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张芳

刘荷墓志拓片

刘 荷墓志于2012 年12 月在荥阳市豫龙镇赵家庄村南部御景苑小区工地(郑上路与桃贾路交叉口东南角)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墓葬位于古之檀山上,檀山东西绵延10 余公里,横亘于古京城之南、古大栅城(北魏以后古荥阳县治所)之北,这里黄土深厚,地势较南北麓高出20 余米。山上古墓葬达数千座,时代涵盖汉、魏、西晋、北朝、唐、宋,着名者有刘禹锡墓、李商隐墓。刘荷墓距相传为刘禹锡墓所在之处约3.5 公里,墓葬级别不高,竖穴墓道土洞室,出土遗物极少,其中有墓志一合。墓志青石质,由志盖、志石扣合而成。志盖盝顶,方形,顶边长17 厘米,底边长35 厘米,边缘厚3.5 厘米,中部厚8 厘米,四刹阴刻缠枝花卉,中间阴刻楷书,共3 行9 字,为“唐故中山刘府君墓铭”。志石方形,边长38厘米,厚8 厘米,竖20 行,满行20 字,志文楷书,共338 字。

刘荷墓志出土地点示意

刘荷墓志盖

志文如下:

唐故灵州参军中山刘君墓志铭并序/

侄乡贡进士漪撰/

刘荷墓志

君讳荷,字亚都,姓刘。曾祖锽,殿中侍御史,赠祠部/郎中。祖愔,衢州须江县令。父子房,杭州于潜县/令。君少有气概,读书为文,实与游于亲朋间,凭其众/善,期有振发。而禀志坚果,风恣俊良。常以元昆,汩/没于名,藉理有嫌避,礭然不我进。卜居于宋,二纪于/兹,既居之久,而炼达民间利病,自是宋之邑尊,往者/来者,一以规重。前年春,投知边上,方从事于灵武,小/伸于州椽。知爱知之,咸曰:“因兹腾凌,抑有由矣!”西耗/稍息,遽迫短龄,斯则数而已,穷道为不朽,以寅年九/月十日以疾终于灵之职。呜呼!天之报施何其谬欤!/季兄刑部员外郎荀,灵州参军实自主办,自宋命其/子曰涓遣护丧东归荥阳,以明年二月十三日附/于先世之松槚。有子曰涓、潜,季曰僧奴;长女会/娘,次曰小会,咸出于许氏。其涓之堂兄漪为之铭志,/词曰:/始叹离索,遽悲古今。波委风颓,时铄日侵。/石火不留,乌光易沉。痛矣永矣,哀何以既。/

外甥乡贡进士卢随书。/

含糊不清的生卒年

史书并无有关刘荷的记载。按常理,墓志应该详细记逝者生于何年、卒于何年、春秋几何,然而刘荷墓志上其生年未记,卒年语焉不详,去世时多大年龄也没有记载。

志文云,刘荷年少时颇有学识,因为他的长兄没有做官,他为避嫌而不求进取,也未入仕,后来定居在宋地(今商丘一带)“二纪”(约指24 年),在当地颇受尊重。季兄刘荀,刑部员外郎,此人史书无记载。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奏谳,为尚书、侍郎之贰。”刘荀为他谋得灵州(今宁夏吴忠)参军的职位,唐代灵州为大都督府,《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灵州灵武郡,大都督府。”灵州参军是正八品下的官职,《新唐书•百官志》:“大都督府,都督一人,从二品;……参军事五人,正八品下……”刘荷后因病卒于灵州参军的职位之上。

刘荷卒年志文仅以“西耗稍息……以寅年九月十日以疾终于灵之职”记之。西耗指西边的战事,李敬方《近无西耗》诗云:“远戎兵压境,迁客泪横襟。烽堠惊秦塞,囚居困越吟。自怜牛马走,未识犬羊心。一月无消息,西看日又沉。”《旧唐书•吐蕃传》载:“元和……十三年十月,吐蕃围我宥州、凤翔,上言遣使修好。是月,灵武于定远城破吐蕃二万人,杀戮二千人,生擒节度副使一人、判官长行三十九人,获羊马甚众。……夏州节度田缙于灵武亦破三千余人。十一月,盐州上言:‘吐蕃入河曲,夏州破五万余人。灵武破长乐州罗城,焚其屋宇器械。’”元和十三年(818 年)唐朝与吐蕃发生了一场战争,而且战争的规模很大。“长庆……二年二月,遣使来请定界。六月,复遣使来朝。盐州奏:‘吐蕃千余人入灵武界,遣兵逐便邀截。’又言:‘擒得与党项送书信吐蕃一百五十人。’是月刘元鼎自吐蕃使回,奏云:‘去四月二十四日到吐蕃牙帐,以五月六日会盟讫。’”长庆二年(822 年)吐蕃两次向唐政府遣使,这场战争才暂告缓息。长庆二年即壬寅年。据此推测,刘荷卒于长庆二年,这样就合乎志文记载的“西耗稍息”时,刘荷在壬寅年“终于灵之职”的记载。

长庆三年(823 年)二月十三日,刘荷归葬于荥阳祖茔。其子名刘涓、刘潜、刘僧奴,长女名刘会娘,次女名刘小会,均为许氏所生。墓志铭为侄子刘漪所作、外甥卢随所书,此二人史书均无记载。

刘荷墓志盖拓片

刘荷与刘禹锡的渊源

刘荷的曾祖名刘锽,唐代诗豪刘禹锡的祖父也名刘锽。刘禹锡作有自传《子刘子传》,其中有关于其祖父刘锽的记载,曰:“祖锽,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志文所载的刘锽为“殿中侍御史,赠祠部郎中”。刘荷的曾祖父与刘禹锡的祖父同名同姓,且生前官职和死后赠官都一样,刘荷的曾祖刘锽与刘禹锡的祖父刘锽当是同一人。

刘禹锡(772—842 年),字梦得,唐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中进士,先后任太子校书、监察御史等职,后因永贞元年(805 年)参与进步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后被召回京,又因触犯当权者再次被贬,先后任连州(广东连县)、夔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等地刺史。刘禹锡是唐代重要的进步思想家和哲学家,曾写下着名的无神论作品《天论》。他还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成就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和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他的《竹枝词》《陋室铭》等名篇,千古传诵。

刘禹锡称祖上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自言是中山靖王之后,常以“中山刘某”自称,他的《夔州刺史厅壁记》《连州刺史厅壁记》都以“中山刘某”落款。《子刘子传》说中山靖王“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刘荷的墓志盖上刻意强调他是“中山刘府君”,印证了刘禹锡《子刘子传》的这一记载。刘禹锡多次称自己“同生无手足之助”“内无手足之助”,可知他并无亲兄弟,那幺刘荷就是他的从兄弟之子。

刘禹锡为刘绪中年得子,出生时其母已40岁左右,白居易作《闻新蝉,赠刘二十八》,称刘禹锡为刘二十八,是因为刘禹锡在家族堂兄弟中排行二十八,在堂兄弟中年龄比较小。这说明刘荷的父亲刘子房虽与刘禹锡为堂兄弟关系,但年龄可能要大出刘禹锡甚多,刘荷卒于822 年,当时尚且年轻,刘禹锡时年51 岁,刘荷生年或晚于刘禹锡,但不会晚很多,也就是说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

刘禹锡的父亲刘绪,“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浙西从事……”,既然是举族,除刘绪外应当还有同族之人,刘愔和刘子房也随着族人东迁到江南,且均在浙江做官。志文记载的刘荷“祖愔,衢州须江县令。父子房,杭州于潜县令”(须江县,唐置,在今浙江衢州一带。于潜,古地名,在今杭州一带)正印证了这一历史事件。

刘禹锡墓在何处?

刘禹锡《汝州上复谢宰相状》中说“家本荥上”,又在《上杜司徒书》中称“小人祖先壤树(按:壤树指祖坟)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刘禹锡称“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并称死后要“葬近大墓(即祖坟),如生时兮”。可知在某个年代,刘禹锡的家族墓地已经迁移到荥阳檀山上。檀山的位置在《水经注》有记载:“京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北有坛山冈”。檀山就在京城之北,即今古京城遗址之北。

文献记载刘禹锡墓在荥阳。明《嘉靖荥阳县志》引《明一统志》:“唐刘禹锡墓,在荥阳县东檀山原”,清《乾隆荥阳县志》:“刘禹锡墓,在檀山”,民国时期的《续荥阳县志》也说“刘禹锡墓在檀山”。考古发掘出土的刘荷墓志,用实物证明了刘禹锡家族墓地的确在荥阳檀山。檀山上有荥阳父老相传之刘禹锡墓,位于市区东部刘禹锡公园的东北角,荥阳人民为了更好保护刘禹锡墓和缅怀先贤,在墓的基础上,创建了园林式的文化公园——禹锡园,并使之成为了一处具保护、凭吊、游览、休憩多种功能的文化景观。地表的高大墓冢,经文物勘探可知,墓冢为夯筑而成,高约5 米,周长50 米,冢下有砖砌墓室。但该墓葬没有经过考古发掘,是不是刘禹锡墓尚无定论。

相传的刘禹锡墓

《子刘子自传》曰:“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刘氏家族墓地原先在洛阳,从刘禹锡的曾祖父刘凯开始,祖茔迁到荥阳檀山原,且家族成员的墓葬按照昭穆制排列。刘禹锡之父刘绪,生活在浙西一带,后归葬于荥阳;刘荷生活在今商丘一带,在灵武做官,卒于任上,“以明年二月十三日附于先世之松槚”,也葬在檀山刘氏祖茔之内——刘氏家族成员虽然没有聚族而居,但是他们聚族而葬。昭穆制度为周代所创,历代沿袭,《周礼•春官•冢人》记载:“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郑注云:先王,造茔者,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刘氏家族墓地按昭穆制度排列,则其曾祖父刘凯居中,以下父辈居左,子辈居右,如此顺延。刘荷为刘禹锡侄子,按照昭穆制排列规律,刘禹锡墓应该就在刘荷墓附近不远处。

然刘禹锡家族为唐之巨族,其家族有多少旁支?有多少成员?祖茔到底有多大?今人很难估算。有唐另一巨族——范阳卢氏,也有以檀山为祖茔者。卢缉墓志出土于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志文曰:“公讳缉,子柔,其先范阳人也,甲乙之冠,古今罕俦”,又曰:“以会昌元年十月七日,奉府君冠履、夫人裳帷,合祔于郑州荥阳县荥邑乡坛山原,从先茔,礼也”。卢珰墓志出土于荥阳豫龙镇苜蓿洼村西南,志文曰:“君讳珰,字子秀,其先范阳人,历代官婚称为着姓,言我宗之鼎甲者推北祖大房焉,君其胤也”,志文记其卒后“归祔于郑州荥阳县,从其先茔”。据考证卢缉为范阳卢氏北祖二房卢敏之后,卢珰墓志记载他为北祖大房之后,卢缉衣冠葬于唐会昌元年(841 年),卢珰葬于唐咸通八年(867 年),二人生活的时代相去不远,又同以檀山为祖茔,但因旁支不同,以致墓葬相距竟然有1.5 公里之遥。可见,与范阳卢氏同为世家大族的刘家,其家族旁支必然也很繁多,墓地应该也很大。刘荷墓的发掘能确定刘禹锡家族墓地就在荥阳檀山,能确定刘禹锡墓就在刘荷墓的附近,但到底有多近,刘禹锡墓的确切位置到底在哪里,只有依靠以后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