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高校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性的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财务会计工作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校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要重视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其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高校 会计核算 问题 措施 分析

一、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新内容介绍

为了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进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14年修订并印发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简称新制度),新制度中的内容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制度新增了“虚增”固定资产折旧内容,从而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资产的价值。其次,新制度明确规定了基建投资业务相关数据定期并入高校会计账,这一规定在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新制度进一步细化了高校支出的分类和核算,以便可以详细反映出高校支出结构,为高校做好成本控制等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支持。新制度还要求高校会计部门强化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规范了高校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结转结余等会计核算内容,优化了财务报表结构,保证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财务报表的通用性。

新制度对原有的高校财务制度进行了修正,同时对高校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高校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应该明确新旧制度之间的差异,对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工作流程不规范

我国高等学校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或者是当地政府财政补贴等方式获得,高等学校没有获取经济利益的需求,也没有开展成本独立核算的动力。部分高校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没有重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也没有针对成本核定和核算等工作要求来细化成本构成要素,缺乏统

的成本核定和核算办法。同时,部分高等学校的成本核算工作仅仅设置“教育事业支出”等一级科目,并将此作为教育成本支出反映的唯一依据,而且高等学校的成本核算对象比较单一,通常只是关注教学活动和教学辅助活动支出,成本核算工作过于笼统,成本核算工作过粗,不利于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开展,降低了成本核算工作质量。

(二)会计科目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的会计科目

随着高校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高等学校的日常工作重心是保证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日常经营管理业务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可知,会计工作需要以谨慎性原则为基准,会计核算工作中需要针对债权性资产计提坏账准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也没有关于资产计提坏账准备的相关要求和规定,没有设置相关的资产减值准备类科目,缺乏系统性的会计科目,高校会计核算和会计记录工作无法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开展,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三)无法计量商誉

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内容之就是商誉核算。高校作为人才和智力资源的集中地,是社会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影响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学校的商誉价值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往往忽视了校名商誉的价值,也没有关注校名商誉的实际变动情况,忽视了校企合作带来的商誉增值。同时,部分高等学校忽视了知识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对学校商誉缺乏准确的评估和利用,没有将商誉计入学校无形资产范围之中,导致高校无形资产损失严重。

三、高等学校解决会计核算工作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完善教育成本核算流程和规定

教育成本核算工作是高等学校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信息有助于高等学校优化配置资金和教学资源,进而提高教学和管理工作质量,保证教育溢出效益的实现。因此,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要完善教育成本核算流程,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规定。其次,高等学校应该构建成本核算制度,深化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坚持权责发生制要求,积极完善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方法,提高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再者,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成本核算内容进行结构分析,对成本构成因素进行分解,以便为成本费用管理和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支持。

(二)提高会计核算科目的完整程度

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新会计核算制度的要求完善核算科目,可以根据学校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在资产类和负债类科目上增设相应的会计科目,对支出和收入项目进行细分。高等学校可以将成本构成因素设定相应的会计核算科目,可将“教育事业支出”拆分为“教育直接支出”与“教育间接支出”以分类细化核算教育成本,再增设“资产减值准备”以核算资产减值类会计业务等,提高会计核算科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再者,高等学校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实际要求对会计核算科目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水平。

(三)强化校名商誉评估工作力度

高等学校应该统一会计信息口径,建立健全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来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学校可以对校名商誉价值评估、投资、管理实行明确的制度规定,科学地反映校企合作中校名商誉形成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其次,高校应该结合学校排名,参照企业商誉管理模式,健全学校校名商誉评估体系,提高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便强化校名商誉评估工作力度,进而提高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