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文俊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深入贯彻这一思想,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深度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包括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发展多功能化的现实诉求、农业发展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的必然选择,同时探讨了农村产业融合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中国大力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村 产业融合 动因 问题 对策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但农村三产业的融合仍处于初步阶段,所谓农村产业融合是指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的重新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所形成的新的农业布局。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不明确,利益联结机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着诸多困难。为落实乡村振兴计划,需要大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重新搭建城乡联系之桥梁,从而真正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本文在研究农业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过程中,以交易费用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支撑。

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础。1937年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这一名词。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企业与市场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交易费用越来越昂贵,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市场替代机制由此产生。本文通过交易费用理论,深入了解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交易信息和劳务成本的核算,借用“企业”这一“有形的手”合理配置市场资源,促进对农业产业融合组织规模的认识,优化农业产业融合的相关制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提出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或范围内,将与某一产业有关的公司、生产商等聚集在一起,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压力,同时建立专业化的产业基地,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降低信息交流成本和物流成本,形成集聚效应。本文通过产业集群理论,对产业融合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提高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产业融合过程中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增强农业产业的创新能力,将身生产与加工连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稻米文化”首次提出“农业的多功能性”这一名词,所谓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所创造出的经济、生态、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功能,这些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农业多功能循环系统。本文通过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理解,从农业多功能性的五个方面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分析,强调农业多功能性的作用,同时综合考虑五种功能的关联度,为农村产业融合“保驾护航”,以谋求农业产业融合利益的最大化。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还要考虑到后代人发展基本的需求,以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为基本原则。在2015年出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本书中,将农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将目光放长远,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短期的效益,而要为以后的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然而我国的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首先是人口基数较大,其次是农业用地面积较少,这意味着我国正处于人多地少的状态,在现有的农业土地状况下,如何保障14亿人有饭吃,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必然趋势。

现在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引进科学管理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纵观其他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纳有三种农业发展模式。一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机械化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从而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以日本、荷兰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发展模式,运用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提高土地质量和农作物产量,改变生产率较低的问题。三是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农业生产融合正处于上升趋势,在深度、层次和覆盖率方面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可适当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现代农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同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农业发展多功能化的现实诉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早已不仅仅是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现在人们对农业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追求绿色化和健康化。鉴于此,农业发展逐渐趋向于多功能化。

在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共同出版的《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中,首先提出了“功能农业”这一概念。一方面,所谓功能化,就是在不改变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通过改变农产品的功能,提高农产品营养的摄入量,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效果。另一方面,农业产业融合实际上是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因此应当以农业为中心向外延伸,改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产业链。同时,还应将传统农业与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相结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向功能化方向发展。

(三)农业发展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的必然选择

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先效仿苏联农业发展模式,实行农业合作社,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推动我国农业走向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打破传统计划经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给予农民,增强了农民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陷入缓慢发展的阶段,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依靠个体农户进行生产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农产品产值较低、生产费用较高、农民增收困难等。因此,为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融合进入大众视野,农村产业开始向规模化和经济化发展。扩大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规模,包括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无土栽培、精准化农业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规模化生产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农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专业技术人才走进农村、扎根农村,可以极大地改变农业技术推广困难的问题,为农业产业发展筹集到更多的社会性资金,同时也可以让农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利益最大化。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不明确

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农民以及相关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其发展的主体。然而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以工商资本为主体,通过工商资本和农业资源结合,来实现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实际上,农业生产融合的主体是指相关的经营生产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

1.专业大户。专业大户是指通过自己筹集资金进行生产和经营,有着一定市场的导向意识,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专业大户在完成第一产业的增值增收的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将农业第一产业与生产制造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也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也有部分专业大户通过发展“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来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但是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专业大户往往缺少专业的农业管理人才,导致三产业融合度不高。

2.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不同的是家庭农场是对农业进行规模化和商品化的生产,也可以理解为专业大户的升级版。家庭农场的出现极,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家庭农场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农业三产融合,是农业生产融合的重要主体之一。对于家庭农场而言,资金投入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家庭农场在扩大规模和配置机器的时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问题极大地限制家庭农场的发展。

3.农业生产企业。农业产业企业是将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并和销售有机结合,农业产业企业大多与农户签订供销合同。一般农业产业企业具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自身发展的追求,同时也可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双赢。在农村产业企业中,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极度不平衡,产业化的企业经营组织规模较,产品交易市场发育不够成熟,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产业融合。

4.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同类型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而成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一方面,对农民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为农户和市场架起一座桥梁,同时也可将广大农户整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生产和分销。农业专业合作社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展壮大,早已成为农业三产融合的重要主体之一。但是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农民群众对农业专业合作社认识不清,加入专业合作社时犹豫不决,害怕失去生产经营权利,同时合作社缺乏运营规范,尽管早已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度,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无法为农业产业融合做好准备工作。

(二)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所谓利益联结机制就是利用某种方式或机制将受益的各方联合起来,合理的分配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针对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合机制的不完善,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包括订单农业、股份合作、风险防范机制。

1.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一种新型的运营方式,虽然能很好的处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使农民不再担心于农产品的滞销,可以专心于农业生产活动,但也存在一些风险性。订单农业的合同一般签署于农作物种植之前,如果在种植过程中遭遇自然灾害和人为原因,导致订单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农民和对应的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2.股份合作。股份合作机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股份管理组织不够完善,在经济和土地入股的问题上,存在股权划分界限不清晰,容易在村民中造成利益的冲突,然而农村股份合作原有的股份制度,也伴随着股份合作的不断壮大,其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明显。

3.风险防范机制。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风险相比,农业的风险更具有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一些农户常常存在侥幸心理,意识不到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不会对农业产业进行风险投保,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大多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救助。这样缺乏风险防范机制的农业生产过程,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金融体系支撑不足

在我国的农村中,正规的金融机构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金融体系支撑不足的根源始终存在,无法彻底解决中国农村金融供给匮乏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经济较为分散,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也激发了农村农民勤劳种植致富的热情,但是随着商品化经济思想的不断深入,农村生产资料配置较低,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导致农村金融信贷风险增大,很多正规金融机构为保证自身的发展,对农村提供的信贷支持也逐渐减小。为了应对这样局面,很多农村农民自发地组织建立了农村合作社,但是这样较小规模的合作社往往在成立初期无法应对市场的竞争,进而导致失败。另一方面,农村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金融借贷认识不足,偏向于熟人借贷的传统观念,导致农村非正规的借贷现象大量存在,这种现象对很多正规的金融机构也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压力,这也导致了一些正规的金融机构对农村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较低,甚至匮乏的现象。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待提高

由于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年龄偏高、文化素质较低,农村道路的日常新清理和沟渠的疏通无人实施,导致不少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寿命较短,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意识不足,农村的基础设施是由政府无偿投入建设的,并不是农村农民的私有财产,农民长期无偿使用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又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农民保护基础设施的意识淡薄,不少基础设施遭到人为的破坏,更有甚者,为了一己私利,随意破坏公共设施。相关部门在对待农村基础设施的问题上存在只重建设不重管理,导致基础建设的功效大大降低,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多地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一理念,这一理念是依靠农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创造出集循环、创意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综合体,让农民充分参与生产活动,从而保障农民的收入,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产业的弱势地位,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支持。

就农业部印发的《关于支持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并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首先,各地要以农村产业融合为依托,加大对农业产业融合的支持力度,逐渐减少对农业企业的直接资金补助,鼓励农业企业与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依靠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资金保证。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其次,支持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有序地投入农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完善用地保障制度,合理规划农业土地,将土地利用率列入当地环境或经济发展状况的考察项目,将农村土地与农村户口进行绑定,农民不再需要考虑土地被征收的问题,保障农业土地利用地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农业用地进行差别化管理。

(二)进一步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对农村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下将从农村产业融合的三种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村产业融合管理过程中的体制提出改革建议。

1.“五连”模式。所谓“五连”就是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一是村企联合。将村集体、企业、农民连成一个整体,达到共同发展的优势。二是产业连片。用某一优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进步,促进特色优势的产业集中连片的发展。三是基地连户,通过联户机制发现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提高农户的积极性,为农业增收奠定基础。四是股份连心,在股份结构中设置内部农户股,增强农业产业的凝聚力,促进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五是责任连体,任何人对违反相关规定所造成的后果必须负全部责任,提高企业和农户的责任心。

2.“保底收益+股份分红”模式。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中,发挥合作社“领头羊”的作用,以合作社的示范和带动,积极吸纳农户和公司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社,构建由多个利益群体参与的股份合作机制。在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参参股经营,建立保底收益,并通过融合发展促进股份增值,使农户、公司、合作社三方获得经济效益,实现共赢。

3.“订单农业”模式。订单农业又称为合同农业,是农户根据自身情况与合作社或公司签订相关的购销合同,以订单农业作为生产和销售的手段,可以稳定产品的价格,同时确保农户收益,也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市场风险。

(三)积极培育农村产业经营主体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里明确提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新型集体和小农户。目前农村的新型集体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小农户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农村产业融合速度较慢。实际上,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农村产业融合都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在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我需要积极培育农村产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

首先,针对小农户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和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需要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回乡创业,同时在创业的过程中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需要支持大学生深入农村进行技术理论支持,保障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技术与理论相结合。其次,针对新型集体发展速度较慢的问题,可以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农民群体进行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农村经营主体的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产业经营主体的文化素质水平,为产业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和管理

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当下,信息技术在农业中不断被运用与推广,为农村产业融合注入新鲜活力。农村为了更好地参与融合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

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计算和确定施肥时间和施肥量,提高农业生产产值。二是农产品运输过程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将全球市场连成一个整体。在网络上进行农产品的交易,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同时也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三是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可以利用计算机决策系统,建立适合不同农村的产业融合方案,同时也可依据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市场动向、政策信息,合理地进行农产品生产,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在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信息化的建设有助于提高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前、生产产中和生产后三个环节进行核算。提高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效化,同时农业生产率也将会大幅度提高。目前,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加强农业信息的管理,提高农业信息的覆盖率,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张麦生,陈丹宇.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动因及其实现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20(08):6-8.

[2]卢梅,童兴娣.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耦合机制探究[J].农业经济,2020(08):18-20.

[3]樊召玲.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4): 42-43.

[4]陈国生,曹巍,杨凤鸣.湖南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04):71-77.

[5]叶锋,马敬桂,胡琴.产业融合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36(10):87-91.

[6]崔鲜花.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9.

[7]王乐君,寇广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06):82-88+3.

[8]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17-28.

[9]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04):3-28.

[10]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02):18-22.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责任编辑: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