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进入新世纪,秦观词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研究的总量越来越多,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广,而且文章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整体往好的方向发展。根据研究内容的分类,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秦观词艺术特色的研究、对秦观词情感内蕴的研究、秦观词比较研究、文学接受、版本考辨。这些研究成果,为学术界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是有的文章还有些不足,研究的只限于表面,缺乏创新。

【关键词】秦观词;21世纪;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6-004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6.013

秦观是北宋时着名的词人之一,也是婉约派杰出的代表性词人,他的词在词坛当中地位很高,很受大家的喜爱和推崇。秦观作为苏轼的门生,也受到大家的很多关注。对于秦观词的研究,学界有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以徐培均先生的着作较为出名,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但学界的发展不会止步,还会继续前进,因此进入新世纪又出现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在知网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梳理21世纪以来秦观词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一、对秦观词艺术特色的研究

秦观的词,细腻轻柔,意境悠远淡雅,有着画一般的美感,那种似是而非的朦胧之美很受读者喜爱。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其词风:“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1]可概括为“婉美”,后人也多有认同者,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秦观《浣溪沙》词:“宛转幽怨,温、韦嫡派。”[2]关于论述“婉美”的论文,比较突出的是范晓燕的《试论秦观词之婉美》,围绕“婉美”这一特征将其细分为幽婉、哀婉与含婉三个具体内容,并且通过抒情个性、审美意象、表达方式来进行综合评价,更印证了他的婉美特征。但秦词的缺陷是骨力偏弱,这主要由于词文本很薄弱,自身性格有些柔弱,而且时下流行婉弱之风。[3]

对于宋代文人来说,“韵”是一种审美理想,在文学创作上热衷于对“韵”的追求。李春丽在《论“韵”与秦观词的艺术美》中阐述了秦观对韵的巧妙运用,从内在与外在两方面来肯定韵的价值,秦词的韵主要体现在感物和言情两方面,有空灵之韵和清灵之韵两个内容分类。但秦观韵的不足之处是看起来有些无力,通过与李清照的词做对比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4]由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对于秦词的不足之处都点出了笔力显弱的一面,故时人评价秦少游“一生怀抱百忧中”。

在词的选调方面,曹辛华在《论秦观词调选、用特点及其意义》中说,在曲调上,秦观短令与慢词长调兼可驾驭,但短令在数量上更占优势,可看出词人更青睐写小令,他遵循传统的填词规则但也勇于进行突破、进行创新。秦观填词具有用调得体、用调错位、一调多态、多技提升等特点,对于把握秦词的核心与外界对秦词的接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5]秦观对俚俗之词的写作也占有很大一部分,诸葛忆兵在《秦观俗词论略》中对其进行细致论述,柳永既创造俗词,秦观在写作上虽尽量表现出差异,但毕竟还是有一定的直接影响。取材声色场景,其描写对象大多为歌妓舞娘,围绕相思离别来展开抒情。这类作品语言相当俚俗直白,且口语运用较多,读起来有些艳俗平浅。正因这样给他的词作中带来一丝“不光彩”,也留下了让政敌攻击他的把柄。但即便如此这一部分也不可忽视,词中热情真挚,对于研究秦观早期作词心态具有重要作用。[6]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在秦观词艺术特色研究方面选取的角度越来越多,研究得越来越深入,反映出研究者对于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创新。

二、对秦观词情感内蕴的研究

关于对秦词情感内蕴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作品的风格、感情的基调;一是强调情感的寄托、情绪的流露。前者主要是对于词心、词境以及文化意义的研究,后者主要是对词中出现意象的研究。

(一)对词心、词境以及文化意义的研究

“词心”一词是冯煦根据“赋心”提出来的,冯煦在《蒿庵论词》中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7]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写道:“吾听风雨,吾揽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8]关于对秦词词心的研究有邓乔彬的《秦观“词心”析论》,冯煦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因为与同时期遭贬谪的人相比,秦观没有豁达、放浪的人生态度,他达不到静心感悟哲思、看天地浩大的淡然心态,只会让这种哀愁之绪更加深化,因此他的词具有他人没有的“词心”。他不是单纯写爱情,而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借此诉说身不由己的惆怅,这也让他的词读起来更为感人。[9]另一篇关于词心的研究是王伟的《“词心”建构:秦观身世与词风的互文关系及其词史意义》,冯煦的“词心”说是针对秦观内在的敏感和外在遭际而总结出的,用作词风变迁的一种新的解读方式,而且词风变化与他漂泊不定、坎坷艰辛的仕途经历有关,让他的词从艳俗到哀婉再到凄厉。词心提升了他的词品,以致在词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10]再有关于词境的是庆振轩的《凄凉其词 高尚其志——秦观后期词探论》,后期词是绍圣年间秦观贬谪时期所作的词,因为党争不断致他的贬谪历程不断,这样的沉重打击让他心中抑郁难排遣,他在清醒中痛苦地拷问与挣扎,虽辞情哀厉,然不失风骨,便如张炎所说“气骨不衰”,这便是他后期词“凄凉其词、高尚其志”的原因所在。[11]研究秦观词文化意义的是赵雅娟的《“弱德之美”——秦观词的文化意义探究》,弱德指的是弱势群体在被压迫情况下的隐忍承受,它是“词人精神内涵和文化人格在词体上的具体呈现”,通过对秦词文本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弱德渗透在秦词中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相思言情的内容,哀伤愁闷的风格,还是隐忍执着的精神,都是弱德的组成部分,这种对情感的压抑让人对之抱有同情心理。[12]

(二)对意象的研究

在诗词写作中,意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意象能为人们描绘出一个场景,也能隐含着作者的心境。吴晟的《中国意象诗探索》认为意象是“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融化、融合的复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表现”[13]。有关词意象的研究代表是朱晓慧的《水意象与秦观的情感世界》,水是诗词作品中屡见不鲜的意象,秦词中的水意象带给他的是种种悲伤,是对人生的幽怨和哀愁,便如词中所言“柔情似水”,水的温柔折射出他多愁善感、纤细轻婉的内心,与迷离凄伤的意境。[14]

另外,还有对两大意象的研究,分别是花意象与月意象,赵丽玲、刘蜜的《花开花落总关情——试论秦观词中“花”的蕴意》是针对花意象进行研究,据作者统计,秦观词中花意象使用频率最高,似一条线从始贯彻至终,从时间分期来看,早期的花热闹繁盛,中期的花凋残飘零,后期的花缥缈虚幻。根据秦观词风的形成来分析每个时期的花意象,体会花的生命气息以及抗争意识。[15]

高文的《论〈淮海词〉月意象的三重性》是针对月意象进行研究,将秦观词中的月意象分为三重:第一重是以爱情词为主,将相思融入明月之中,诉说内心的愁苦,表达对佳人的怀念;第二重是以贬谪词为主,表现出对在京城为官时期的怀念,以及哀叹仕途乖舛渴望回京,此时期愁情变得浓一些;第三重是以后期潇湘贬谪词为主,曾经的政治抱负已被抹灭,心中的斗志也趋近颓靡,这一时期的月意象充满孤凄悲恨,读起来有些沉重。[16]

综合看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情感内蕴方面的探究,作者能挖掘出更多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内涵,也看出作者对于自身情感体会的提高,从而有了更多认知。

三、秦观词比较研究

秦观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位杰出的婉约派词人,被认为是婉约词家正宗,除秦观外,还有许多知名词人,他们的作品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不同。许多研究者将秦观词与其他词人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求异同。其中蒋晓城的《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一文从词心入手,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在情感意蕴上,根据各自的经历来看,后主的为亡国之痛,晏几道的为伤逝之痛,秦观的为身世之痛,这是他们的个性;在情感形成上,都有着所缺失的那段情感;在抒情取向上,其感情真实深切,这是他们的共性。[17]

吕琼的《韦庄与秦观词之比较》中从多个方面来比较他们的异同:在题材上,选材相对狭窄但有情感寄予其中;在抒情方式上,韦词清丽疏淡,秦词深婉幽约;在语言上,韦词比较平淡,秦词比较典丽。[18]

刘熊的《秦观与柳永词风之比较》中先将秦观的词分为两类:一类为幽婉深约的感受,没有寄托在其中;另一类为仕途失意后的哀伤凄叹,将身世之感寄予其中。柳永的亦是如此,他对传统题材进行挑战,将“春女善怀”提高到“秋士易感”的高度。[19]

王芳的硕士论文《秦观与黄庭坚词比较》在第四部分先分析秦、黄不同的词学观念,进而具体分析秦、黄词风格的不同特点,细致比较词作本身的语言风格、意境意象、艺术手法、抒情方式。[20]

通过以上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被比较的对象与秦观或同为婉约风格,或师出同门,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以提高各自的作品水平。

四、文学接受

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不仅是对他人的认可,也是对自身作品创作的提高。对于这个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他人对秦观作品的接受;二是秦观对他人作品的接受。

(一)他人对秦观作品的接受

朱丽霞的《八百年词学接受视野中的秦观词》从接受史视角来考察秦词的接受历程,透过秦词地位的变化,来看秦词的历史意义、 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北宋时期,由于他的抒情感染力在坊间传播较广;南宋时期,秦词遭冷落未进入主流行列;元明时期,秦词的正宗地位逐渐得到确立;清之后,秦词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和认同。[21]

叶帮义的《宋人对秦观词的接受与宋代的词学观念》中点出,宋人的接受对秦词有重大意义:一是秦词的正宗地位得到进一步认同;二是他的词名脱颖而出;三是诞生了代表性作品。通过宋人的接受体现出对雅词的追捧,以及对以往观念的容纳与创新。[22]

钱锡生、陶映竹的《历代唱和对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词的接受》通过对照看出,唱和之人对原词的接受范围特别广,不但对其原情感内涵进行应和,还继承原词的语言风格,唱和之词多少都带有一些原词的影子,特别是还有用原句来化用,而且这种今昔对比的写作手法也很是让人赞叹,争相效仿,都充分体现接受者接受范围之广。[23]

降灵灵在硕士论文《张綖对秦观词接受研究》中写道,张綖在词的创作中,学习秦观词的风格、语言、结构模式、写作方式等,并且在词学论着中开展词学批评,其中对秦观词的评价最为经典。在此基础上,张綖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同时也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词学理论。[24]

(二)秦观对他人作品的接受

彭文良、木斋的《论秦观对东坡词的接受》中论述秦观对苏轼词接受的方面,认同苏轼的“雅词”品质,其豪放词风以及构思方式有被苏轼影响的影子。秦观并不是完全学习苏轼的词,而是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新,使其能嵌合自己的才情以吸收苏轼的优点。[25]徐猛在《秦观对柳永词“言情”的接受》中说:从题材内容等方面来看,柳词于秦词接受之处颇多。在艺术特征方面,秦词受柳词的影响也颇深。而最能体现二人风格特色的,却是两家词的承异之处。秦观则促进了词体的“雅化”演进过程。[26]

接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促进的过程。从这些对秦词接受的研究来看,秦观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使当时和后世对其学习与研究一直不衰。而秦观对他人作品的接受,也使他的词作水平在逐渐提高。

五、版本考辨

对于历史遗留的资料会存在一定的失误,也会因不同人有不同认知,因此常有一些已定的结果又会翻出新的推论。

刘勇刚的《秦观〈鹊桥仙〉本事考辨》中,根据常见的两种说法即思君说与爱情说来做决断,偏向于爱情说这一观点。作者一反平常认为的无特定情境,而是肯定它有确切的本事,而且推开曾经安放的时间段,认为是为长沙义倡而歌,写于横州,时当绍圣四年的七夕。[27]

杜昭的《残阳树还是斜阳暮——从摩崖石刻看秦观〈踏莎行〉的版本真伪》对两种版本进行细致分析,前者是米芾书摩崖本,后者为当下流行纸本,“残阳树”有一定的心境安放在其中,而“斜阳暮”只是写景况暮与句意重复。作者赞同米芾的版本,而且这种表述真实反映了秦观编管时的心境。[28]

雷徽在《秦观〈满庭芳〉(雅燕飞觞)写作时间考辨》中说,多数学者认为其创作于元丰二年秦观在会稽参加的集会,但作者认为其应创作于元祐三年秦观任蔡州教授参与啊那次宴会,原因是从秦观与当地郡守的人际关系、秦观茶作特点以及地区茶文化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证。[29]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研究者敢于打破从前的认知,进行大胆怀疑,寻找新的证据来进行验证,体现出研究者的勇于探索。

六、存在问题

在近几年的秦观词研究当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也开拓了很多以前未涉及的领域,然而,在整体进步的同时也体现出一些不足。

1.研究者研究的内容相对集中,特别是对词中“意象”的研究较聚拢,篇幅较短,意义较浅,而且对各意象的理解有些大同小异,缺乏进一步深入探析。

2.由于大部分研究内容都集中在热点方面上,导致缺乏其他方面的开拓,对词调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多,对俗词的研究也不够重视,这部分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宜多多发展。

3.研究者对秦观的词作研究有些“拘束”,大部分都放眼在一些有名的词作上,对于一些“热度小”的作品往往容易忽视,所以要均匀铺放,每首词都要顾及。

秦观的词作经久不衰,历史的余音仍在耳边回荡,人们要抓住秦观词中的精髓,将它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寻找新的方向,来开采更多宝藏。

参考文献:

[1][2][7]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范晓燕.试论秦观词之婉美[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1):113-118.

[4]李春丽.论“韵”与秦观词的艺术美[J].求是学刊,2008,(06):106-109.

[5]曹辛华.论秦观词调选、用特点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05):43-48.

[6]诸葛忆兵.秦观俗词论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3):102-108.

[8]况周颐着,王幼安校订.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邓乔彬.秦观“词心”析论[J].文学遗产,2004,(04):76-86+159.

[10]王伟.“词心”建构:秦观身世与词风的互文关系及其词史意义[J].中州学刊,2020,(09):141-147.

[11]庆振轩.凄凉其词 高尚其志——秦观后期词探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06):75-80.

[12]赵雅娟. “弱德之美”——秦观词的文化意义探

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1):113-118.

[13]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14]朱晓慧.水意象与秦观的情感世界[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21-26.

[15]高文.论《淮海词》月意象的三重性[J].求索,2012,(11):98-100.

[16]赵丽玲,刘蜜.花开花落总关情——试论秦观词中“花”的蕴意[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27(06):116-119.

[17]蒋晓城.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J].中国文学研究,2003,(03):34-37.

[18]吕琼.韦庄与秦观词之比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04):102-105.

[19]刘熊.秦观与柳永词风之比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39-40.

[20]王芳.秦观与黄庭坚词比较[D].西北大学,2013.

[21]朱丽霞.八百年词学接受视野中的秦观词[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69-80+96.

[22]叶帮义.宋人对秦观词的接受与宋代的词学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11,(04):60-66.

[23]钱锡生,陶映竹.历代唱和对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词的接受[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01):20-27.

[24]降灵灵.张綖对秦观词接受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5]徐猛.秦观对柳永词“言情”的接受[J].文艺评论,2019,(02):88-97.

[26]彭文良,木斋.论秦观对东坡词的接受[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01):14-20.

[27]刘勇刚.秦观《鹊桥仙》本事考辨[J].中国韵文学刊,2019,33(01):112-118.

[28]雷徽.秦观《满庭芳》(雅燕飞觞)写作时间考辨[J].湘南学院学报,2017,38(04):58-61.

[29]杜昭.残阳树还是斜阳暮——从摩崖石刻看秦观《踏莎行》的版本真伪[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04):74-80.

作者简介:

马冰岩,女,北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