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教育局

2008年,武汉中职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武汉地区中职学校招生77767人,市属中职学校招生近5万人,普职招生比首次实现逆转,达到4.1:5.9。在全市中职教育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依靠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教育局抢抓省部共建推进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完善资助体系,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增强中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吸引力,走上以抓质量内涵发展,促进规模稳定增长的新轨道,有效地推动了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助、减、奖、贷、补“五位一体”助学体系

1、落实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根据国发[2007]13号文精神,按照《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武汉中职学校全面建立国家助学金制度。市、区建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实行资助工作网络化、信息化、专业化管理。从2007年秋季至2008年秋季,资助中职学校学生23.25万人次,累计1.74亿元国家助学金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到了受助学生个人银行卡上。

2、开设贫困学生入学“绿色通道”。各中职学校按市教育局规定,开学期间开设“绿色通道”,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各中职学校2008年从学校事业收入中安排专项资金1681万余元,用于学生学费减免等辅助资助项目,投入资金占学校事业收入的5%左右。

3、实施中职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将中职校学生纳入全市政府高中学生奖学金范畴。2008年,510名品学兼优的中职学生获得武汉市人民政府高中奖学金。市教育局建立资助工作激励引导机制。在中央、省财政资助的基础上,市级职业教育经费中每年安排200多万元,对招生规模较大,资助工作扎实、教学质量较高,就业形势比较好的一些中职学校进行重点倾斜奖励。

4、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如武汉供销商业学校、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武汉交通学校将助学贷款集中贷款后,与学生及家长协商确立延期支付学习费用、实习或者就业后还款,并优先组织贫困家庭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半工半读。

5、发动多种形式的社会资助。随着中职教育在社会认可度的提升,中职学生资助社会关注度随之提高,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如江岸区教育局2008年与武汉晚报携手“十百千爱心助学活动”,活动捐资30万元,3000余名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得到资助,助推了武汉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勇于先行先试,探索贫困地区、涉农专业学生试行免费中职教育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这一重大决策,是继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武汉已先行先试。2007年,市教育局联合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劳动社保局5部门下发武农[2007]8号文件,出台资助新政策:

1、黄陂、新洲、江夏、蔡甸4个远城区中的20个老区贫困地区乡镇,农村户籍的贫困高、初中毕业进入武汉中职学校学习的,除享受国家助学金外,再由 “市农转办”采取叠加的办法,据实按1000元/人对学生给予补助。

2、农村户籍家庭子女进入武汉市农业学校学习涉农专业,以及进入各区职业教育中心学习园艺、畜牧专业的,按每名3000元标准对学校予以补贴,学校不再收取这类学生的学费。

三、聚集多方力量,拓宽创业实践、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资助新路

1、实施制造业技能人才资助计划。市教育局联合市财政、劳动保障、经委等部门,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武政[2004]1号),落实中职学生就业为武汉制造业服务的每人给予800元补贴资助政策,鼓励中职学生开展制造业创业实践。2008年,市交通学校、一轻、二轻、仪表电子、机电工程、新洲职高、建材学校等职校,符合为武汉制造业振兴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条件和标准,市制造业办划拨5679人的补贴款454.32万元给受助学生。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全市85所中职学校与市内、外的559个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64所中职学校试行弹性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便于家庭贫困学生和农民工及其子女缓解经济压力,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3、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市教育局印发《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管理办法》,明确为顶岗实习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确保顶岗实习健康、安全和有序进行。2008年学校与企业联手为35682名中职学生购卖保险,企业提供为期6—12个月的12150台位的实习工位,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实习可以解决自己学费和生活问题。教育部印发专题简报,在全国范围内推介武汉推行顶岗实习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