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430074)

许 文●



高考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数学方法例析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430074)

许 文●

物理科《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考生应具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与实验能力,其中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要求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能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本文通过近两年物理高考实例的分析,谈谈一些数学方法在高考物理解题中的应用,帮助同学们提高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

一、比例法

比例法可经避开与解题无关的量,直接列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比例式进行计算,可使解题过程简化.应用比例法解物理题,要注意物理公式中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及成立条件.

例1 (2016浙江)如图1所示,a、b两个闭合正方形线圈用同样的导线制成,匝数均为n=10匝,边长la=3lb,图示区域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均强磁场,且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均匀增大,不考虑线圈之间的相互影响,则( )

A.两线圈内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B.a、b线圈中感应电动势之比为9∶1

C.a、b线圈中感应电流之比为3∶4

D.a、b线圈中电功率之比为3∶1

点评 本题中两正方形线圈的边长l不同,但要求两线圈中E、I、P的比值,因此可以分别推导出E、I、P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表达式,再根据其表达式求比值.

二、取整法

在一些物理规律的表达式中,由于某些量(如车厢的节数、碰撞的次数等)只能取整数,往往会对其它量的取值有种制约关系.解题时要结合实际进行分类讨论.

例2 (2015全国Ⅱ) 在一东西方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钩链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链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和Q间的拉力大小为F;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2a/3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链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和Q间的拉力大小仍为F.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

A.8 B.10 C.15 D.18

三、几何法

物理问题求解中常用到的几何法有:对称点的性质、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最短、三角形、圆的性质、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相关知识等.

(1)作几何图

例3 (2016全国I)利用三颗位置适当的地球同步卫星,可使地球赤道上任意两点之间保持无线通讯.目前,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6倍.假设地球自转周期变小,若仍仅用三颗同步卫星来实现上述目的,则地球自转周期的最小值为( ).

A.1h B.4h C.8h D.16h

点评 本题通过推理分析,作出如图2所示的能实现题目中通讯要求、且地球自转有最小周期时卫星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图,由几何知识可求出此时卫星的最小轨道半径rmin=2R,为问题的最终求解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2)作矢量图

例4 (2016全国卷Ⅰ)如图3所示,一光滑的轻滑轮用细绳OO′悬挂于O点,另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a,另一端系位于水平粗糙桌面上的物块b.外力F向右上方拉物块b,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F方向不变,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物块b仍始终保持静止,则( ).

A.绳OO′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B.物块b受到的支持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接a和b的绳上的张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D.物块b与桌面的摩擦力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解法1 由于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则连接a和b的绳上的张力大小FT=mag,绳OO′的张力FO不变;设b物上的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力F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b物受到桌面的支持力为FN,静摩擦力为Ff.对b物的平衡有:Fsinθ+magsinαFN=mbg,Fcosθ±Ff=magcosα;可知当F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FN与Ff应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本题正确选项为BD.

解法2 由于b物块处于平衡状态,平移其受到的各个力的矢量,可组成封闭的多边形(如图4所示).从这个矢量图可以看出:由于其重力与mbg与连接a和b绳上的张力FT=mag一定,当拉力较小时(如图中的F),桌面对b的支持力FN与静摩擦力Ff如图中实线所示;当拉力较大时(如图中的F′),桌面对b的支持力FN与静摩擦力Ff如图中虚线所示,问题的正确答案就很明了.

点评 在以上的两种解法中,解法1是一般容易相到的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来进行分析,但要考虑到物块b受桌面的静摩擦力Ff的方向可能发生变化,并在函数关系式中正确表达出来,需在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解法2根据物块b的合力为零,画出各力的矢量关系,在力F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中,FN与Ff的动态变化过程就很清晰明了.

四、图象法

物理问题分析的关键是建立物理情景,而物理情景往往通过适当的图象来描述.物理图象是表现物理现象与规律的一种直观手段,是数与形结合的产物,是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体现.

例5 (2016江苏9)如图5所示,一只猫在桌边猛地将桌布从鱼缸下拉出,鱼缸最终没有滑出桌面.若鱼缸、桌布、桌面两两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等,则在上述过程中( ).

A.桌布对鱼缸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B.鱼缸在桌布上的滑动时间和在桌面上的相等

C.若猫增大拉力,鱼缸受到的摩擦力将增大

D.若猫减小拉力,鱼缸有可能滑出桌面

解析 设鱼缸质量为m,鱼缸与桌布、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鱼缸在桌布上滑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f=μmg一定,方向水平向右;加速度大小a=Ff/m=μg,历时t0鱼缸滑离桌布时有最大速度v0=at0;鱼缸在桌面上滑动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也为a=μg,故在桌面上运动的时间t=v0/a=t0;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桌布与鱼缸的v-t图象(如图6所示),由于鱼缸相对桌布滑动的距离x(图6中阴影部分)一定,鱼缸与桌边的距离s0一定,若猫减小拉力,桌布的加速度减小,其v-t图线如图中的虚线所示,鱼缸脱离桌的时间会变长,会导致鱼缸在桌面上停止运动时的距离变大,则鱼缸有可能滑出桌面.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BD.

点评 本题分析的难点是对选项D的判断.要认识到鱼缸质量m、鱼缸与桌布、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鱼缸相对桌布滑动的距离x、鱼缸与桌边的距离s0等都是一定的.一般我们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运动的相关规律,导出鱼缸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距离s与猫对桌布的拉力F的函数关系式,当猫的拉力F减小时得出s的变化,从而对问题作出判断,但这种方法较为复杂.以上求解过程中通过作v-t图象进行分析,问题的答案就直观明了.

五、解析法

用解析法研究问题时,需要把问题化整为零,然后逐步引向待求量.解析法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推理思维,它往往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函数关系式对物理状态、物理过程进行合理的推断分析,推测在物理问题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某特殊情况,从而对物理模型有正确的理解,对物理情景有全面的认识,对研究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有正确的判断.

例6 (2016四川)如图7所示,电阻不计,间距为L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水平放置于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导轨左端接一定值电阻R.质量为m、电阻为r的金属棒MN置于导轨上,受到垂直于金属棒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外力F与金属棒速度v的关系是F=F0+kv(F0、k是常量),金属棒与导轨始终垂直且接触良好.金属棒中感应电流为i,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为FA,电阻R两端的电压为UR,感应电流的功率为P,它们随时间t变化图像可能正确的有( ).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BC.

点评 本题中作用在金属棒上的外力F是随速度v变化的变力,而棒受到的安培力FA也是与v有关的变力,关于棒在这两个变力作用下运动性质的分析,是本题分析的一个难点,但本题要求对四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象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在以上解求过程中采取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解析法导出相关的函数关系式来作出判断,其中的关键点是要对表达式F=F0+kv中k的取值与题给其它条件进行分类讨论.

六、函数法

函数关系式是定量描述物理量变化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物体解题中常通过函数形式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由函数关系式求物理极值等.

例7 (2016上海)如图8所示,一关于y轴对称的导体轨道位于水平面内,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与平面垂直.一足够长,质量为m的直导体棒沿x轴方向置于轨道上,在外力F作用下从原点由静止开始沿y轴正方向做加速度为a的匀速加速直线运动,运动时棒与x轴始终平行.棒单位长度的电阻ρ,与电阻不计的轨道接触良好,运动中产生的热功率随棒位置的变化规律为P=ky3/2(SI).求:

(1)导体轨道的轨道方程y=f(x);

(2)棒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安培力FA随y的变化关系;

(3)棒从y=0运动到y=L过程中外力F的功.

点评 本题主要通过函数形式表达物理间的变化关系.导出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式时,要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理解函数关系式的物理意义.

七、三角函数

物理量间的关系有时可通过三角函数进行表达,这时在对物理量进行运算时就会涉及到三角函数的运算.

例8 (2016江苏卷第14题)如图9所示,倾角为α的斜面A被固定在水平面上,细线的一端固定于墙面,另一端跨过斜面顶端的小滑轮与物块B相连,B静止在斜面上.滑轮左侧的细线水平,右侧的细线与斜面平行.A、B的质量均为m.撤去固定A的装置后,A、B均做直线运动.不计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求:

(1)A固定不动时,A对B支持力的大小N0;

(2)A滑动的位移为x时,B的位移大小s;

(3)A滑动的位移为x时的速度大小vA.

解析 (1)A不动时,A对B支持力大小N=mgcosα.

(2)A的位移为x,方向水平向左;B的位移为s,方向斜面向左下方;B相对A的位移为xBA,其大小xBA=x,方向沿斜面向下,有矢量关系式s=x+xBA.作出矢量x、s、xBA的关系图(如图10所示).设B的水平位移大小为sx,竖直位移大小为sy.

则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得:sx=x(1-cosα),sy=xsinα,且s2=sx2+sy2;

或由于矢量x、s、xBA的关系图是一个等腰三个形,由三角函数得:

评析 本题三个问题都涉及到了三角函数的运算.求解的关键是对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进行合成与分解,通过矢量的运算法则作出相关的矢量图形,这些矢量图形的画出,是利用三角函数表达物理量间关系及运算的基础.

八、不等式

利用不等式可以表达物理量的取值范围和物理过程进行的条件.求解不等式还可以求物理极值问题.

(1)求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2)若小球A、P在斜面底端相遇,求释放小球A的时刻tA;

小球A的释放时刻tA满足:tA+t3=t1+t2;

由图14中几何关系有:H-y=[hcotα- (s-x2)]tanα,

要使小球P落在斜面上,应有:2l≤x2≤4l, 可得:

评析 本题是一道关于带电小球在复合场中运动的综合问题,情景与过程的分析根据物理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采取了程序分析法.第(3)问求解的难点是对相关隐含条件的寻找.以上求解中通过观察题目给出的图形,把“要使小球P落在斜面上”的隐含条件用不等式2l≤x2≤4l进行表达,通过对此不等式的求解,得出场强E的极值,使解题难点得到突破.

九、数列法

当一组不同的物理量有着类似的变化规律时,可通过数列的形式对这组物理量进行表达.通过结合数列的相关运算,实现对物理问题的分析与求解.

例10 (2015天津)现代科学仪器常利用电场、磁场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在真空中存在着如图15所示的多层紧密相邻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电场和磁场的宽度均为d.电场强度为E,方向水平向右;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电场、磁场的边界互相平行且与电场方向垂直,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粒子在第1层电场左侧边界某处由静止释放,粒子始终在电场、磁场中运动,不计粒子重力及运动时的电磁辐射.

(1)求粒子在第2层磁场中运动时速度v2的大小与轨迹半径r2;

(2)粒子从第n层磁场右侧边界穿出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n,试求sinθn;

(3)若粒子恰好不能从第n层磁场右侧边界穿出,试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也进入第n层磁场,但比荷较该粒子大的粒子能否穿出该层磁场右侧边界,请简要推理说明之.

由图16可以得出:rnsinθn-rnsinαn=d;

由以上公式可得:rnsinθn-rn-1sinθn-1=d;

由上式看出:r1sinθ1、r2sinθ2、…、rnsinθn组成一公差为d等数列,则有:

rnsinθn=r1sinθ1+(n-1)d,

当n=1时,由图17看出:r1sinθ1=d,

(3)若粒子恰好不能从第n层磁场右侧边界穿出,则θn=π/2,sinθn=1,

点评 本题中带电粒子通过一层层的加速电场与偏转磁场,在磁场中运动轨迹半径r、速度的偏角θ有着类似的变化规律.通过运用相关的物理规律得出粒子在每层磁场中运动时rnsinθn组成一公差为d等数列,由数列的知识得出sinθn的值,这是突破问题求解的关键.

十、数学归纳法

当一组物理量有着相同的变化规律时,我们可通过运用不完全数学归纳法得到这组物理量变化的通式,从而推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结论.

例11 (2015江苏)一台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如图18所示,电荷量均为 +q、质量不同的离子飘入电压为U0的加速电场,其初速度几乎为零,这些离子经过加速后通过狭缝O沿着与磁场垂直的方向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最后打在底片上,已知放置底片区域已知放置底片的区域MN=L,且OM=L.某次测量发现MN中左侧2/3区域MQ损坏,检测不到离子,但右侧1/3区域QN仍能正常检测到离子. 在适当调节加速电压后,原本打在MQ的离子即可在QN检测到.

(1)求原本打在MN中点P的离子质量m;

(2)为使原本打在P的离子能打在QN区域,求加速电压U的调节范围;

(3)为了在QN区域将原本打在MQ区域的所有离子检测完整,求需要调节U的最少次数.(取lg2=0.301,lg3=0.477,lg5=0.699)

点评 归纳法从个别的物理现象或特殊的物理过程出发,通过推理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合或规律.本题通过运用数学归纳法得出第n次调节电压时,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半径rnr的通式,为问题最终求解打下了基础.

伽利略说过:“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物理问题的分析与求解离不开数学方法的应用.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物理能力要求之一,高考物理解题中除了本文以上所述的的数学方法外,还用放缩法、估算法、近似法、微元法等.

G632

B

1008-0333(2017)13-00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