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热心人是好事,但有的人太过于热心,让人喘不过气来。委婉拒绝后,他们似乎还是热心不减,如果严厉地说不,他们又觉得自己好心没好报,最终伤了两人的关系。对于那些热心的亲戚、邻居和朋友,要如何正确地说“不”呢?

家中强势的长辈

张瑞辞职以后打算在家做SOHO一族,实行了半年后,觉得这个选择很正确,收入不错,而且自己的选择更多了。可旁人却认为张瑞这是“不务正业”。在听取了张瑞的耐心解释和看到她的实际表现后,父母总算认可了这种工作方式。不过,张瑞的干妈却一直想要把张瑞拉回“正道”来,不停给她介绍各种工作。

干妈为了让张瑞有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发动了自己所有的社会资源,不论岗位与张瑞的职业是否匹配,都劝张瑞去试试,刚开始还询问张瑞,连着被婉拒了几次后,干脆直接帮张瑞约好了面试。张瑞不得已只好前去,却发现简直牛头不对马嘴,只能表明自己没有来工作的意愿。当天晚上干妈就打电话给张瑞的父母,数落张瑞太不懂事儿了,说等自己过2年退休了,到时候再想帮忙张瑞找工作就不可能了,让张瑞父母好好劝劝她。

张瑞觉得特别冤枉,自己已经明里暗里告诉过干妈好几次自己不想上班了,至少现在不想,为什幺自己的生活就不能自己做主呢?后来干妈又给张瑞介绍了一次工作,说这个单位福利好,岗位也十分稳定,非常适合张瑞这个年龄的女性。张瑞明确拒绝了。干妈却说,如果张瑞不去努力试试,从此就当没有她这个干妈。

这可让张瑞难办了。干妈从小看着她长大,在她考初中、高中和选择大学专业时,都给予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帮助。因为性格强势的原因,有时这个干妈比张瑞母亲说话还管用。后来,张瑞读大学离开了家乡后,就没那幺听干妈的话了。这次,干妈似乎不让张瑞听自己的话就不罢休,让张瑞左右为难。

点评:要自由独立就难免得罪人

热衷于帮忙甚至完全替人代劳,是一些有着亲情关系的人习以为常有的做法,其说得出来的理由是:因为和你亲,自然希望你好,为你着想,为你操持,我的资源就是你的资源,舍得为你提供一切。表面说来似乎还有你我之分的,但实际上在提供者的心理已经没有了你我不同(需要不同)这个基本的人际关系界限。

案例中的干妈过度介入及干涉张瑞的工作一事,初衷是为了给干女儿找个“正道”工作,但行事过程却完全是依据自己的意愿,其做法很可能就是她和自己的儿女关系模式的重复,或是与其他亲密关系的再现。以为亲就可以不顾一起,以为亲就可以要求一切,这个案例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界限。

什幺是基本的人际关系界限,通俗地说是懂得每个人之间是不同的,是不可替代的,是不能控制于人或被他人控制的。案例中双方的关系就是忽略了这一点,矛盾和冲突的产生也是反映了张瑞在维护自己的选择权,必然得罪一厢情愿的干妈。当双方都坚持和明确自己的意愿时,这类关系就被伤害了,并有可能就此失去。通常,我们不想失去某种过往的关系,总觉得失去什幺不好;但如果明白失去某个关系,自己将获得更多的自在和自由,其失去就并不足惜。自由状态中的自己会得到发展,完全有可能寻找或建立新的关系。独立和成长是人生的任务,关系仅仅是伴随于成长的,主次要分清呦。

好心的邻居

嘉华饭后常带着不满2岁的儿子在院子里遛弯,碰到其他带孩子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会顺便聊几句,交流一下育儿经验。当然,大家的育儿理念会有差异,尤其是那些老人的育儿理念和嘉华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例如,嘉华习惯给儿子穿纸尿裤,老人看见了就会说,夏天热穿着纸尿裤容易红屁屁,长痱子。可嘉华觉得光着屁股在外面不太卫生,而且认为给孩子把尿可能会造成肛门撕裂,所以坚持给孩子穿纸尿裤。

诸如此类的小差异还有很多,嘉华一般都客气地谢谢对方的意见,但是私下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有一次,邻居张阿姨来家里借东西,看到嘉华的儿子手臂上和大腿上都在进行冷湿敷,关心地问,是不是烫着了。嘉华回答是儿子长湿疹了。张阿姨上去就揭掉湿敷,说嘉华乱来,长湿疹就是要祛湿,怎幺还能湿敷呢?让嘉华千万别湿敷了。

嘉华知道没法说服老人家,只好答应了,送走张阿姨后,重新给儿子湿敷止痒。结果,第二天下楼,似乎小区的老人都知道嘉华给儿子湿敷的事儿了,全都说她年轻不懂事。接着,阿姨叔叔们纷纷献上治疗湿疹的偏方,有的偏方简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到了第三天,热心的张阿姨给了嘉华一瓶中药,说是自己女儿长湿疹就是吃这个好的,原材料是蛇和蟾蜍。接着,张阿姨光看着嘉华接过中药还不行,还非得亲眼看着孩子喝下去。

嘉华没法妥协了,告诉张阿姨,儿子正在吃医生开的药,不能混着吃。张阿姨还是不放弃,说那是西药,治标不治本,这是中药,调理体质,治根的。最后两人闹的不欢而散。可大家都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以后还有诸如此类的事情,怎幺办呢?

点评:从一开始就学会感谢并拒绝

街坊邻里之间的话题不外乎一些生活琐事,熟悉一些的邻居,自然提醒和建议就多一些,嘉华和邻居最初的交往互动就在这一范畴中。别人说什幺是别人的事,嘉华怎样想是嘉华的事,没有交集的状态下相安无事,在这个阶段说明人们彼此的来往是适度的,大家都没有突破关系的准则。

当张阿姨拿着药强行推荐给嘉华时,这个关系的准则就被突破了,是理解、听从张阿姨的好意,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干预孩子的治疗,嘉华被张阿姨过分的热情“挑战”时,她内心的愤怒就以明确拒绝的方式表现出来了。从案例中,大家可以看到适度的界限:张阿姨以过来人的经验,给年轻的嘉华提供建议,点到为止,再多走一步就越界了。如果嘉华能够理解张阿姨的好意并明确告知自己有自己的做法,止步于感激其热心,也就给日后关系留下了回旋的余地。日后还要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件事情最好的结果就是双方懂得了彼此的界限在哪里,并从此遵循界限相处,远离不愉快吧!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邻里关系之间的熟悉、活络与方便,关系层面上胜过远亲。邻里关系的本质是有所来往和相互帮助,不同于一个房檐下的家人,也不同于工作关系,这个尺度的拿捏掌握很重要,但似乎无需他人指教,完全基于居住者的基本素养,体现了居住者个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或远或近,或亲或疏,居住者是依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人格习惯,决定怎样与邻而居才舒服。

好闺蜜还是爱八卦

艾米前段时间婚姻不顺,闺蜜很关心她,常常约她一起逛街吃饭或者周末来个近郊旅行,想让她散散心。原本,艾米很感谢闺蜜为她所做的一切,可渐渐地,发现闺蜜的关心让她越来越不舒服。

刚开始,闺蜜会问艾米老公最近工作忙不忙,对她好不好,每个月给多少钱。艾米都有问必答,也很相信闺蜜的“分析”,认为自己的婚姻可能快要结束了,但一想到有家人和闺蜜这样的朋友在自己身边,也能够鼓起勇气面对这一切。可之后,老公又回心转意了,两个人的关系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闺蜜却劝说艾米不要太轻信老公,得多长一个心眼,别到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艾米觉得闺蜜说的也有道理,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既然还想维持婚姻,那还是必须给对方一些信任。之后,闺蜜继续密切关注艾米的婚姻生活,比艾米的父母还仔细,甚至会问到两人一个月行房几次。艾米不论如何转移话题,闺蜜都能绕回来。最后艾米实在受不了,说自己和老公已经和好了,委婉地表示不需要她“关心”了。

从那以后,闺蜜约艾米的次数少了。艾米知道她可能生气了,想着过一阵主动约她出来和解,结果却收到其他朋友的电话,问她俩是不是最近闹矛盾了,要不要一起出来吃饭。艾米顿时觉得又尴尬又生气。气的是,闺蜜有不满为什幺不能当面说;尴尬的是,闺蜜有可能怕自己前段时间婚姻不顺的事情告诉了别人。艾米对闺蜜的热心帮助也产生了怀疑,这是否是她在满足自己八卦心和操控欲?

点评:任何关系中都存在人性的“阴暗面”

闺蜜是什幺?是从小认识、有一些相似性或可比性,时而争吵但又彼此黏在一起的伙伴。它没有血缘关系,需要时可亲近,不爽时可疏离。它与朋友也不同,只是一个伴,未必值得信任。闺蜜关系中的双方有较多的可比性(相貌、家境、婚姻、孩子、财富)时,又彼此甚为了解、彼此感情依赖,就难免遇事常比较,并产生羡慕或嫉妒的心理,那关系是否能保持纯真,便成了个问号。所以,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在顺与不顺的生命经历中,闺蜜关系很难保证甜蜜如初。

当婚姻出现问题时,闺蜜成为艾米第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因为闺蜜了解艾米,愿意分担艾米的不幸,所以在一个阶段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对她来说并不困难。但闺蜜在陪伴艾米的同时,多少有点居高临下,甚至享受这一过程:看看,你成年后的婚姻关系还不如幼时伙伴,有事还得找我吧!艾米一时的婚姻困境使闺蜜得到了这种心理满足,所以她不断地打探艾米的婚姻细节,其在潜意识中是期望艾米“停留”在婚姻困境中,唯有这样的状况下,闺蜜关系才变得“亲密无间”。这样分析,不是说闺蜜人有多坏,而是从这个角度更容易理解案例中闺蜜的那些表现。艾米对闺蜜的热心产生怀疑是其内心的醒悟,希望艾米在人际关系中(伙伴关系、婚姻关系)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最后,是不是说闺蜜关系就不好呢?不一定。好的闺蜜关系不仅是早年的小伙伴(感情基础),还必须是都有过成长经历的人(人格成熟),这样才能亲密不失独立,才能适度分担而不过分介入。可以这样理解,好的闺蜜关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