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或地区传统文化的“记忆”,是寻找文化根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一个类别,也是农耕社会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来源。本文将从发展背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几个不同方面探讨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发掘其深层价值内涵,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3-0075-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江苏省文物科研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功能提升与拓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背景探寻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而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对经济发展的过度重视和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已有传统的忽略,疏于保护。其中可以传统手工艺为例。然而,这并非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于经济或社会原因而对传统技艺和行业在基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造成的破坏。

20世纪初,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工业接轨程度极低,留学归来的精英们在当时西方国家发达的工业社会的熏陶下,迫切地想要通过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机械化)来施行救国,对中国固有的良好的产业发展现状带有强烈的敌视并最大限度地无视,以达到发展现代工业的目的。执政者对小规模产业的敌意导致了制造业集中在城市里,乡村经济成为单一的农业经济。[1]

20世纪50年代起,在全面工业化的背景下,“手工业”被认为是“传统、技术落后的生产方式”,手工业存在本身就“表明经济落后”,“而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克服这种经济局面的落后”。[2]手工业在各个层面上都被要求尽快实现机械化,手工业从业者也被迫处于尴尬的身份认同过程中。以四川省夹江县手工造纸业为例,在经历了“集体化”“合作社”“大跃进”“生产队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后,纸张产量从1951年接近5000吨下降到了1977年的500吨。[3]工资从每人每天1.54元下降到0.81元,口粮从每人每月60斤下降到28斤。[4]

在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遥遥领先于农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在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精神经济时代,主要生产要素和产业链都在发生重大变化,智力、人才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文化创意将成为新时代的第一产业,成为驱动产业。[5]传统手工艺作为族群和地域的独特历史文化记忆,集中华文化精神的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对中华文化追根溯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更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来源。基于历史和社会等多种原因受到冲击后,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如何实现活态传承、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如何实现创意生存,都是值得探求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社会意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积极响应,并于次年加入公约。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年,随着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建立,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内在价值才真正地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2012年,我国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4000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2000多亿元。2017年,文化部印发了《关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延续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国家层面对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品格的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传统工艺蕴含的价值,传统工艺迎来了最有利的社会传承环境和历史发展机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既是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机缘,也是其归宿。传统手工艺构筑了基础雄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手工艺被重新重视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呼唤。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人性化、多样化的手工艺文化艺术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将传统手工艺置于生活美学的语境之下、精神经济的视野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之下,选择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作为切入点,以文化为根基、以创意为媒介、以产品为载体,加速了传统手工艺走进日常生活的进程,提高了其生活适用性,使传统手工艺能够随时代发展而进步,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其既有历史代表性,又对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三、经济效用

(一)效益提升

手工业拥有天然的强大经济耐久力,在19世纪末,当西欧国家和日本因其先进的工业化发展使得手工制品被工厂产品替代时,中国的手工业则较为完好地存续到20世纪中期,并不断创造可观的产值效益。民国期间“在绝对数量上,手工业总体产出保持不变甚至有所增加”。[6]在中国遭受大萧条和战争侵害之前最后一个“正常”年景的1933年,手工业仍然占工业产出的四分之三。甚至到1952年,手工业仍占工业总产值的42%。[7]

开发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不仅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激发手工艺行业的经济活力和手工艺人的创造热情,更可以因文创产品这一新形式的赋能应用,创造新的产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行业和地区经济效益。

(二)结构转型

创意产业,既是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虽然各国和地区对于创意产业具体的内涵和范畴界定不完全一致,也存在不少争论,但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产业层面上的作用,更在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和创新。文化生态学领域有所谓“文化复耕”的概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在经历了外部环境的被动性压迫与自身发展的主动性消隐后,更应主动积极地对其进行“复耕”。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和“创意”的核心与稳定来源之一,保护与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就是在不断丰富“文化”储备,就是在为文化生产力做贡献,就是在为经济转型发展持续赋能。

(三)乡村振兴

以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为切入点,能够带动的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本身的传承与发展,由于传统手工艺多普遍存在于乡村之中,对于所在区域的发展而言,外部个人、公司、组织、机构等的推动与助益,有效联结了乡村与市场,为乡村地区输入新的血液。如公益项目“稀捍行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乐创益等等。更有如郑芬兰一般与相关扶贫部门合作,以“手工的村落”这一理念一步步缩短偏远山村与现代城市的距离,实现现代审美与传统技艺的融合,传承了特色手工艺,更盘活了乡村经济。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纯粹的历史人文美感与厚重感,同时又因其本身蕴含的生活性,更增添了平易近人的特征,虽然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仿佛仅存在于“隐秘的角落”,但借由文创产品的形式可重新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使得传统手工艺在内的诸多“旧时光”融入休闲经济、精神经济的“新航道”,在信息高速传递更新的时代里仍然能够保留一份有温度的记忆,不被时代的变迁所淹没,文化传承的重任与使命值得每一个个体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Harrison, Henrietta. 2005. A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 One’s Man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1857-194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Schwartz, Benjamin.1964.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Belknap Press.

[3]王树功.夹江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17.

[4]夹江土壤[M].夹江:夹江县农业局,1984:133.

[5]李向民.新时代:加速崛起的精神经济时代[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40-46.

[6]Feuerwerker Albert. 1983.“Economic Trends, 1912-1949.”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12,part 1,ed.John K.Fairbank.Cambridge,E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8-127.

[7]Ta-Chung Liu, Kung-chia Yeh.1965 The Economy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National Incom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33-195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简介:

李佩钊,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