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武

(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 甘肃兰州 730020)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边缘不清为其临床特征。该病除侵犯腮腺外,尚可引起舌下腺、颌下腺的肿大,可并发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笔者近2年来运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本病120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 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性69例,女性51例,男女之比约为1.4∶1。发病年龄:1岁以下1例,1~3岁8例,3~5岁18例,5~7岁53例,7~10岁29例,10岁以上11例,年龄最小者为10个月,最大者为15岁。发病部位:单侧32例,双侧88例,并发症4例,其中2例并发颌下腺炎,1例并发睾丸炎,1例并发胰腺炎。全部病例均有发热,波动在37.4~39.8℃之间。发病后就诊日期情况:发病后1d就医者72例,2d就医者40例,3d就医者8例。临床主要症状:发病初期多有倦怠不适,食欲不振,咽痛或发热,继则腮部出现灼热肿痛拒按,边缘不清,可伴高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咀嚼困难等症。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痄腮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普济消毒饮内服

主要由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若伴高热烦燥口渴者,加石膏、知母;腹胀腹泻者,去黄连、牛蒡子,加藿香、佩兰;腮腺肿痛严重者去甘草加海藻、昆布。

2.2 腮肿两样膏外敷

主要由大青叶、乳香、大黄、胆矾、五倍子、没药、黄连、芙蓉叶、黄柏、广木香、薄荷水、樟脑、冰片、麝香等组成,用凡士林和麻油由我院制剂室制成膏剂,外敷腮部患处。

3 治疗效果

治愈:治疗6d,热退腮肿消退者94例,占78%;治疗10d,热退腮肿消退者26例,占22%,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7.5岁,2008年2月13日初诊。主诉:发热两耳下肿痛2d。现病史:2d前患儿稍有发热,神疲,纳差,先右耳下腮部肿胀,渐渐左耳下腮部亦肿,两腮疼痛,咀嚼困难,时有烦躁,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经当地社区诊所治疗注射板蓝根注射液,口服病毒灵、头孢氨苄颗粒等不效,遂来我院中医儿科求治。查体:T:38.5℃。神清、精神尚可,面部潮红,呈急性热病容,两耳下腮腺囊性肿大,咽部充血,扁桃体轻度肿大,呼吸稍粗,心肺未及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诊断流行性腮腺炎。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味(黄芩15g、黄连15g、陈皮6g、玄参6g、柴胡6g、桔梗6g、连翘8g、板蓝根8g、马勃6g、牛蒡子6g、薄荷8g、僵蚕6g、升麻6g、生石膏15g、知母6g、甘草6g)3付内服配合腮肿两样膏外敷(每天更换1贴)。2008年2月16日复诊。患儿热退身凉,两腮肿痛基本消失,饮食正常,一般情况好,又照原方案(普济消毒饮加减方中去除黄连、生石膏和知母)治疗2d,以巩固疗效。数日后电话回访,患儿已痊愈上学。

5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属于中医学“痄腮”范畴,俗称蛤蟆瘟,大头瘟,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因主要为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表现[2]。治宜疏风祛邪、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普济消毒饮加减为主治“大头瘟”之要方,源自《东垣试效方》。方中黄芩、黄连苦寒直清头面火热毒邪;薄荷、牛蒡子、僵蚕、柴胡疏散头面风热;连翘、板蓝根、马勃解毒消肿;桔梗、甘草,清利咽喉;玄参滋肺肾阴而制邪火;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目,寓“火郁发之”之意,佐陈皮理气疏壅,以散邪热郁结,同时以制黄芩、黄连苦寒败胃,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散邪、清热解毒之功效,临证可随症加减。为了缩短疗程,缓解肿痛,预防并发症发生,可配合外敷腮肿两样膏。腮肿两样膏中大黄、黄连、黄柏、大青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乳香、五倍子、没药、樟脑、冰片、麝香、胆矾、芒硝凉血活血,软坚散结, 外敷直达病所以加强清解热毒,消肿止痛,活血软坚散结之效。故内服与外敷并用,相互协同,利于促进肿痛的消散,此法经临床反复观察,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1]陈佑邦,丁泽民,干祖望,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3.

[2]田效信,伊文琪.小柴胡加石膏汤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7例[J].河南中医,2006,2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