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谭晶晶 梁晓芳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现存的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了解非遗传统工艺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研究发现,充分利用“市场+非遗”的现代化之路和“文创+非遗”的创新之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打开市场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6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支持项目(pdjh2021b0762)。

一、乡村振兴战略助推非遗工艺的复兴

“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回顾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农业的稳步发展、农村的长治久安和农民的幸福安康,始终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1]

非遗传统工艺振兴和乡村振兴都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的重大决策。一边是非遗的复兴,一边是乡村的振兴,看似没有直接关联,但是非遗传统工艺负载着传统文化。传统非遗工艺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可以在恢复乡村生活的有机性、帮助农民工返乡就业、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保持乡村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等方面发挥作用。

非遗工艺的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途径,反过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也会为传统工艺的发展创新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性研究

(一)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经验

在法律保护方面,2017年3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正式出台。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42项,居世界第一。[2]

在行政设置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都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传承学校等。

在培训传承方面,我国在开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截止2019年6月,全国有110余所高校积极参与研培计划,已举办研修、研习、培训670余期,培训传承人群近2.8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全国参与人数达9.7万人次。[3]

在传播推广方面,中国还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2019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艺术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有世界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交流活动,[2]积极推动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经验

全世界范围内,东亚地区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韩国,政府或民间团体出资建立专门机构,为传承人提供实质性的医疗与养老保险,同时加快民间技艺认定与制度性教育资历的对接等实惠性的措施与制度,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后顾之忧。

日本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较早。日本创设了“人间国宝”制度,一旦被认定“人间国宝”后,国家会拨出每年200万日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他们潜心研究、提高和创新技艺、培养传人、制作记录、改善其生活和从艺条件等方面。同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税收等制度上也给予优惠。此外,通过剧场、博物馆、民俗馆成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众亲近和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管理经验表明,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们就必须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三、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非遗传统工艺现状

(一)水口镇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石花盆景现状

据《北京志·工业卷》记载,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技艺,最早源自清代宫廷,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4]玉石花盆景,其特点是将各种玉料, 先分别制成花瓣、花叶的单个部件, 然后经过打孔、 抛光、 组装成花树形状。这种工艺产品,是一种高档的艺术品,在港澳台等地称之为半宝石盆景,在内地则被称为玉石花盆景。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技艺是一种特种、稀有工艺,制作工艺复杂、繁琐,需要几十道工序。绝大部分工序,都是用传统的手工。周平辉林妙珍夫妇从事钻研制造玉石花盆景已超过三十年,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技艺2017年列入了开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玉石花盆景传统工艺目前面临着“市场缺失”的问题。据传承人介绍,玉石花盆景现在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问题,市场环境的低迷也影响到了玉石花盆景的销路。

(二)水口镇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濠泥鸡现状

开平市水口镇镇濠村的泥鸡玩具,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大年初一是开平传统的鸡日,年墟上大量泥鸡上市,开平民间有民谣唱到“泥鸡一响,黄金万两”,泥鸡是在印刻每个开平人心中的乡土记忆。20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进步,镇濠村里的泥鸡作坊逐步没落,泥鸡制作工艺近乎失传。2017年,“镇濠泥鸡制作技艺”列入江门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镇濠泥鸡目前也面临着“市场狭小”的困境。“市场太小,利润太低”,曾经靠做泥鸡副业的工艺人,现在也进了家附近的工厂工作,加上吹泥鸡的传统慢慢遗失,市场也随着慢慢萎缩。“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镇濠泥鸡都会坚持手工制作的,这是原则,不会变”,传承之路上,如何保持打开更大的“市场”延续,是目前镇濠泥鸡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开平市水口镇现存的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最紧迫的困境就是缺乏市场,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开发性保护市场和受众也是下一步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开平市非遗工艺传承的思考

(一)探索“文创+非遗”的传承模式

随着宣传和保护的推进,当代社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观念都在加强。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需求,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更多艺术情感方面的表达,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观众的接受度。[5]

以开平市玉石花盘景和镇濠泥鸡为例,将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创开发的主体,实现从生产性保护向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的转化,加快非遗工艺在新时代中的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文化企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搭建文化产品宣传销售平台,扩大文化遗产的传承范围,吸引学生,社区民众的参与,开拓更多市场。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宣传文化遗产,符合近代设计理念。此外,还可以通过DIY手工制品、小故事、话剧等形式表现出来,实现“文创+非遗”的多元化传承路径,让非遗“活”起来,才能真正“传”下去。

(二)探索“市场+非遗”的传承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提高了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竞争力,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广东省江门市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也可以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和特色,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和海内外华侨地区的市场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竞争到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建立文化旅游体系能让更多人理解和购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产品。利用好乡村文化振兴、经济振兴的背景平台,如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模式、产品团购模式、体验式带货模式等等,将非遗产品与新兴市场相结合,激发市场活力因子,将“市场”和“传承”有效地结合起来,让非遗市场“走”得出去,传统工艺“留”得下来。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把握好机遇,走“文创+非遗”和“市场+非遗”的创新道路,不仅能够实现乡村经济振兴、文化振兴,也能让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得到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窦亚权,李娅,张晓梅.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梳理、经验借鉴与实施理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05):39-44.

[2]杨和平,杨嘉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20(005).

[3]段阳.民族文化发展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D].西藏大学,2020.

[4]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着.北京志工业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周紫蓉,宋冬慧.基于非遗傩文化推广下的文创产品开发与应用[J].传媒论坛,2020,3(19):116-118.

作者简介:

刘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谭晶晶,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工程造价。

梁晓芳,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园林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