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帮助制备无创疫苗

为了降低疫苗存储所需成本,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研发出滴剂或粉末状的口服疫苗。当然,对于孩子们来说,不用面对可怕的针头也是口服疫苗的一个巨大优势。就在近期的一项新研究中,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强强联合,研发出了一种可以帮助制定最佳的口服乙型肝炎疫苗的新技术。以往研究发现,二氧化硅材料SBA-15制成的胶囊非常适合包封乙型肝炎疫苗,但是材料保护疫苗制剂的具体机制尚未知晓,所以我们并不清楚为什幺有些疫苗在材料的包裹下完好无损,而另一些疫苗则会失效。在该研究中,德国玻尔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X射线与神经元成像技术相结合,生成了二氧化硅材料SBA-15的3D模型,这样,研究人员就能看清楚疫苗制剂失效前,在SBA-15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者表示,既然已经了解疫苗是如何失效的,就能得出向“胶囊”中添加疫苗的精确剂量,从而让疫苗在人体内发挥出最佳功效。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利用该技术开发出了针对白喉和破伤风的疫苗。《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

让肿瘤成为癌症疫苗的“加工厂”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表观基因组学》上的研究发现,口腔癌组织中的表观遗传学标记或许与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存在密切关联。表观遗传学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机制,其能改变癌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同时并不会引起DNA序列的改变,进而引发肿瘤进展。研究者们从印度招募了16名口腔癌患者,并从受试者体内提取肿瘤和正常组织、以及肿瘤附近的组织进行研究,当分离了样本中的DNA后,研究者发现,相比正常细胞而言,肿瘤细胞中存在多种表观遗传学特性改变的区域。随后,他们又对其中一种名为DN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排列方式有可能代表了基因的表达和异常细胞的扩散的发生。此外,研究者还在受试者的肿瘤细胞中发现了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microRNA分子,这或许有望帮助开发抑制口腔癌的进展的新型干预措施。在未来,研究人员还将深入研究病开发新型疗法,来治疗更多的口腔癌患者。《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

“人工突触”让手机学会智能学习

我们的大脑真的非常神奇:能够同时学习并存储信息,但只需要一点点能量。而大脑的神奇功能也激发着科学家们不断研发类似大脑,或者说具有神经形态的计算机。不久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了这种计算机的一部分——能模仿大脑中神经元交换信息的“人工突触”。这种人工突触类似于改造过的、排列起来的电池,以便于研究者开启或关闭两个终端之间的电流,而电流则模仿了大脑中神经元之间交流的过程。相比于传统设备,这种人工突触的优势在于能同时完成数据处理和存储,而不是先处理,再存储。该设备与大脑相似的另一点则在于,其完成处理和存储所需要的能量仅为最先进的计算系统所需能量的十分之一。研究者们表示,在未来,他们希望能够把人工突触与传统电子设备相结合,比如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从而实现本地设备的人工智能学习,而不必再依靠数据传输。《科学/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