直接研究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还是借鉴国外农机工业发展经验;不管是立足全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还是立足各省(区)区域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现状到问题再到对策”的研究模式,现状描述全面,问题提得到位,对策也合乎实际和有针对性,但是,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专家学者们预期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是不尽人意。造成这样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信心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重视。但是,农机装备制造业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基础,没有农机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因此,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我们这个农业国家尤其重要,对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本文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而提出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以期重塑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信心,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实质性改善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二、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性

农机装备制造业是为农业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是工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量的事实表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源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不发达,处于初级阶段。而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其制造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和基础,因此,要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状,工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可见,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对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可以促进欠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首先,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大力支持。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比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要早20—30年。农机装备制造业是农业机械化的前提,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农机装备制造业只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升科技含量,才能有效提高农业发展效率,才有可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次,就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必要性体现在可以直接为欠发达地区农业提供“量身订做”的农机具,节约大量资金。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农业经济属性如受农业农艺、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农机装备的特殊或适应性要求较高,通过外地购买,为适应本地农业生产要求,一般要进行适应性改进,而这个改进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农业农艺、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的复杂性,决定了农业机械设备故障及适应情况的不确定性,需要得到及时的售后服务及厂家的技术支持,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和高效。否则,会延误农时,造成损害。常言道:“远水解不了近渴”,外地农机厂家一方面对当地农艺及土质等条件不尽清楚,机械设备的作业条件也很难掌握,因此,其提供的服务支持有限,也不及时,这有悖于农业作业的时效性要求。而且,从国际国内农业机械装备来源看,农机制造业基本都是立足本地,生产出适合本地土质、气候、规模等条件的农机具来装备农业,促进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因此,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意义重大。

(二)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成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我们知道,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欠发达地区要追赶发达地区,仅靠农业经济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要跨越发展必须要走工业化道路,而制造业发展状况体现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其中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不但直接反映其经济实力,而且反映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应该承认,装备业是工业发展高级阶段的标志,要求欠发达地区工业近期整体性进入发展装备业阶段,这是不现实的,但也不排斥在某些有基础的领域如贴近农业现代化前沿而作先行技术研发,甚至取得局部的突破性成就。比如说农机装备制造业,事实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方面以采棉机技术引进研发为突破口,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摘锭式”和“梳齿式”两种不同工作原理的采棉机,其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6%,并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5]。

因此,就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机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首选,其原因有三:其一,农机工业已经成为部分欠发达地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全国70%以上的农机制造企业分布在农业主产区,农机装备工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如黑龙江2011年农机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同比增长36.8%,大大超过其工业增长速度。其二,农业现代化要求不但为农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市场需求,而且对国际国内先进技术装备企业产生吸引力,促使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企业与之合作、合资成为可能,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其三,可以改善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三)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

我们知道,城镇化一个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如何使非城镇居民(农民)变成城镇居民是城镇化进程的必修课,使农民成为城镇居民不是简单一个户籍可以决定的,其背后是由产业支撑,即农民到城镇要安居乐业,有事干。因此,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主要是对人员的吸纳和引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农机装备制造业本身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售后服务团队人员及上下游产业对人员的吸纳,拉动城镇化。欠发达地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是其基础产业也是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由此积累了大量的适合农业生产的专用人力资源,对农业发展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在农业现代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一部分人转岗换岗重新就业不可避免,如果面临重新就业的情况,相对而言,这部分人力资源更偏好于涉农产业,更容易转岗到农机制造业产业的产业链中,而且对欠发达地区各级劳动就业管理部门来说,还可以节省一部分培训费用,同时,还可以减少劳动转移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带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可以解放一部分剩余农场劳动力,充实到第三产业中来,推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城镇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最能体现城镇化水平,城镇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看第三产业是否发达,社会服务是否到位。优质的城镇社会化服务需要一定规模的卖方劳动力市场来保证。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才刚刚起步,大部分城镇功能还很不完善,更谈不上到位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很难对优质社会化服务人员产生吸引力来充实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更难形成所谓的卖方劳动力市场,这成为欠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障碍。相反,由于欠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更容易接受在“家门口”就业,享受城镇文明,这正是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初衷之一,改善人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可见,农机装备制造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既是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物质基础,又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三、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6]。大量实证经验表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偏高,而二三产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理论告诉我们,要加快发展经济,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使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和优化。农机装备制造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健康成长,有利于欠发达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

2.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前者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要按本地最有利的生产条件(绝对优势)进行生产进行市场交换,即可实现各地区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各地区都有利;后者认为,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相对优势),若各国或地区都把劳动用于最有利于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将使各国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7]。实践表明,欠发达地区相对比较优势是农业经济资源、劳动力成本、未开发资源等,优质的农业资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机产业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除直接从事农业工作以外的最接近、最熟悉、最易接受工作的产业。因此,如果欠发达地区要发展二三产业,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涉农的农机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是适当的选择。

3.后发优势理论[8]。后发优势,是后起国家或地区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国家或地区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后发优势理论在我国主要用于指导欠发达地区经济赶超问题,欠发达地区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充分发挥技术性和制度性的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后发优势理论表明,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可以以较低成本引进、模仿、学习等,促进农机产业发展。

(二)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市场需求强劲。我们知道,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是其支柱经济,农业资源是其优势资源,农业现代化是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优势和发达农业对装备工业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农机装备,这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第二产业)和农机服务业(第三产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条件,也为装备产品的及时运用创造条件。因此,就市场需求而言,欠发达地区对农机装备设备的需求大且是刚性而持续的,如处于欠发达地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每年仅购买农机产品的资金就达到33亿元,每年有15%的主机和20%的大中型农具需要更新换代或改造,更新大中型拖拉机1500 台左右,大中型配套农机具1万台架,总值2.5 亿元左右。更新的农机具以大中型为主,约占总更新数量的 85%以上[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决定企业存亡。一方面,就市场供给而言,由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滞后,本地农机制造业供给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基本靠外地企业供给农机装备产品,售后服务成为一个难题,也就是说,由于距离与消费信息反馈的原因,外地农机企业不能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所需农机产品80%左右依赖内地企业或进口,这些农机装备产品,大部分还要按照农艺要求进行适应性改造,仅每年的改造耗资达1.5亿以上。如果在同等或相似产品条件下,农机用户肯定选择本地农机企业提供的产品,这无疑对本地农机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市场因素。另一方面,就市场需求而言,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对农机产品需求大,具有广阔的市场,这使得市场换技术成为可能,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通过合资、合作进行学习模仿、技术模仿,积累到一定程度,发挥“组合性创新”能力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发性创新”,实现技术的飞跃,拥有自有核心技术,在弥补技术、人才的短板的同时,达到或超越国际同类技术水平,为进军国际市场打下基础(如图1所示)。

2. 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农机产业发展。从国家产业政策上看,农机工业的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农机工业要实现4000亿元的总产值目标,出口贸易额达到120亿美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要组建5家年销售收入在150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要成为“成为世界农业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3.信息化时代利于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有优势。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突破农机技术的制约。实际上,欠发达地区生产的农机产品,大多是通过仿制与局部创新以实现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如,新疆天业集团采取了“引进—消化—吸收—本地化”的技术创新模式,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滴灌技术和膜下栽培技术,成功研发出膜下滴灌技术,使节水产业在兵团制造业发展中一枝独秀,它的发展带动了我国节水产业由分散向集群化、标准化发展,成为我国节水产业发展的龙头[10]。信息化缩短了企业与用户、发达地区企业与欠发达地区企业、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距离,基础性技术或一般技术基本可以实现共享,一个企业想长期垄断一项技术变得困难。也就是说,信息化加快了技术的转移速度,欠发达地区通过后发优势借鉴、学习、整合先进技术进行复合技术创新、后来居上完全可能。

4.产业转移改善欠发达地区资本短缺。一方面,产业的转移,必然带来资本的转移。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难于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欠发达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国家鼓励在欠发达地区投资、市场需求强劲等对发达地区资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样,随着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对缓解欠发达地区资本短缺现状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国家陆续实施区域性开发政策或战略,如,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战略实施,以及在一些地方进行开发新区、经济特区建设,有力地改善欠发达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状况,这些基础设施也需要大规模产业转移来支持正常运营。在带来国家大规模投资的同时,也吸引民营资本的投入。如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在改善西部基础设施的同时,也有效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资本短缺问题。

四、结论

欠发达地区对农机装备虽然有较强的市场需求,也具备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的一些有利因素,但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遍认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存在人才不足、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低值化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化、信心欠缺、投入不足等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欠发达地区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通病。如果不抓住机遇,发展适合本地区经济特征的农机工业,欠发达地区经济有实质性跨越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充分认识到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充分发掘和利用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而且,在当今信息化比较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削弱了发达地区对农机技术、人才等的垄断地位,市场决定农机企业的成败,拥有广阔市场潜力的欠发达地区是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最坚实的依托。

首先,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要有信心。从经济发展视角,欠发达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是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或主导产业(农业)开发需求的基础上,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农机装备制造业是第二产业,在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第二产业,改善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符合产业发展演进规律;从技术转移视角,欠发达地区具有后发优势,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可获得后发利益,从而具有后发优势;从市场视角,欠发达地区具有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且处于本地市场优势,利于为顾客提供直接、完善的服务。

其次,欠发达地区要重视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一是在政策上倾斜,实施优惠的税收财政政策,鼓励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二是规范农机市场行为,建立重点农机产品准入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三是创新农机补贴机制,既保证需求市场稳定又促进供给市场提升质量;四是建立农机产业发展平台,规划农机工业园,促进农机产业集团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五是严格落实国家鼓励发展农机产业的政策措施,贯彻国家农机标准制度。

第三,农机制造企业要注重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一是企业要克服“等靠要”思想,转变经营观念。企业经营思路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企业发展从找“市长”向找“市场”转变;企业以产品价格竞争为主转向总成本为主的竞争;以市场竞争为主转向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为主;低价格、同质化产品竞争转向差异化产品竞争;模仿创新向主动、产学研联合创新转变;以注重生产为主转向以注重研发和销售服务转变,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二是企业要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提高核心竞争力。农机企业自身要采取多种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有计划地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增加高效、高自动化的先进设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水平,同时,要利用后发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积极跟踪和学

习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工艺配套技术,配合企业管理和经营机制改革,主动联合科研院所及目标市场用户,进行联合攻关,提高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三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培育企业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五是强化销售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保障力。建立农机“4S”店,为客户提供直接的服务;建立信息来源准确、渠道通畅、反映灵敏的营销服务网络;建立组装、销售、服务一体化模式,为目标市场提供更周到的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售后服务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元恩.加快农机制造业结构调整适应“三农”市场新需求[J].农机科技推广.2002,(6).

[2]陈志.农机制造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农业机械学报,2003,(3):131~134.

[3]王延辉,丁寒江.农机制造业优势再造和经营战略[J].农机市场,2003,(3):7~8.

[4]李侃. 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5] 兰玲玲,杨婉欣. 兵团采棉机研发应用获重大突破[N].兵团日报,2014-11-20.

[6]张海霞.石油资源型城市东营产业结构转换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

[7]刘旺,杨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

[8]方忠.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及评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