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芳

摘要:阐述了专题教学研究的概况,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艺术类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和学习特征,分析了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实施专题教学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生;专题教学模式;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128-02

1 专题教学研究概述

专题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被翻译为“基于项目的学习”、“专题导向的教学”、“以专题为基础的教学”或“基于主题的学习”。纵观国内外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文献,专题教学的主要理念是以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教学情景,配合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主题为主要形式,以主动建构为活动主线,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主题也称为问题或者专题,内容覆盖多学科领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多种学习和研究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生产或创造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实际能力。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的Dave Moursund从专题教学的构成要素角度将专题教学定义为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创作探究完成开放性任务的过程,学生对任务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任务内容跨学科设计,任务的完成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学生是主体,以团队的形式围绕主题,利用信息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作为设计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供资源和建议。

专题教学形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体,主要以小组合作或协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2)强调真实情景,以本学科教科书或大纲要求为指导,主题设计跨学科领域;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4)专题探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并非在单一学时内完成;5)专题成果是一系列和专题相关的个人作品或者小组作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总结,专题教学设计按照授课方式和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专题教学;一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专题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第三种是完全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模式。

2 专题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早,很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中小学校联合起来一起开展专题教学的研究,并建立了大量的专题学习网站。在基于课堂的专题教学模式中,国外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某一专题的教学时,教师设计一系列与专题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可以通过活动的参与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

国内对于专题教学的研究起初大多应用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中小学开展专题教学开始是在文科性质的学科教学中,大多集中于课堂进行,比如语文专题教学,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学生之间进行研究性学习。随着研究的深入,专题教学被普遍用来实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期刊网上搜到的相关文献分析,我国对于专题教学或者专题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大多集中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利用和评价上。

江苏省大多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即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各个学校安排的课时数各不一样,但是课程结束后大都要求学生参加江苏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者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各个学校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通过期刊网查询,很多大学老师或者学者专家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教学手段的改进如多媒体教室、网络远程教学、自建教学平台等;教学方法的改进如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分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内容的改进如更新知识内容体系、针对本校学生自编教材、增加第二课堂、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如1+x+y的模式、学科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整合的模式等。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大量引用了专题教学模式,比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个院系的专业教学就是采用了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有多个学科老师共同组成一个专题研究小组,学生在专题活动中学习一系列和专题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种专题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穿插于不同学科之间,认识并掌握各学科的特性与共性,并对各学科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最终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 艺术类高职生计算机基础课专题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

结合艺术类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和学习特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题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

1) 针对大纲要求和社会需求,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分类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不能偏离大纲要求,但是也不能僵化和牵制于大纲内容,社会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知识更是层出不穷,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应用于社会。所以要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内容结合大纲要求和社会需求进行专题的分类。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由于认知风格、学习环境、个人背景等有所不同,学习内容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比如理工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比文科性质的学生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都比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强,而艺术类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既不同于理工科学生,又不同于文科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针对艺术类高职生的特点和要求,对专题内容进行筛选和定位。

2) 结合艺术专业,确定专题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梅瑞尔(Merill)在美国权威教育技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以下五种教学基本原则,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者参与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者原有知识与新知识有联系,且受到激活;知识是以展示的方式呈献给学习者;学习者运用新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整合(迁移)到现实生活。毕竟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大学课程里的基础课,而且学时很少,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不怎幺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迟到早退、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专业课程,计算机作为一种应用技能,本来就是为生活和学习提供辅助,专题内容的范围可以涉猎于多门专业学科,至于内容的深度,可以根据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适当拓宽。与专业结合,解决现实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效果更加实用。

3) 课堂教学为主,网络专题教学为辅

专题教学的设计过程是否具有可行性,首先要看本课程的学时是否足够;其次要看教学资源和配备设施的状况。笔者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由于学时较少,机房资源有限,故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网络专题教学为辅的形式。教师需要把课堂教学中的专题教学设计过程、每个专题需要的课时分配以及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专题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等,都需要重点分析和研究。

4) 基于校园网,以专题的形式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建立专题学习导航与评价网站

专题教学的结果是一系列与专题相关的个人作品或者作品集,有效的反馈或者评价可以更好地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有效学习的程度。以专题教学目标为依据,建立每个专题的评价指标。专题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依据放在校园网的专题学习网站上,以专题为类型,以作品内容为依据,把与专题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专题学习导航。基于校园网的专题学习导航和评价网站,方便学生查到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与交流。

5) 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借助于学习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和学习能力

专题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和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品质,也是信息社会每个成员必备的生存能力,是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能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个人专业学习的效果和今后的发展。

4 总结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几乎是每个高职高专学校都要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在高校中普遍不受重视,而且应试教育意识比较严重,课程教学方法传统老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能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有人在,但是通过考试未必就能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没有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反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越不喜欢该课程,教学效果就越不好;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就越觉得这门课程没有学习的必要。专题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5).

[2] 谢幼如,余红,尹睿.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J],电话教育研究,2004(11).

[3] 柯清超,马秀芳.基于学习对象的专题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4] 姚军.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

[5] 刘荷花.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8(6).

[6] 唐朝霞.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7] 葛茂松,富春岩.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5(4).

[8] 张殿龙,梅险,吴宏伟.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6(4).

[9] 牟连佳,梁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2).

[10] 李志球,周跃进.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