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周源

南京明代京师城墙究竟有多长?

文 图/周源

南京明城墙,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京城是由内向外的第三重城垣,即我们今天说的“南京城墙”。经过六百多年的风霜雪雨、战争及人为破坏,京城城墙至今仍有25.091公里的地面遗存(《2005年城墙现状科学测绘报告》)。关于京城城墙的周长,从明代至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正如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研究部主任杨国庆先生所说“莫衷一是,始终是笔糊涂账”(杨新华主编《南京明城墙》)。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明清两代文献记载的巨大差异以及近代至今实地测量时由于城墙残缺不全而导致结果的不可靠性。

清抄本《洪武京城图志》中的《京城山川图》

东水关遗址

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筛选

杨国庆先生在《南京城墙志》第四章“明城墙营建和布局”中,对京城周长的各种说法进行了统计,并制作“京城城墙周长历年统计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此外他还在《南京明城墙》一书中作了“南京城墙长度考”的研究,以及在《朱偰与南京》中作了“科学勘测明城墙长度”等研究。由于官私着述中涉及到京城长度的观点实在太多,以杨国庆先生“京城城墙周长历年统计表”为例,共收入了14种观点。所以要想每种观点都仔细辨别几乎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事情。先分析出一个相对可靠的数据,就可以删繁就简,保留最主要的观点继续进行分析。

在进行初步筛选之前,先确立三个原则。第一,以“京城城墙周长历年统计表”中的观点为主,此表之外的观点,一般不再涉及;第二,只在统计表中选取官方文献或档案,非官方着述因个人感情较强、转引官方记载的可能性大、且没有官方的参与,很难进行城墙周长的准确测量,因此非官方观点只能暂时割舍;第三,划分明清、民国、1949年以来三个时期进行统计和分析,最后再将结论汇总。

城墙狮子山段

明清时期官方京城周长统计与分析

明清时期官方对京城周长的表述共有5次,分别是明初《明太祖实录》卷八三所载“京师城……为里五十有九”;明中期《大明会典》卷一八七所载“城周围九十六里”;清初《明史》卷四〇所载“皇城之外曰京,周九十六里”;清中期《宫中档案硃批奏折》所载“江宁省城周围五十七里”;以及清中晚期《同治上江两县志》所载“万七千五百九十七丈”(约97.76里)。

笔者认为文献中朱元璋诏留守卫都指挥使司“修筑京师城”59里只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就是59里的京师城此前已经修筑完成,洪武六年六月的修筑只是加高加固工程;第二种解释就是这59里是京师城规划中的长度,洪武六年六月正式开始对原新城进行彻底改筑,从而建设新的京城。

民国时期官方统计

由上述统计可以看出,1949年以后官方多次对南京城墙进行了测量,主要产生了五组数据,从小到大依次是32.676、33.482、33.676、35.267、37.14公里。对这五组数据进行分析,大致能够得到一个较为可靠的数据。

前人的谨慎推理

1949年后官方统计

1949年以后,由于拆城及保护的需要,官方对南京城墙周长的统计次数较多,除“京城城墙周长历年统计表”中的4次外,还有另外4次统计数据。

今年前8个月,我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1%,但是,我国商品房销售趋于理智,因此,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以及越南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产品低价竞争,使广东的木质家具、胶合板和实木复合地板等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其次是4组补充的数据:1、南京市城市建设局《关于拆除南京部分城墙的方案》中“合计33482米”。2、南京市城市建设局《城墙下放后,几年来拆动的现状和管理工作情况汇报》中“本市城墙全长32676公尺”。3、南京市城市建设局《关于加强保护本市城墙意见的请示》中“本市城墙总长(包括套城)37140米”。4、南京市文物局《2000年城墙现状科学测绘报告》中“测量出南京明城墙总长度为35267米,合35.267公里”。

首先可以排除2005年测量的35.267公里的数据。尽管这一数据是目前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影响很大,此次测量的规模也很大,属于南京市文物局“南京明城墙科学保护与抢险维修研究”课题内容之一,以《2005年城墙现状科学测绘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布。然而,亲身参与测量且撰写了测绘报告的杨国庆先生,在其后的着作《南京城墙志》中认为“此后,因城墙拆毁数段,再测绘的数据更难以使人信服,包括2006年公布的所谓‘35.267公里’数据”,这无疑是从专家和参与者的角度质疑了先前的观点,因此基本可以将35.267公里的数据排除。

本时期官方只有民国十八年(1929)《首都计划》“长三十三公里半”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此时官方文件正式认可的长度是“三十三公里半”即33.5公里。

SPE组成员善于通过患儿的绘画、日记,了解其内心真实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同时,教授患儿简单的应对策略,从而减少或消除对其各种诊疗性操作的恐惧。

其次可以排除32.676公里这个数据,因为这个长度比洪武六年59里的长度还要小,杨国庆先生在《南京明城墙》之“南京城墙长度考”中认为明朝59里折合今制为33.383公里,而在《南京城墙志》中又认为是34.349公里。笔者经研究后认为明初1里等于568.59米,59里则为33.547公里。无论是杨国庆先生还是笔者个人对59里实际长度的判断,都远大于32.676公里的数据。根据明初两次扩城的文献记载,最终的京城长度一定是大于32.676公里。

大齿轮的齿形系数YFα=2.61,应力校正系数YSα=1.596;小齿轮的齿形系数YFα=2.19,应力校正系数YSα=1.783;分别对大小齿轮的(YFα·YSα)/[σF]进行计算,计算后小齿轮的(YFαYSα)/[σF]较大。

最后就剩下33.482公里、33.676公里和37.14公里这三组数据了,由于33.482公里和33.676公里仅差194米,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因此没有必要对这两组数据再进行判断,可作为性质相同的一组数据。只要判明这一组数据与37.14公里哪个更接近事实就可以了。需要指出的是37.14公里是城墙的全长,并非周长。若以周长来算实际只有34.36公里。

总之,通过对明清、民国、建国以后官方公布周长数据的初步筛选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数据中,59里最为可靠。民国数据中,33.5公里最为可靠。1949年以后的数据中33.482、33.676和34.36这三组数据都可参考。

提取蛋黄特征时,对不同分割阈值的鸡蛋采用不同分量(G和B)图像进行处理, B分量图像较多的反映出鸡蛋图像中较暗的部分,所以其蛋黄轮廓大小明显偏大,因此需要对G分量图像和R分量图像分别建立蛋黄指数、蛋黄轮廓拐点数目、蛋黄与整蛋周长比、蛋黄面积与周长比和双黄蛋之间的关系模型。

宫城“午门”城楼柱础

通过“明清以来官方南京京城周长可靠数据统计”的表格可以看出,有关京城长度最值得参考的五组数据中,除第三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四组数据几乎都落在同一数据区间,即33.5~33.676(公里)之间,其176米的差异在33公里多的城墙总长度中,属于正常测量误差,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根据统计学的原理,明显不同于另外4组的数据3可以大胆排除。南京京城城墙的真实长度最有可能落在33.5~33.676(公里)这个区间之内。倘若对落在这个区间内的4组数据哪一个最可靠做出判断的话,笔者认为毫无疑问当属洪武六年59里,即33.547公里这个数据了。

对洪武六年建京师城“59里”之理解

通过初步筛选和综合判断最终得出洪武六年(1373)修筑京师城59里的长度与南京京城的实际长度最为符合。然而,这似乎是绕了一个大圈子再回到原点上的结论,那为何还会有这幺多争议呢?也许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不同学者对史料有着不同理解吧。据《明太祖实录》卷八三记载:

基金项目体现了某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图4为2004—2018年移动阅读研究论文的基金资助文献量,2009年开始出现基金资助论文,2013年达到顶峰44篇。2014—2016年虽然数量上略有下降,但仍保持了较强的支持力度,2017年基金资助论文回升到39篇。数据源541篇论文中包含基金资助论文228篇,占42.1%。228篇基金资助论文中,国家级课题72篇、教育部课题23篇、省市级课题82篇、校级课题35篇、其他课题16篇① 标注两个及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本文仅统计最高级别课题。。国家级课题资助的论文数量占比较大,说明国家层面对移动阅读研究的关注促进了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洪武六年六月辛未)诏留守卫都指挥使司修筑京师城,周一万七百三十四丈二尺,为歩二万一千四百六十八有奇,为里五十有九。内城周二千五百七十一丈九尺,为歩五千一百四十三,为里十有四。”

由上述统计可以看出,从明初到清晚期,官方统计中京城周长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类是五十多里(59、57里),第二类是九十多里(96、97.76里)。以第二类观点中的最短长度96里(明)来算,折合今制为55.3公里,而“京城城墙周长历年统计表”中京城最长的长度也就是牟复礼先生所认为的约37.34公里,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第二类观点显然有误。所以,明清两朝可供参考的官方观点只有第一类五十多里即59或57里之说。笔者认为明初的59里比清中期的57里更为可靠,因为59里是《明太祖实录》中准确无误的长度,而洪武六年(1373)后南京城墙经过两次扩建,长度只会增加,绝不会减少。清代一尺为0.32米,明代一尺为0.311米(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所以清代的57里折合今制为32.832公里,明代59里折合今制为33.547公里,即清代57里小于明代59里是没有疑问的,所以清中期57里的长度是不可靠的。通过对明清两朝官方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明太祖实录》中洪武六年(1373)的59里最为可靠。

那幺,在脱贫成效评估中,如何才能做到精准呢?可以通过 “大数据”与 “小数据”相结合,并辅以 “个别访谈”的方法实现。所谓 “大数据”评估,是涵盖所有评估对象的 “普查”;而 “小数据”则是涵盖部分评估对象的 “抽查”。运用 “大数据”评估,可以掌握宏观层面的脱贫状况;而运用 “小数据”,则可以掌握微观层面的脱贫状况;与此同时,对脱贫户进行 “个别访谈”,则可以进一步补充、完善 “评估数据”的不足之处,做到 “精准”“无遗漏”。于是,通过现代数据技术与传统评估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脱贫成效的精准测算。

皇城“西安门”遗址

城墙铭文砖

音乐传播媒介,即人类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所使用的扩散、推广音乐的手段,如唱奏、舞台表演、唱片、无线电广播、电视、网络等,使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流动起来并产生相应的社会价值。[4] 当今社会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将音乐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智能信息化时代,音乐传播中出现了新现象、面临着新挑战,但传统的音乐传播手段并没有完全消失。 Beats1作为网络音乐电台,是一个既有电台传播特点又有网络传播特点的综合性音乐传播平台。

首先是“京城城墙周长历年统计表”中的四组数据:1、“南京城墙周长为34.36公里,加上瓮城、台城等段,全长为37.14公里”。2、“合计周长33.676公里”。3、“合计周长33.676公里”。4、“南京明代京城城墙,周长33676米”。

以杨国庆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是支持第一种解释的。他认为59里是初建新(京)城的长度。然而如此解释的话就又带来了如前文所述的矛盾,即如何解释洪武十二年(1379)的“拓广东北城,凡八百余丈”和洪武十九年(1386)的“新筑后湖城”这两次重要的扩建事件。对此,学者们疑虑重重,如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沈承宁先生就认为:“皇家档案中记载:‘京师城……为里五十有九’。折合今制为33.383公里,这是南京城墙长度最早、相对精确的记载。但是洪武十九年十二月乙酉(1386 年12月22日)朱元璋又下令‘新筑后湖城,重造通济、聚宝、三山’等门瓮城,其长度发生了变化,《实录》里却没有进一步的详实记载”(《明初南京城考略》)。潘群、周志斌主编的《江苏通史·明清卷》认为“《明太祖实录》中这一明代南京城墙长度记载恐非最终完成长度,因为其后城墙屡有增扩,整个洪武年间加固、增筑城墙工程几未间断。”正是因为文献对“拓广东北城”和“新筑后湖城”表述不明确,而且认为洪武六年京师城已经建成了59里的长度,所以学者们对于京城的最终长度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敢相信文献中的59里就是南京京城的实际长度。

特别的大胆猜测

与以往学者不同,笔者尝试采纳“修筑京师城”59里的第二种解释,即认为这59里并不是现实中已经建设完成的长度,而是力图对原有新城进行彻底改造,最终形成周长59里京城的规划长度。之所以支持这种说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同时出现在史料中的“内城”(即皇城)修筑情况来看。虽然“京师城”的修筑开始与结束时间并不明确,但幸运的是史料中对皇城的修筑时间还是比较明确的。皇城是明南京城由内向外四重城垣中的第二重,位于京城的内东侧,坐北朝南,平面呈倒“凸”字型,周围护城河环绕,是坛庙和国家机关所在地,象征着皇权统治的威严。杨国庆先生认为,皇城分兴建和改建两个阶段,在兴建阶段中,“洪武六年六月辛未朔(1373年6月21日),始建皇城城垣,由留守卫都指挥使司负责修筑”(《南京城墙志》)。由此可见,连杨国庆先生自己都认为洪武六年六月皇城刚刚开始建设,那幺为什幺出现于同一史料中的京师城就可以认为是已经修完的呢?笔者认为,洪武六年的史料中修筑京师城59里、内城14里具有同一性质,既然修筑内城14里是规划中的长度,那幺修筑京师城59里同样也应该是规划中的长度。其中皇城于洪武十年(1377)完成各项主体工程。而京师城的完成,则要迟至洪武十九年(1386)“新筑后湖城”,建各城门、瓮城以后。

北岛的这种艺术主张充分体现在他80年代后的创作中。诗人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他的诗在朦胧的底色上更呈现了错综、奇诡、扑朔迷离的味道。”[2]发表于1985年的作品《触电》正处于北岛诗歌创作的转型期,综合运用了通感、视角转换、蒙太奇、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法。而目前对北岛《触电》一诗进行阐释的文章大多都采用“传记式批评”或“印象式批评”。本文旨在通过借鉴新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等批评方法对《触电》所体现的艺术手法及目前读者对其作出的阐释进行分析。

其次,从59里与京城城墙实际长度的关系来看。前文认为,明初59里折合今制为33.547公里,落在最有可能是京城实际长度的33.5~33.676公里之间。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即洪武六年修筑京师城59里的长度很有可能就是南京京城城墙的最终长度。如果这种可能成立的话,那幺59里只能是规划中的京城长度,而非两次扩建之前京城的实际长度。

最后就是从新城研究及对“拓广东北城”和“新筑后湖城”的合理解释来看。倘若如笔者猜测,洪武六年修筑京师城59里是规划中的长度,那幺如何解释“拓广东北城”的“拓广”和“新筑后湖城”的“新筑”呢?一般而言,只有对已完成城墙的扩建,才能称之为“拓广”和“新筑”。正是这两个词的迷惑,才使得学者认为之前的59里是已完成的长度。笔者认为通过对新城范围和完工时间的研究,同样可以解释“拓广”和“新筑”两个词。洪武十二年(1379)和洪武十九年(1386)之前,新城早已建设完成,正按照洪武六年的改造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所谓“东北城”和“后湖城”的具体范围,经过考证笔者认为从新城及其外围“准外郭”的范围来看,最后形成的京城在“准外郭”的基础上需要扩建的只有“金川门至神策门”及“神策门至解放门”段,而这两段极有可能分别对应的就是文献中的“东北城”和“后湖城”,因为相对于明初新城来说,他们是扩建工程,因此可以用“拓广”和“新筑”来称呼。而正因为这两段城墙早已处在洪武六年规划的59里京城之中,所以他们的建设只是按照规划进行,根本不会增加59里的任何长度。

总之,无论是从皇城的修建过程、与京城实测长度的高度接近还是对“拓广东北城”和“新筑后湖城”的合理解释来看,将洪武六年修筑京师城的59里看做是京城规划中的长度都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推断。如此一来,若不计实际建成后的误差,南京京师城的长度终于可以得到一个最精确的表述了,即《明太祖实录》卷八三所说周长“一万七百三十四丈二尺,为歩二万一千四百六十八有奇,为里五十有九”,折合今制为33.547公里。

(作者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城墙“后湖”(解放门)段

城墙中华门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