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陈炉古镇传统文化价值和地域特性进行梳理,对陈炉古镇的陶瓷制作工艺进一步挖掘,展现了其陶瓷工艺的历史参考价值和地域特性,为陶瓷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陈炉;陶瓷;文化;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108-02

陈炉镇是隶属于铜川市的一座古镇,离繁华的市中心有二十里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古镇三面环山环境优美,居于古镇的居民过着亦农亦商的田园生活,古镇里到处古木参天,红砖白墙,一切都在静静地诉说着这个古老的镇子历经的千年沧桑。“铜川市东南与渭南市的白水、蒲城、富平县接壤,西和南与咸阳市的旬邑、淳化、三原县毗邻,北和西北与延安的洛川、黄陵县相连。”[1]陈炉镇南与王益区毗邻,北连王石凹镇,地处印台区、王益区和富平县的边界处,全镇总面积近百平方公里。古镇内仅有两条通向外面的公路,是陈炉镇通往铜川市和富平县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明显。黄陈公路是铜川市境内连接陈炉镇和黄堡镇重要的公路,公路可以直通210国道、305省道。

一、陈炉陶瓷的人文因素

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中经常会说道:以自然为师,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个地域或者一个族群的审美意蕴、创作能力都不可能凭空而降,它都是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相对应的映射实物。在宋《元丰九域志》卷三中,有耀州华原郡土贡瓷五十事记载。《宋史·地理志》亦载:“耀州……崇宁户一十万二千六百六十七……贡瓷器。”[2]在耀州瓷发掘的五代时期有“官”字款标记和宋代龙凤纹图案的器物碎片,当是贡瓷和官府有瓷的标记。元末明初耀州窑衰败,主窑厂转移至陈炉窑场。陈炉陶瓷风格的形成沿袭了部分耀州窑的艺术风格,同时受到当地人文因素的熏陶而逐渐地显现出了自己的个性风格,陈炉陶瓷在瓷釉、造型和瓷器的装饰内容和手法上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人文情感。在陈炉陶瓷的日用瓷中,既凝聚了其一脉相传的耀瓷的自身那种可雅俗共赏之美,同时又适宜于民间大众文化和生活的需求。[3]

二、陈炉陶瓷的文化价值

耀州传统陶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每个时代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都各不相同,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赋予了陈炉陶瓷不同的风格特征,所以在陈炉古镇的遗址里,看到各个朝代出土的瓷器,都折射着不同时代的文化气息和精神风貌。这一切都随着耀州窑转移至陈炉镇,被带进了当时交通不便,风景秀丽,有着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的古镇——陈炉。民用瓷的质朴内敛、官用瓷的精致华美、现代陶瓷的宽容豁达,每一种表达方式都在昭示着一个时代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

(一)陈炉陶瓷的历史价值

在漫长的1300年里,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保留了每个历史时期的鲜明文化特征,留存了起源文化的原真性,显现出了其地域文化的特征。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代又一代人之间对于这些技艺和记忆的活态传承,是形成地域文化的基础,也是原住民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支撑,它跨越了时空用特有的方式在交流。“通过对陈炉镇传统陶瓷制作过程的挖掘,我们认识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以及人们的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是一个地区精神样貌的生动映射,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陈炉陶瓷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用自己的活态性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为现代讲述着过往的历史。

(二)陈炉陶瓷的文化价值

它汇聚了千年以年来当地居民的聪明才智,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特点、生活方式和审美特点,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可以回望历史的通道。陈炉被专家称为制瓷的“活化石”,无论是从陶瓷的制造流程还是陶瓷的制作形式都依然保存着原始的人工技艺和私家陶瓷作坊。陶瓷制作过程中从原料的采集、泥料的制作、手工拉坯、人工刻画、窑炉烧制都呈现着文化的原真性。当地的居民亦农亦商,忙时耕种闲时制瓷,附属于当地居民的这些活态记忆一代代传承下来,民间的农妇对于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能力,寥寥数笔将对象记录于笔尖,朴素的生活方式也赋予他们对于事物的朴素感知,当地的文化特征更是让他们具有了自己的审美特点,这样一个具有明显特质的文化群体,对于文化生态系统来说,毋庸置疑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

三、陈炉陶瓷的地域性

陶瓷的英文单词是“china”,由此及彼,自然能联想到,陶瓷和中国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地大物博的华夏大地上,陶瓷却因其产地不同,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来,每个地域的陶瓷都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向世人讲述着他经历的风雨岁月。自从耀州窑工来到陈炉,经历了外族入侵,移民变迁,刀光剑影,经历了大地震中当地的水源变化,它的地域性实际就是历史文化演化过程中,汇集成的一种反映该区域地域特质和民族风貌的一种深层文化,呈现了所历经的各个时期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印记。陶瓷艺术记录了陈炉古镇深厚的传统文化,是在悠久历史变迁中保存和承袭下来的,是当代人认识陈炉古镇所附属的历史和文化最为鲜活的方式和手段,给专家们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一)色彩的地域性

陈炉古镇有丰富的矿场资源,其中用作制瓷的坩子土资源,储量达6000万吨;耐火黏土储量达3439.5万吨,成为铜川地区各大陶瓷厂的耐火材料和制瓷的重要资源储备地;陈炉境内鸡窝煤的储量很大,而且离地表深度较浅,易开采,煤炭可以作为燃料。陈炉镇区内并无大的水系,但却有丰富的地下水,因此大量的制瓷原料、水源还有燃料资源的储备,这些都奠定了陈炉古镇发展陶瓷的先决条件。铝土矿也是陈炉地下矿产资源储量较大的一类,储量66.7万吨,可以作为耐火材料、瓷的制作原料。同时还有不少的石灰石等矿产资源。

一个地方在制作陶瓷时所选择的色彩与窑炉和纹饰一样,不但蕴含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而且更多地受到了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陈炉陶瓷更加拥有了自己的个性特征。禚振西先生说过:“耀州窑是我国北方生产陶瓷器色釉品种很多的一个窑口。其中低温铅釉有多彩釉、单彩釉、曜变三彩釉……共20个色釉品种。陈炉瓷窑与耀州窑一脉相承,诸多的用色昭示了窑工们和用瓷群体对于陶瓷的不同喜好,陶瓷呈现不同色彩,对坯料、瓷釉和温度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五彩纷呈的色彩也展现了窑工们精湛的制瓷技艺,古老的瓷片都在诉说着陈炉瓷昔日的辉煌。(图1)凌厉的刀刻,灵动的纹饰,都摇曳生姿,当地的民俗风情呼之欲出。

(二)造型、纹饰的地域性

陈炉古镇地处渭北高原,镇区沟壑纵横,丘陵密布,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属暖温带气候,地形错综复杂,对于镇区的选址、农业生产和手工艺发展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当地0摄氏度以上低湿度有利于陶瓷坯在阴干的过程中,时间短不易造成陶坯的毁坏,坯体干湿均匀。陈炉当地人都知道“七死、八活、九翻身”,是指当地的雨季分布在七到九月份,这期间对于陶瓷的生产是非常不利的,而其余的时间对于陶瓷生产本身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在陶瓷生产中,“当环境温度低于 0℃时,瓷土经过加工后的坯料会冻酥,酥的坯成型时压不紧,影响产品质量,加之釉料是溶液,其放置环境温度低于 0℃一段时间后也会冻结,这样就无法进行上釉作业,镇区的地温年均值12.1~12.2℃”[4]。

自然形成的地理廊道和民族迁徙为古镇的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民族迁徙加强了文化交流,陈炉镇的陶瓷制作也在出现这文化融合的趋势。陈炉古镇属秦文化圈,豪迈之中不乏领秀;北方地区少水,因此在纹饰上少见南方之水禽,后由于民族迁徙和古栈道的修通,加强了文化交流,有少许的南方植物和动物出现。在造型上,由于陈炉陶瓷历经了1400多年,因此既有宋代瓷制的俊秀也有元金陶瓷之浑厚;既有布衣之俗也有达官之雅,刚柔并济,加之其特有的釉色加持,使得陈炉陶瓷有很强的识别性。

(三)马蹄窑的地域性

陈炉镇用于烧制陶瓷的马蹄窑,有别于其他各大名窑的窑炉形式,这也正是各大窑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与其形成的文化渊源各不相同。一个地域的窑炉形式其实就是不同族群心里形式的物质呈现,“这个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这是一个穴居民族,连绵的黄土很适合挖窑洞等因素,再一个就是留存在这个名族记忆中大母神意象。”[5]

陈炉陶瓷续烧一千多年,带着历史的印记,也裹挟了文化的记忆,陈炉陶瓷以它鲜明的特点,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讲述了一段时间的过往。

参考文献:

[1]霍锋.矸石废弃地土壤养分与有毒元素对植被恢复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陈玮.陕西“耀州窑”瓷器艺术探轶[J].青年文学家,2010,(18):143-145.

[3]赵英.耀州瓷传统艺术在现代日用瓷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

[4]梁高雅.关中陈炉古镇人居环境营建经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5]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三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赵英,女,汉族,陕西铜川人,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