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

今年初的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简称“新版限塑令”)再次将白色污染治理推到风口。在生态保护、政策压力、行业转型的多重作用下,使用非塑材料和可生物降解塑料产品进行替代迫在眉睫。相关人士指出,原有工业产业链的存在加之现有的可替代制品供应链的局限是难以有效限塑的主要原因。如何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以及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数量生产,真正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上下游的企业和商家必须有所作为。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品产业尚处于发展前期,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国家政策的集中出台以及日益严格的环保监管,国家鼓励研发推广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品市场需求更加强烈,市场空间广阔,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完善相关立法及标准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从年初发布的新版限塑令至今,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区、市)相继跟上,出台了本地升级版的限塑治理办法,除了禁止和限制塑料制品的减量化使用外,还明确传递了加快推广可替代产品和模式的应用的信号,从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回收、再生等环节进行了统筹规划。比如,河南省支持濮阳、周口等地依托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及相关产品制造的产业优势,生产提供可降解垃圾袋、购物袋、餐盒和农用地膜等绿色环保产品。到今年年底前,率先在郑州、洛阳、濮阳、许昌等四个试点城市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而在今年9月,商务部又出台了关于《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引导减少使用、积极回收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

在GoalBlue为蓝创始理事子雯看来,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非常重要,对于产业的直接推动最重要的就是立法。“因为技术早就有了,很多在北美市场的产品都是由中国公司生产的。可以说,技术在我们这里,只是没有得到很好应用,而没有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导致产业化难以推进。如果有立法支持,就能给这些新的应用技术和替代产品打开一个全新市场。”

深圳市为蓝低碳发展促进中心(简称GoalBlue为蓝)是2016年8月注册的公益组织,作为国内一家新兴环保公益机构,他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产业上,鼓励企业和商家开拓创新、生产和提供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在改善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上做出积极努力。

子雯告诉记者,很明显,国家已经在立法和标准的制定上朝着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方向推进和发展。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和标准,淘汰非必要一次性塑料制品。

当下,限塑也是业界普遍关注并希望尽快改进的课题。在10月9日举办的IPIF国际包装创新大会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凯演讲时表示,今年1月底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塑料污染治理提出全方位的要求,覆盖了全产业链。今后要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据了解,为进一步推动电商、快递、外卖等领域的绿色转型,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联合苏宁物流、京东物流、顺丰速运、菜鸟网络、美团外卖、饿了幺共同发起“应对塑料污染推广绿色包装”联合倡议,倡导电商、快递、外卖等领域领先所有行业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面对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尚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院长、研究员林翎表示,我国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就是瞄准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三大目标建立的,是与绿色理念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从资源、能源、环境、品质等四个指标上实施管控,以此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此,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八部门已经共同推进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助力包装行业领跑者诞生,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树立一批企业标杆,通过高水平标准的建立,促进行业共同可持续绿色发展。

子雯表示,确保“塑料新政”能够切实落地实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建立并健全法规制度和标准,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明确、压实相关利益主体责任,以推动其减少过度包装,积极使用可循环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加大执法力度,促进政策落地。

运用环保技术研发无塑新品

尽管一次性塑料替代品的研发和产业发展正在推进,但大规模使用替代材料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替代材料在经济成本和产品性能方面与普通塑料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从而影响着各类替代品的推广应用。比如,当前市场上的可降解餐盒材料基本为一半淀粉、一半原本的塑料材质,这是由于中餐属于热食,百分百的可降解材质容易变形。

对于产品性能影响实际的推广应用,子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核心的原因,在研发上需要尽快寻找到耐热、不变形的环保材料进行完全替代。”

她指出,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品要从源头上就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简单的替代材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与环境污染问题,比如纸质替代材料作为初级方案仅是局部地从一种原材料(石油)转移到另一种原材料(木材)上,同样会导致资源的消耗(水和木材)。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近几年出现了许多性能更好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比如采用各类植物淀粉制作成的减塑餐具以及咖啡渣制作的吸管等等。

据了解,在食品饮料行业中,纸张与纸板包装也一直在广泛使用。随着绿色消费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食品和饮料生产商改用纸质包装,并采用更加环保的阻隔涂层以减轻塑料垃圾对环境造成的负担。

作为在造纸行业拥有超过百年经验的化学品制造商,索理思创新性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的纸张、纸板用“水基阻隔涂层”系列产品不仅具备防水、防水蒸气、防冷热液体和防油脂功能,适用于多种包装应用,满足包装应用对各种液体和水蒸气阻隔特性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替代聚乙烯或聚乳酸塑料淋膜,使用可持续性原材料,显着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够用于生产可回收和可再浆化的纸张和纸板包装更加环保和经济。

不仅如此,传统类型的食品包装中还应用着一种“永久性化学品”,即隔水隔油的“宠儿”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针对其无法在环境中自然降解、可以无限期存在于环境中产生污染并在人体积累的“硬伤”,包括索理思在内的多家公司以创新技术开发出新的食品和饮料包装纸配方,安全且可持续,可为生产制造商提供不含塑料、PFAS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可回收、可再制浆、可堆肥的阻隔涂层;直接在包装内部建立屏障层,确保包装具有统一的耐油、抗油和防水性能的模制纤维解决方案等等。

另外,在IPIF国际包装创新大会上,红塔仁恒公司还展示了在食品包装方面自主研发的重磅创新产品——无塑涂布防油食品卡纸。记者了解到,这款环保产品区别于市面上普遍采用的防油剂、防油淀粉、硅油、涂蜡等防油包装纸,其与油脂接触的一面采用食品级环保材料,具有优异的防油性能,真正做到不含氟碳化合物,并且可回收、易降解,一举斩获了三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我们需要从源头上解决塑料废弃物与污染问题,这也是一项全球性的承诺,目前已有470个组织签署了全球承诺。其中上游的创新非常关键,即重新思考产品、包装和体系。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携手行动,实现绿色世界的美好愿景。”子雯表示。

拓展减塑场景践行绿色理念

新版“限塑令”将发展迅速的外卖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今年外卖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接近8600亿元,持续扩大的市场消耗着数量庞大的一次性不可降解餐具,由此产生的巨大环境污染成为众矢之的。

8月31日,美团外卖发布了青山计划实施三周年的进展报告。数据显示,三年来,青山计划联动合作伙伴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建立了350个外卖餐盒回收与循环再生试点,覆盖写字楼、社区、校园、景区、大型活动、商家门店六大场景,最高回收率可达到74%。

青山计划是我国外卖行业首个环保行动计划,旨在从环保理念倡导、环保路径研究、科学闭环探索、环保公益推动四个方面着手,推动外卖行业的环保化进程。针对大量产生的一次性包装废弃物上,美团外卖联动商家、包装厂商、后端收运企业等生态伙伴,打造了从源头减量、包装升级、分类回收到循环再生的科学闭环环保链条,从全产业链探索并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青山计划曾将统一回收的5000个外卖餐盒经过清洁、熔融造粒、改性造粒、熔炼注塑、性能检测等多个环节,制作成2000个摩拜单车挡泥板。此外,还联合喜茶,将2.5万个喜茶塑料杯回收后制成手机壳、手提袋、行李牌等环保产品,联合果壳推出“物种日历2019”,将回收的塑料餐盒进行再生处理,为超过10万个日历外壳提供塑料片材。

三年来,青山计划携手110家包装企业探索与改进外卖包装解决方案,推出绿色包装推荐名录,支持包装创新孵化。此外,在全国试点投放全生物降解包装袋超过2000万个、纸质餐盒100万个。

自从“无需餐具”功能上线以来,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得到显着提升。数据显示,从2019年7月至今年7月间,美团外卖的消费者选择“无需餐具”的环保订单较上一年同比增长了203%。

除晒出成绩单外,青山计划还公布了2025目标:建设绿色包装供应链,为平台全量商家提供外卖包装可回收、可降解或可重复使用解决方案;联动产业上下游在全国20个以上省份建立常态化餐盒回收体系;加强消费者引导激励,优化产品功能和运营体系,促进1亿用户践行无需餐具等可持续消费行为。

随着限塑政策的落地实施,美团外卖将寻找可行的突破口,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持续将“可持续包装、可持续商户、可持续消费”创新模式深入实施,将继续着眼推动包装回收再生产业能力升级,联合上下游企业协同打造绿色供应链,减少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和废弃。

此前,麦当劳中国宣布,从6月30日起,公司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近千家餐厅停用塑料吸管,相关减塑举措今年内将覆盖到中国内地所有餐厅。届时,预计每年约减少400吨塑料用量。

不仅是麦当劳,肯德基也已经实行新规——2019年,肯德基在中国的一些店铺就取消了饮料搭配的塑料吸管。星巴克、喜茶等也都在中国市场进行了替换塑料吸管的行动。可谓削减吸管的“一小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步”,为环保限塑带了好头。

记者了解到,成立短短三年,GoalBlue为蓝联合诸多餐饮、食品企业成员、商家和餐厅发起了诸如“I CARE(我在乎)”等多项环保公益项目,在植物类饮食、低碳饮食、低碳出行、循环经济等七个领域提出了商业解决方案准则,主动减少一次性餐具和塑料吸管的使用,提供能够实现能源回收、材料回收、生物降解的生物基材料和制品,同时将新型材料公司对接给餐饮机构和食品产业,促使商企产生更多的良性互动。比如有着零食界“爱马仕”之称的cookie9,就是通过该项目与“I CARE”成员企业江苏龙骏达成合作,在食品包装的隔断上采用100%可降解的生物基材料。

子雯告诉记者,废弃的塑料吸管会对海洋生物和生态造成巨大危害,所以应当使用可降解材质吸管作为替代产品,减少使用塑料吸管,直至最终杜绝。

培育壮大替代品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政策驱动之下,从目前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品的生产环节上,生物降解塑料、涂层纸等新型环保材料备受市场关注,但技术多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加上受成本限制,在市场特别是塑料餐盒上的规模化应用尚不成熟。国内有从事生产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品的企业包括王子新材、联创股份、中粮科技、宇新股份、莫高股份、德威新材等近30家行业概念股企业,但包装制品企业集中度低,且中小企业居多,替代产品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竞争力较弱。因此,亟须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替代品制品企业规模化发展。

子雯认为,由于行业缺乏集中度、成本较高,导致目前无法有效地尽快代替原有的供应链。但正是因为成本高,直接导致使用得少。不过只要使用数量提高了,成本一定会降下来。这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产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根据对可降解替代产品企业的调研了解,GoalBlue为蓝发现,比如回收塑料瓶再生制品的工厂,该类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跟市场的需求有着很大关系,如果市场的需求上升,工厂在相同周期内生产的产品更多,那幺每件产品的单价就能够降下来。

子雯向记者表示,替代品产业的市场规模一定比较大,不是市场没有竞争力,而是需要更多企业、政策和消费者的支持,一起把市场做得更大。

同时,在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阶段,还需要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包括激励政策和抑制政策,针对环境友好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国家应给予政策上的激励,包括减免税、提供研发基金、提供技术孵化等,从而提高一次性塑料替代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如说细化税收、补贴等经济标准,促进更环保的替代材料及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对于环境不友好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除了禁止和限制性相关措施以外,也可以通过经济政策抑制其发展。比如,目前我国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价格并没有包括其收集和处理的环境治理成本,均由全社会承担,所以可以考虑增加其税收额度,并将增加的税收用于一次性塑料垃圾的收集和处理,从而减少一次性塑料垃圾的环境危害。

记者注意到,各地主管部门都在着力促进供应链端对端的绿色转型,培育壮大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品产业链。比如海南省明确全省“一盘棋”规划布局生产企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培育壮大替代品产业。本着坚持“扶大扶优”、注重企业生产规模与技术成熟度等原则,扶持和引导相关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替代产品,确保形成供给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子雯表示:“唯有以创新赋能,支持新型材质研发与技术突破,在工艺技术、供应链、商业模式三方面具有前瞻性的布局,并且打造‘差异化及‘成本优先两大战略实力,引导市场主体进行环保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才能真正加速行业绿色转型,共同应对塑料治理难题,达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