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琬

(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226500)

教学主线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理出的教学思路,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人之脊梁,是整个课堂的主干所在,也如一条“精品旅游路线图”,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指向明确、环环相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教学主线的设计方法,使物理课堂效率及备课效率显着提升,现以《光的折射》这课的教学为例说明.

一、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主线

备课时,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宏观上对整套教材分析,中观上对单元教材的分析,微观上对单篇教材的分析.对于教材内容绝大部分老师喜欢直接切入微观,即对本节课单篇教材进行分析.

正确分析理解教材,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就单篇教材来说, 教材分析一般包括如下方面:

1.分析构成单篇教材的基本要素

苏科版教材每篇都由以下栏目中的几项或全部项目组成:活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包括演示实验、自主实验、讨论等;学生实验,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信息快递,受学生学业水平限制,需要用到的知识,但当时情况下无法达成,只能通过信息给予的方式呈现;生活·物理·社会介绍了本节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绝大部分学生可通过阅读自主完成;方法·技巧一栏会对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点拨,此外还有课外实践与练习可延伸至课堂外,指点学生课外实践,小结与评价及信息库则对一章的内容梳理、补充与拓展.熟悉每一个框题的要求,有助于我们把握尺度.

2.文本解读

包括标题、文本内容、插图、活动及过程、实验及要求等.文本解读要“与文本对话”.要想一想“文本想要说什幺、做什幺?”、“文本怎幺说怎幺做的?”“这幺做说明什幺?”、“我们还可怎幺做?”文本解读要“与编者对话”,理解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理清相关因素的联系.

《光的折射》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属于现象篇.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的传播过程,能根据光的传播过程辨别光的折射现象;通过活动,得到“光在空气和水(或玻璃)之间传播时的折射”的特点;能用光的折射特点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由现象的认识到规律的探索再到应用逐步深入.这是本节课的主线,认识现象是基础,探究规律是方法,理解应用是能力.

明确了这条主线,备课需要实施的目标变得十分清晰,要解决和突破的问题也很明朗.

二、根据实验活动设计教学主线

本节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活动:活动1初识光的折射现象,活动2探究光的折射特点,两个活动几乎包括了本节的所有内容.这两个实验本身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线,处理好这两个活动,教学效果自然提升.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文本中采用演示实验,为教师设计学生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以活动1为例:

《光的折射》这一节虽然是第四章的开篇,但前一章已学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这就为探索光的折射现象打下了基础,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家庭实践活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本人将第一个活动改成了学生家庭实践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上这节之前,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中,光的传播路径情况如何?请设计实验进行研究.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丁杭宸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将筷子插进水中,发现筷子的水下部分向上弯折; 将光向水中照射,在空气中显示光路,发现水下部分向下弯折.为什幺两者实验是不一样的呢?相当一部分同学提出相似的问题,看来这不是个性问题,它具有代表性.我们似乎每年都演示现象,顺利成章地得到光的折射的定义,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疑点根源在哪里呢?经过分析,找出了问题所在: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和物体混淆,折射光线和物体所成的像混淆;对光路的传播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模糊.丁杭宸的第一个实验对应光的折射引起的现象,生活中常见,但形成原因比较抽象;第二个实验对应光的折射传播,可以借助实验直观显示.班级授课应从第二个实验入手,否则就会增加学生思维的难度.在备课之前,如果能了解学生对新问题的所思所想,备课必然更有针对性,研究的问题方向性更强.

《光的折射》,是光的反射的后续课程,光的折射规律与光的反射定律探究的内容相似,此处的探究也可改为学生实验,对于活动2,教学设计做了如下改动:

学生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探寻折射光线的位置)

观察实验:一条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有几条?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折射光线的位置是否改变?

仿照光的反射定律,对折射光线的位置提出猜想:________.

根据猜想,设计探究方案.……

三、根据逻辑关系设计教学主线

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或探究过程或思维过程设计教学主线,会使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比如《光的折射》这节课,我将学生实验引入课堂,就关注到三个学生实验的逻辑关系.

选中的第一个实验来源于八(9)班的秦沈杨:将激光斜射水中,再用喷雾器喷雾显示光路,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偏折了.之所以作为第一个实验,是因为实验现象直观明了能直接展示与解读光的折射现象.

杨馥娜的实验则是对秦沈阳实验的极佳补充:有没有一种特殊情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呢?我尝试改变入射光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从零度缓慢转动至九十度,我发现,当入射角为零度即入射光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九十度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当入射光线垂直进入于水面照射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之所以安排为第二个实验是因为这个实验是以前一个实验为基础,又弥补了第一个实验的不足.

方言的实验很独特:为了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我先将一支激光笔固定在盒子上,然后使它的光点射在碗中的一处,并做上记号,再将水倒入碗中,这时可以明显的发现光点不在原来所做的记号处,由此推断光发生了折射现象.这个实验对比前两个实验,加了一些想象的元素,处理极俱方法与技巧.

这些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实验一下子将大家的视线聚焦到研究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的欲望.三位同学的实验成功地解读了光的折射的含义,同学们从显示光路的方法、描述光路的方法、画图的技巧、实验探究的全面性等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与思考,这远不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能达到的效果.

学生课前的探究是本真探究,反应了学生对问题的最初理解,老师通过网络搜集到来自所有学生的视频素材,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以此确立课堂主线,这样的课堂主线能与学生同频共振,引起师生共鸣,这样的主线能直击问题本身使课堂效益最大化,这样的课堂主线串连着若干活动与互动,课堂必然带来更多的智慧与碰撞.

教师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教学主线,为学生搭建起学习之桥,使课堂教学产生学科魅力,是物理课堂“有效”“高效”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