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刘建业 杨开勇

荆州洪圣村曹家山M1 出土错金银铭文越王剑

楚 人在荆山汉水之间繁衍,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开拓疆土。楚人观兵周郊、问鼎中原,先后与宋(泓之战)、晋(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交战,奠定强国地位,位列“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楚国成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南方第一大诸侯国,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楚文明,正所谓:“兵车辚辚势正茂,战马啸啸展雄风。金戈铁马拓疆土,止戈为武尚礼仪。”

在楚国由“辟在荆山”的弱小之邦发展成为“带甲百万”的王霸之国这一进程中,楚人尚武的立国方针是重要推动因素。楚人通过掌握先进的青铜兵器冶炼技术,锻造雄兵百万,为楚国进取中原与拓展江南立下功劳。这些兵器是楚国历史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楚国强大过程的最好见证。

概述

春秋早期,楚武王凭借楚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灭权国,创县制,得志汉东。楚文王都郢,越汉水,出方城,入中原,楚国疆域不断拓展。到了春秋中期,楚成王东下淮夷,控制鄂东铜矿,大量青铜资源为之所用,凭借丰富的铜矿资源和高超的兵器铸造技术,制造出大量青铜兵器,军事实力如虎添翼。

近年来楚地考古发掘的兵器以青铜兵器为主,出土兵器最集中、级别最高的为荆州楚都纪南城周边楚墓。从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 年)迁都郢(纪南城),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 年)秦将白起攻克郢都,前后共411 年中,楚国共有20 代楚王在此立都。这是楚国最为强盛的时期,城址四周分布着大量楚墓,大量兵器在此出土,其中“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即出土于望山一号墓。

楚墓出土的青铜兵器按使用类型划分,可分为近战型兵器—矛、戈、戟、铍、殳、剑,投射型武器—弓、弩、镞,以及防御型兵器—甲、胄、盾,数量多、质量精良、种类齐全。

近战兵器

勾啄兵器:戈

戈为勾杀啄刺长兵器,标准的戈由戈头、柲和戈鐏3 部分组成,其中戈头由援、内、胡组成。一般情况,在其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刀锋向内,装有长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敌人。考古发现以戈头、戈鐏居多,柲为木质,多腐朽无存。

刺杀兵器:矛

戈各部位示意

荆州雨台山板栗林M48 出土“玄之夫铝之用”戈

荆州黄山M569 出土“武王之童”戈

荆州彭家台M15 出土“高城冶叔”戈

荆州黄山M493 出土兽面纹戈

荆州艾家冢M3 出土巴式铭文戈

荆门车桥大坝墓出土“兵辟太岁”戈

荆州黄山M94 出土戈鐏

荆州黄山M493 出土错银凤纹鐏

矛头各部位示意

矛是长柄刺杀兵器,由矛头、矜、镦(鐏)组成。《释名·释兵》云:“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头曰鐏,鐏入地也……其矜宜轻,以松作之也。”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有的脊两侧带回槽,称“饮血”,为矛头刺入人体时出血进气减少阻力。“骹”是用来连接矛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柄为浑圆形,可避免桡曲不直,使前刺有力。为防止拔矛时矛头脱落,有的矛骹两边铸有环状钮,可用绳穿过把矛头牢牢绑缚在柄上。

矛按用途分为酋矛和夷矛两种。据《周礼·考工记》记述,步兵使用的酋矛柄长约4 米,战车士兵使用的夷矛柄长约5—6 米,已出土的春秋、战国酋矛一般在165—220 厘米之间,最长者达297 厘米。战国时,矛的刃部加长,锋部更为厚实,两侧的环取消,形式更加简化,实战性增强。

荆州黄山M398 出土铜矛、鐏

荆州藤店M1 出土铜戟

多功能兵器:戟

《说文解字》:“戟,有枝兵也。”戟是矛与戈的合体,同时具有钩、啄、刺功能。形制一般呈十字形,可勾杀可刺杀,杀伤力大。使用时,以内入柲,装竹柄或木柄,柲下有镦。按照长度不同,戟的使用有所差别,车兵使用的戟柄最长,骑兵戟柄稍短,步兵戟柄最短,称为“短戟”。戟的铸造因时代和地域的差异各有不同。

似矛似剑似刀:铍

《说文》云:“铍,剑而刀装者。”《汉书》颜师古注:“长铍,长忍兵也,为刀而剑形状。”铍具有前刺和横向劈砍的双重功能。完整的铜铍通常由铍头、鞘、柲和镦4 部分组成,铍头似剑,外套鞘,下装木柲或积竹柲,柲下端套接镦,形近矛。铍与剑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套接长柄,长柄是铍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近卫兵器:剑

剑是随身佩戴,用于格斗或防身的一种短兵器,早期的剑体形更是小,利于敛藏在身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铸剑技术的日趋成熟和频繁战争的需要,楚国青铜剑的形制逐步完善,完备的剑包括剑身和剑茎(柄)两部分,剑身前有锋,中起脊,两侧为从和刃(锷),身柄交接处有格,茎上附有箍,茎末端为首。

佩剑不仅是格斗与防身的近战武器,更是等级与地位的象征,因此古人对剑的装饰和佩戴非常讲究。一般用玉或者玻璃对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加以装饰,体现美感。这种装饰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的宝剑,古人名为玉具剑。

楚人十分爱剑,不仅为剑加以装饰,而且常有存放剑的剑盒。剑盒由盖、钮、盒身组成,盒身和盖多为整木凿挖而成。从现有考古发掘来看,楚国墓葬出土的大量青铜剑,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越王剑系、巴氏剑、复合铜剑、琉璃嵌首铜短剑等。

荆州严家台墓地出土“十四年少府”铜铍及铭文

荆州高家草场M17 出土铜铍

剑各部位示意

荆州藤店M1 出土越王州勾剑

荆州张家山墓地出土越王不光剑

荆州官坪墓地出土越王鹿郢剑

荆州黄山M203 出土铜剑及局部

荆州雨台山范家坡M35 出土复合铜剑

荆门车桥大坝出土巴式剑

荆州七星堰墓地M15 出土铁剑

投射类兵器

投射类武器是远距离攻击敌人的兵器,在火器出现之前,这类兵器在作战中是极为重要的远程武器。楚国出土的投射武器中包括弓、弩、箭镞。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弓箭的国家,在距今约2.8 万年已经使用弓箭,最早是狩猎工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弓逐渐演变成一种重要远射性武器,并得到普遍使用。贵族将门从小习弓箭射击,“射”成为六艺之一。弓可分为直弓和弯弓两大类。直弓是将一根笔直的木条或者竹片装上弦,弯弓则是把具有很大弯曲度的弧型制弓材料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并且装上弦,这样弓的承受力增大,杀伤力增强,在现代工程术语中称之为“预应力”。“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的典故就出自楚国大将养由基。由于弓多为竹、木材质,考古出土多腐朽严重。

最古老的步枪:弩

《吴越春秋》称“弩生于弓”。弩是杀伤力很强的远射武器,弩臂一般用硬木制成,望山、牙、钩括、悬刀等为铜制,从结构上来看,弩是装有托柄和“延时结构”的弓。弩和弓的发射原理相同,不同的是使用时弓全靠单人臂力拉开,弩机则通过机械装置扣住弦,瞄准,伺机发射。更为重要的是弩机能够多发或者连发。

弩整体结构示意

弩发射示意

荆州秦家咀M47 出土双矢并射连发弩

箭镞各部位示意

荆州黄山M53 出土铜箭镞

镞是用弓或者弩机弹发出去的远射杀伤利器,也称之为“矢”或“箭”,作为弓或弩机的“子弹”使用。《释名·释兵》云:“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又谓之箭,箭,进也。”完整的镞由箭头、箭身及羽组成,多数箭镞前端有锋刃,少数为平头柱状,箭铤后连有箭杆,箭身尾部一般有羽毛,以保证箭在飞行中的稳定性。

荆州地区的楚墓多随葬有铜剑、铜矛、铜戈、匕首、箭镞等兵器,一方面反映了楚人“尚巫”及“辟邪护椁”之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战国时期楚人尚武的风气。此外,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可以制造生产铁剑,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秦昭王曾经向秦相范睢表示过如下忧虑:“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秦昭王当时赞扬楚国生产的铁剑之锋利,甚至成为了“楚之图秦”之威胁,说明当时楚国铸造的铁剑驰名天下。巴蜀风格的兵器,如柳叶形铜剑、柳叶形铜矛的出土,也反映了当时楚地与巴蜀文化的交流较为频繁,这对于研究楚国当时的冶铁及兵器制造技术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