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

摘要:2019年初,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教师、教材、教法,即“三教”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实施者,是基础,教材是改革的载体,是有力抓手,教法是落实改革的有效途径,三者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方案》明确区分了传统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中“谁来教、教什幺、如何教”的差异性问题。本文以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中“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与实践为例,探索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教材”改革的路径与方向,以期为“三教”改革的有效推进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三教改革;立体化教材;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0-026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在职业教育中,使学生获得岗位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道德是教育的核心,其目标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落脚点始终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清晰的指出职业院校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实施,使得职业教育从政策导向上实现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起平坐,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建设研究是必经之路、

1立体化教材的概念

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所用的材料,在本人所接受的教育中,用到的教材形式都是单一的纸质课本,因此,提到教材,概念中立马会出现课本二字,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大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区块链等新兴名词成为大众所熟知的概念,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永恒的话题。教材作为传播知识的媒介,概念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尤其本次新冠疫情形势下,各个院校均“停课不停学”,本人所在的宁夏警官职业学院,除了个别几个涉密课程外,全部实现了线上教学,有效地推动了教师及学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师生信息化诉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单就教材而言,单一的纸质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师生需求,师生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红利,系统整理了课程的电子教材、教学音视频、案例及素材、资料网址链接等等,教师和学生都发挥了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性,将收集到的能帮助学习掌握知识的各种资源进行共享,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料包,师生不知不觉中构建了该课程的“立体化”教材。

从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对于立体化教材的研究紧跟新基建及微课、MOOC、二维码、AR、VR技术的发展步伐,主要从21世纪开始。2019年,被业界称为职教改革元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教师、教材、教法,即“三教”改革的任务。立体化教材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高峰。在诸多的材料中,本人认为以下对于立体化教材的概念定位比较全面和深入:即立体化教材是基于课程目标,依托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有效组织起来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前瞻性、系统性可交互的数字化教学资源[1]。立体化教材在呈现系统性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将教学资源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形态结构组织起来,并呈现视、听、读、写、练多感观立体化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等综合能力[1]的某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

2高职教材现状分析

对照职教改革20条,目前,高职教材有以下特点:

2.1 教材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要求

随着5G、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与逐渐普及,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终端呈现多样化,学校、教室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介质由原来的传统纸质课本逐渐转向线上的互联电子数据资源,这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但就目前高职类院校教材的应用情况来看,普遍还是比较单一,仍然采用由教师选定一本相对符合课程内容的教材,学院图书馆统一协调征订。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都是依赖于选定的教材发生,不利于学生“随时学、随处学”

2.2 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陈旧,脱离行业发展实际,无法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及现代化技术有效对接

就拿我所熟悉的《Premiere视频制作》课程来说,目前市面的教材五花八门,软件更新速度远远高于教材速度,想要选择合适的一本教材实属不易。教材在体例结构上按部就班,缺少设计。比如在学习Premiere操作界面这块内容上,大多数教材安排始终是软件怎幺打开,打开的方法有几种,进入界面后又会从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等依次排开,用大量的篇幅介绍每一个模块每一条命令的功能。缺乏经验的老师会按照教程内容安排,按照自己老师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教学,课程极其乏味,学生听的晕晕乎乎。案例没有进阶型,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制作步骤长篇累牍,无法激发学生思考,更别提创新性和创造性。

2.3 教材职业导向不明显,内容不能充分满足高职学生学习需求。

目前,职业院校教材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没有职业特色,教材在内容编写上沿用了普通本专科院校编写方法及体例结构,只是内容上做了些删减,理论陈述较多,课程内容相近。没有以职业做导向,与行业岗位对接的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技能得不到训练,无法实现与岗位的快速对接和融合,这就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失去了特色,因此企事业单位在选择招录工作人员时首先仍然是本科院校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长此以往,大众对职业类院校始终无法认可。

2.4 教材内容无法体现产教融合的“双元”育人模式

专业特色在课程,课程特色在内容,只有行业企业参与的课程建设才有行业气息。现有教材的编写者,来自行业的寥寥无几,教材编写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从庞大的理论体系中剥离出职业技能,是目前职教教师共同面临的困境,再加上职教老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过程,使得教师本身就是行业的门外汉,让职教老师立足于行业进行教学也只是在建空中楼阁。职教改革“20条”中的一个突出信号就是要实现多元化办学格局,行业要深度参与协同育人。这就要从源头抓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结构、教学的实施、实习生培养、毕业生就业追踪等各个环节都需行业企业的参与。教学内容同时融入了学院教师的理论结合了学校演技的体系教学案例都是活生生的实例,只有这样,学校培养的学生才会有自己的独特性,才会在就业竞争中更具生命力。

3立体化教材优势分析

立体化教材的“开源性、非线编”特色,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教材的认知,实现了学校与行业“双元编制”,能够及时补充更新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教材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强,能够充分满足学校育人需求,极大地提高了适应性,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得以充分满足,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行业企业用户需求对学院学生(产品)培养黏合度高。

4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内容

以下我将以《Premiere视频制作》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为例来阐述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内容及方法。

从概念来看,立体化教材是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对接的专业技能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指导、教材、实训报告、知识点讲解视频、案例素材、课后作业设置、课程评价体系等。

4.1 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

《Premiere视频制作》课程是信息与安防工程系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非线性编辑的原理,视频创作的完整流程、脚本的编写与制作,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能够应用软件进行视频剪辑,并能够创作完成视频作品,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4.2 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应用了情境式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及切身体验过的生活引入或创设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景体验上认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暗示,形成新的认知。

4.3 参考教材

这里说的参考教材类似于传统的纸质教材但又有不同,确切地说,就是老师用的讲义,教材采用活页式,学期结束后进行装订成册。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调整和补充,不同学期用的教材内容不同,甚至同一学期不同班级的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与时俱进的,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开发,实训案例均来自活生生的工作实际,不是老师的闭门造车,也不是行业专家走马观花的论证指导。本课程制作质量较高的一个案例是:电子相册制作。素材是学生个人精选的20至30张照片和一段独白视频。这是每一个影像工作室最基础的工作。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素材整理的阶段自己搜索补充了照片拍摄技巧、PS修图技巧、在实践中理解了景别的含义、运动镜头的运用技巧。在制作阶段,为了使作品美轮美奂,学生尝试应用了各种视频特效,也从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习了很多课堂没有涉及的滤镜使用方法。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了好脚本对一个视频的作用。这些知识点可以随时补充添加到师生教材中,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相互促进,技能得到了极大的训练。

4.4 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应包含实训时间、实训内容、实训过程记录、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实训教学反思(教师)等内容,能够有效检验实训效果,也是教学及学习资料的有效积累。

4.5 录制微课

充分应用视频剪辑、二维码的信息化手段,以知识点或案例为单元,制作课程微课并上传至“云端”获得视频存放地址,并通过一个个二维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课前学生通过扫码进行预习,不懂的知识或操作步骤可以标注,课上有侧重的听老师讲解,课后还可知识随时、反复进行复习巩固。

4.6 案例素材

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案例都应该配有相应的素材,相同的案例,同样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老师把控课堂,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4.7 课后作业设置

配套作业练习是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抓手,内容是本节课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同等体量的实践操作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影响,帮助学生掌握相应技能。

4.8 课程评价

本课程设置的是过程性评价方法,按照课程的特点,课程教学整体由三个大的教学项目,21个小项目组成,项目设计是随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学内容融入教学项目中,课程进行时,每完成一个小项目,均有成绩设定,三个大的项目按照时间,每月完成一个,作为本月知识点的综合考评。这样做,既加强了课堂互动,又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在每一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检查学生的完成进度及效果,分析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在考评的整个过程中,发挥考核的作用,建立科学的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方式。

4.9 充分应用职教云、超星、雨课堂等互联网教学平台搭建数字教学课堂

提升信息化水平作为“双高”建设任务之一,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最基础的建设目标就是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建设智慧校园,搭建教学平台,满足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哪里学,学什幺,怎幺学都需要老师做好充分引导,老师必须借助一个有效平台承载课程,搭建网上数字教室,学生可以随时登陆教师,按照教师实现设置好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痕迹,平台会自动依据教师设定的方式评价学生每次学习获得的成绩,教师通过设定不同学习行为在期末课程评价中的占比,自动生成课程学习成绩,评价科学高效。通过平台同样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数字课堂的搭建是立体化教材建设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受到足够重视。

5结语

立体化教材建设是一项可持续的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初次建设将耗费大量的精力,应该以课程为单位组建有行业专家一起参与的团队来共同开发完成,当然必须有学院大力支持,从设施及经费上保障教材建设的顺利进行。纵观职教改革20条,不难发现,目前的职业教单打独斗已经成为历史,团队协同育人才是主流趋势,我们可以从适应立体化教材开发的课程模块化教学、书证融合、“1+X”证书、产教融合多元育人、信息化手段等几个方面继续探索,为培养出适应我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技术技能职业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江明芳.我国立体化教材研究进展综述[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0,23(2):100-104.

[2] 张雪峰,汪令江,陈传伟.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4):32-35.

[3] 杨淑玲.基于中职学业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校园(中旬刊),2017(7):75.

[4] 陈传伟,张雪峰,汪令江.高职教材建设JKGF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9):84-87.

【通联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