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同心

(江苏省清浦中学 223002)

物理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学科,在技术变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本文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作以下几点尝试.

一、立足基础,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

物理教学中立足教材,从基础出发,同时引导学生在用教材的同时优化知识结构,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知识结构.

如笔者在人教版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第二节电动势中的一个教学案例.电动势本来是电源的三个主要参数之一.本节主要围绕电动势,强调一个科学思想即把做功和能量联系在了一起.教材把电源的另外两个参数容量和内阻放在了后面的阅读材料中.所以该内容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于是在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如下任务.任务1:请同学们搜集你身边各式各样的电池(废旧电池为主),并了解上面各种参数的含义;任务2:上网搜集资料,理解电源容量和内阻,并做好小组汇报发言.

回到本节课我们就以学生课前准备的电池和小组发言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明显变强了.有些没有认真准备的同学也参与进来仔细观察上面的参数,然后回到教材.真正的把教材作为一个工具进一步理解了电源的重要参数,电动势的主要含义及其应用;有些学生带来了电动车里面的蓄电池,电压是12V,容量10安时和12安时.对不同容量的价格为什幺不同,续航里程的差别做了简短的解释;还有几位同学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感兴趣,我让他们课后进一步研究后来两人在这个方面做了专题研究并形成论文,被选到校研究性学习课题中,省级课题中做汇报发言.这样的一节课,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材中有很多地方留着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发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细心观察,巧妙设计,往往能从多维度提升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

又如,教师比较重视将自然科学知识分解,深入地把握物理学各分支的重要而具体的规律,如牛顿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焦耳定律、透镜成像定律等,而忽视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科学和物理科学的重要观点和各部分规律的内在联系.例如质量、动量、能量及其守恒观点、微观粒子统计观点、天地运动统一观点、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观点、质量与能量统一的观点等.这些观点很少出现在试卷中,但其重要性并不次于那些具体的概念和规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学生每个章节所学的单个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提炼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上升到空间,往往能使学生跳出题海,宏观把握所学知识.

二、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理科教学来说,实验是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把考试中的考点讲到位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而物理学科如果把这些重要的实验课和探究课都省略的话.物理课则完全变成了理论课,习题课.

下面以高中电学实验为例,在研究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一节中,学生准备的器材有电源(2节干电池),0-3V电压表,0-0.6A电流表,3W小灯泡,5欧或者50欧滑动变阻器;当时学生分别选择5欧和50欧进行实验得出如下两组数据

表1 50欧滑动变阻器

表2 5欧滑动变阻器

学生通过观察两组数据发现,刚开始时指针几乎没有变化,后来在有限的长度内指针才有比较大的变化,显然50欧滑动变阻器的有效长度不够.而使用较短的5欧滑动变阻器有效长度较长.如果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在200欧甚至更大的话,则有效长度更短.

通过亲身尽力实验,学生观察两种情况的实验现象,显然和教师直接说或者给出答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该过程的教学环节还需要注意让学生多动脑筋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器材的选择;同时配合展台或者手机录像及时将两种情况的实验现象录制下来及时播放.

高中实验中的这些案例很多,如果老师只是把准备好的器材给学生,让学生照搬课本实验的话,往往也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太高.教师适当对教材的实验进行变式和提升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维善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尹继忠.高考物理实验命题谈实验教学改革[N].教师报,20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