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艳

冰冻的社会温情如何融化

本刊记者 李艳

曾几何时,我们也是柔情之人。为一朵花低眉,为一片云驻足,为一阵风快慰,为一滴雨动情。然而是从什幺时候开始,我们变得冷漠,变得隐藏起心中得善良,变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无数人感慨社会良知的缺失,人间正义的萎软,社会需要弘扬正能量。在如今利己化日益严重,“扶不扶”成为大众纠结的心理背景下,如何重拾社会道义与慈善精神,成了全民族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利益透支信任

不久前,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网友通过打赏等方式进行捐赠,以示爱心。但随后网友爆料,发文者罗尔(罗一笑的父亲)家有3套房、2辆车,且孩子的花销大部分可以报销。罗尔因此深陷“骗捐门”,备受争议。事件发酵到最后,罗尔所得到的捐款如数返还到捐赠者账户内。不幸的是,罗一笑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令人唏嘘不已。

真诚和善良一次次遭遇“套路”,唯利是图的行径则透支了整个社会的信用。人性本善,可是,当人们把倒在地上的老人扶起来时,却成了肇事者,无辜被告;当人们可怜残疾乞讨者,给他们送去钱物时,事后得知他们并无残疾。当人们一次次遭遇“碰瓷”事件后,就学会了先保护自己,宁可不捐、不帮、不扶。随着社会信任一点点被透支,大众因此变得冷漠起来。于是,老人摔倒,无人敢再出手;看到乞讨者则绕道而行;当有人想寻求帮助时,被求助者只是摆摆手,甚至视而不见。中国已然由“熟人社会”走入“陌生人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沉重,冷漠也开始在人们内心慢慢滋生。往前翻十年,冷漠是一个纯贬义词。可是现在,冷漠好像变成了一个中性词,甚至在网上有了专门的表情包和周边产品。人们会用冷漠脸回复朋友,觉得很酷,也会用冷漠一词抱怨不喜欢的一切。不知从什幺时候开始,冷漠在人们心里逐渐变成不那幺坏甚至还有点酷的概念。

冷漠让人们远离了其他人,规避了很多麻烦,但同时也让人们远离了自己,让自己成为这个社会群体中的一座座孤岛。冷漠是信用不断被透支的结果,如果每个人都能付出一点善意和信任,冷漠的坚冰就会融化。但前提是,这种善意和信任不能被恶意利用,否则,稍微融化的坚冰再度冻结,就进入冰川时期了。

生命寄望信任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淼的大西洋上行驶着。一个在船尾做杂工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汹涌的海中。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都没听见,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拖着浪花越走越远。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海水里拼命地游着,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弱的双臂,努力把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船越走越远,船身也越来越小,到后来,什幺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的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就要沉下去。他想放弃挣扎,可是,他想起了老船长慈祥的面孔和友善的眼神。“不,我不能放弃,老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货轮远去的方向游去。

过了一阵,老船长终于发现那个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去找孩子。这时,有人规劝:“这幺长时间了,就是没被淹死,也被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了一个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那一刻,老船长赶到了,设法救起了孩子。孩子苏醒过来后,跪在地上感谢老船长的救命之恩。老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幺能坚持这幺长时间?”孩子回答道:“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你怎幺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老船长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感到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信任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太过于相互防备,怕受无故的牵连,即使心有善意,也在犹豫不决中被湮灭。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悲剧,一件件本可以避免发生的事情,却频频上演。在当今社会中,已然产生了信任危机。但是,冷漠不应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信任依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真情重建信任

古人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是对亲人,谨信是对伙伴,爱众亲仁就是对陌生人。而有时候,人们却本末倒置,只顾理性地“学文”,而忘记了对周围的人待以美好的感情才是人类最宝贵的特质。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对陌生人好,这个世界就会很美好。尽管人们的善良被社会上一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有心人”所利用,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但好在基于民间道义的社会基因还在,品质还在。

前段时间,在山东滨州上演了一幕只有在影视剧中才会出现的场景,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浓浓暖意。70岁的环卫工人程延新在回家路上丢失了自己辛苦工作3个月挣来的工资,这件事被好心市民转发到朋友圈后,迅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有网友甚至自己凑好钱后,假装捡到了老人的工资,“送还”老人。虽然这只是又一件“小小善举感动一座城市”的事迹,但是这个义举却是在社会群体信任不足,民间爱心受到负面影响的时候,对民间慈善的一次展示。在令人感动之际,也让信任回归了人们的心中,社会的信任体系正是由这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义举重建着。

虽然“环卫工人丢工资”的版本屡见不鲜,也不见得多感人,至少没有像“挨打救子,10元一拳”那样具有煽动性和感染力,但是此次事件的发生依然引发了关注并上演了“假装捡到”的续集,无论是成因还是走向都值得解析。

丢钱事件发生后,有人质疑过,有人怀疑过。但质疑并没有约束行动,怀疑也没有让人们观望停滞,更多的人依然选择了信任。好心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即便留下电话的不是当事人本人,不过依然获得了无数好心人的关爱。

这样的社会自发慈善的行为与社会底蕴,才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是融化社会冷漠的温暖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