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永

摘要:目的 分析心律平和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心律失常患者52例为观察对象,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26)、研究组(n=26)。对照组给予心律平治疗,研究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心功能指标(SDNN、SDNNindex、rMSSD、LVEF、LVEDV)、室性早搏数、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69.23%,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54%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DNN、SDNNindex、rMSSD、LVEF值较治疗前升高,LVEDV值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室性早搏数、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相较于心律平,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治疗,在提升临床疗效的同时,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并减少室性早搏数、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效果显着。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律平;胺碘酮;心功能;不良反应

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更甚者出现休克,且随疾病进展易累及机体其他脏器功能,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此需及时开展有效、安全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临床治疗心律失常以药物为主,如心律平、胺碘酮,不同用药方案下,疾病治疗效果、用药安全性以及心功能变化均有一定的差异[1~2]。本研究以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52例为观察对象,分组开展心律平、胺碘酮药物治疗,对比其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心律失常患者52例为观察对象,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26)、研究组(n=26)。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最小年龄为57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63.25±3.12)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1.05±0.32)年。研究组男16例,女10例;最小年龄为55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平均年龄为(63.15±3.22)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1.11±0.2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1)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2)患者知悉此次研究内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3)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显着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或中毒患者;(2)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无起搏器保护的窦房结相应心功能异常;(3)对本次涉及用药不耐受或过敏;(4)存在其他脏器严重病变;(5)肺间质纤维化、甲状腺功能异常;(6)存在明显的认知、沟通、精神功能异常。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需要结合基础性治疗,如采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对照组给予心律平(国药准字H37020793)治疗:口服,第1周用药剂量为150 mg/次,3次/d,第2周开始调整用药剂量为100 mg/次,3次/d,共治疗4周。研究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口服,第1周用药剂量为200 mg/次,3次/d;第2周时,若患者心率为80~100次/min,且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低于10次/min,则调整用药剂量为200 mg/次,2次/d;第3周时,若患者心率低于80次/min,则调整用药方案为200 mg/(次·d),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窦性心律恢复正常,且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经心电图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变化,甚至出现恶化。(2)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监测两组心功能指标变化,即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以内每5分钟正常RR间期标注差的平均值(SDNNindex)、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4)记录两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涉及项目数据均纳入软件SPSS 20.0中作规范化处理、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69.23%,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DNN、SDNNindex、rMSSD、LVE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SDNN、SDNNindex、rMSSD、LVEF值较治疗前升高,LVEDV值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见表3。

2.4 两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室性早搏数、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4。

3讨论

近年,因人口老龄化、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变化,心律失常发病率有所上升。心律失常属临床常见心血管内科病变,多因窦房结异常激动,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以及激动传导速度缓慢、阻滞,为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所致心跳不规则、过慢、过快等症状的总称。心律失常可单独发病,亦常见与其他心血管疾病伴发,其预后与病因、诱因以及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相关,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3~4]。针对心律失常患者,为控制疾病症状、病情发展,改善心功能,需及时展开有效、安全的治疗。在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心律平、胺碘酮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心律平可以降低心律失常患者心肌兴奋度,临床成效显着;胺碘酮可阻滞钾、钙、钠的通道,阻止病情恶化。但以上两种药物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上仍需作进一步分析。

本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心律平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接受胺碘酮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SDNN、SDNNindex、rMSSD、LVEF、LVEDV值均优于对照组,室性早搏数、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在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室性早搏数及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减少方面,胺碘酮效果更佳,但在用药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分析原因:心律平即普罗帕酮,属广谱、高效、抗心律失常用药,可通过竞争性阻断β-受体以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同时延长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但心律平亦存在微弱的钙拮抗作用及致心律失常风险,临床用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胺碘酮为抗心律失常Ⅲ类用药,适应症广泛,且患者耐受性良好[5]。胺碘酮为高脂溶性化合物,属非竞争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可阻滞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消除折返激动[6]。胺碘酮还可减少机体窦性心律情况,促机体动脉血管扩张恢复,抑制肾上腺素,进而达到调整心率、改善患者心功能的目的[7]。时小瑞的研究结果表明[8],相较于接受普罗帕酮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于治疗有效性、并发症抑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抑制等方面更优,P<0.05。这一结论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心律平、胺碘酮用于心律失常治疗,在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相较于心律平,胺碘酮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心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且治疗后室性早搏数、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次数更低,临床价值更为显着。

参考文献

[1] 陈剑辉,吴森波.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新生儿严重快速心律失常心电图及心功能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9):4-6.

[2] 危松青,曾津,周莲花,等.小剂量胺碘酮与盐酸普罗帕酮治疗小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20):127-128.

[3] 孙辉,李莉.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和血清NT-proBNP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2,35(6):856-859.

[4] 邵存.盐酸普罗帕酮片以及控制小剂量使用胺碘酮对小儿快速性心律失常病症展开临床治疗的有效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3):89.

[5] 王琴.胺碘酮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对患者心功能及血清TNF-α、IL-6、hs-CRP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6):44-46.

[6] 郭晓亮,李俊艳,黄国涛,等.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22,40(4):400-403.

[7] 邵存.盐酸普罗帕酮片以及控制小剂量使用胺碘酮对小儿快速性心律失常病症展开临床治疗的有效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3):89.

[8] 时小瑞.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在心律失常中治疗效果差异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影响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