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雄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脊柱外伤及术后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并且DVT往往继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由于脊柱科患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卧床治疗,而且有些患者还存在神经损伤,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血栓的风险[1],因此,针对脊柱手术后患者采取系统的预防DVT形成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系统的干预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我科在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期间行脊柱手术271例,术后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以预防DVT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期间行脊柱手术的271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其中男性170例,女性101例,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53±11)岁;选取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于我科行脊柱手术的患者235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150例,女性85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1±12)岁;2组患者骨折部位及手术方式见表1、表2。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性不大,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措施:每2小时定时轴向翻身1次;长期输液患者尽量避免对同一静脉、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及避免对下肢静脉进行穿刺;嘱患者戒烟,同时指导深度呼吸以及咳嗽运动,2min/次,3次/d;指导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鼓励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系统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2.1.1 正确评估 参照外科手术术后DVT危险评估标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评估,其中低危15例,中危106例,高危99例,极高危51例。对危险人群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如DVT的发病原因、常见症状、预后及注意事项;术前对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或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积极予以药物控制;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指导正确锻炼的方法等。对于形成DVT的患者,为避免静脉血栓的脱落,应勿施加压力于患者,抬高患肢,保证卧床休息10d,同时注意保暖,禁止剧烈活动以及对患肢的按摩。

2.1.2 密切观察 询问患者下肢是否存在疼痛、酸胀、麻木等症状;察看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或色泽的改变;对高危患者应进行双下肢相同平面周径的测量,若周径相差≥0.5cm,须及时上报医生。

2.1.3 功能锻炼 早期被动锻炼。待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双下肢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按摩,20~30min/次,3次/d。主动肢体功能锻炼。术后第1天起即可进行双下肢的直腿抬高锻炼,初始可从30~45°练习,逐渐增加到60~70°,3~5组/d,6~10次/组,双下肢交替进行。对于截瘫患者可持续进行被动肢体的功能锻炼。

2.1.4 器械预防 (1)下肢静脉循环泵:利用空气压力间断性地扩张、压缩肌肉和血管,以促进血液循环,3.5~4.0s/次,30min/次,3次/d;(2)分级压力袜:以踝部压力位最高,压力由远侧向近侧递减,以促进静脉回流;(3)弹力绷带:术后即可使用,对足背至大腿根部进行包扎,持续7~10d,对深浅静脉予以适度地压迫,增加静脉回流量。

2.2 评价方法

患者出现下肢迅速肿胀、静脉走向压痛、腹股沟疼痛或实验室辅助检查提示确诊。

表1 2组患者骨折部位比较[例]

表2 2组患者手术方式比较[例]

2.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发生DVT2例,占0.73%;对照组发生DVT13例,占5.53%;2组发生率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下肢出现肿胀平均时间为5.6d,对15例患者行溶栓治疗,其中12例全部溶解,2例部分溶解,1例无效。

3 讨论

脊柱外伤及术后患者并发DVT的原因在于:卧床时间较长,较易长时间压迫股静脉和髂静脉;伴有神经的损伤导致肌肉收缩及血管舒缩发射降低;脊柱内固定时间较长,术中血管内膜易受损伤[2];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与术后DVT的形成密切相关。

干预组对于患者进行DVT危险评估,可有针对性地对存在不同风险的患者进行相应程度的观察和护理,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综上所述,对于脊柱外伤及术后患者存在的深静脉血栓因素应予以高度警惕,并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深静脉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胥明梅,曲桂荣.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8):77~78.

[2]柳志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现状[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