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华俊,沈超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福建龙岩 364000

急性脑梗死是目前病死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神经科疾病,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脑梗死的治疗包括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稳定斑块,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对其实施丁苯酞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体征。 丁苯酞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具有抗脑缺血的作用,能改善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起到功能性恢复的效果,能有效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且安全性较好[1-3]。 该研究便利选取该院2017 年5 月—2020 年4 月接受诊治的127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中随机抽取的64 例患者实施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与软胶囊进行序贯治疗, 探究其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在该院接受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63 例,男性33 例、女性30例;年龄37~46 岁,平均年龄(42.63±2.67)岁。观察组64例,男性33 例、女性31 例;年龄38~47 岁,平均年龄(43.96±2.54)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该次研究, 该院理论委员会对研究完全知晓,并批准该次研究。

纳入标准: ①经过诊断确诊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有心、肝、肾等严重脏器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②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③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④患有颅内出血和其他颅内病变的患者;⑤患有恶性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控制好血压、血脂以及血糖等情况,进行抗凝治疗、血小板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基础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发病后48 h 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静脉注射,25 mg/次,2 次/d,两次滴注时间间隔6 h 以上,滴注时间不少于50 min/次,疗程14 d。此后给予观察组丁苯酞软胶囊 (国药准字H20050299), 空腹服用,2 粒/次,3次/d,疗程30 d,实施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采用神经系统NIHSS 进行评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显效:NIHSS 评分减少率>90%;有效:NIHSS 评分减少率维持在50%~90%;无效:NIHSS 评分减少率低于50%。

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NIHSS 评分。③统计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包括转氨酶升高、皮疹、消化道反应等。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88%)显着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 评分情况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4.04±1.02)分显着低于对照组(6.26±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 评分情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 评分情况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63)观察组(n=64)t 值P 值9.10±2.26 9.20±2.18 0.254 0.800 6.26±1.86 4.04±1.02 8.357 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38%)与对照组(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是指各种病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4-5]。 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存在侧支循坏和部分血供, 有大量可存活神经元,如血流恢复,脑代谢改善神经细胞仍可恢复功能,保护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 溶栓治疗具有快捷的优势,在短时间内介入治疗无法实施的情况下,溶栓治疗能尽早地开放血管,使缺血脑组织更早得到再灌注,但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患者不能达到有效的血流再灌注,临床获益较少,预后较差[6-9]。因此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该次研究提出对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丁苯酞序贯治疗,对其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探究。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治疗轻、 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线药物, 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其作用机制是保护神经元,促进血管形成,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活血化瘀营养神经、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焦集作用[10-12]。 丁苯酞软胶囊主要成分是丁苯酞,属于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具有改善作用,能起到功能性恢复的效果,丁苯酞软胶囊具有抗脑缺血的作用,具有多种药理性表现,能够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 其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脑损伤,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改善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并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焦作用,对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具有缩小作用,减少脑水肿[13-17]。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88%)显着高于对照组(85.71%)(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4.04±1.02)分显着低于对照组(6.26±1.86)分(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38%)与对照组(9.5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刘春艳等[18]研究结果显示,选取156 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中,丁苯酞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转氨酶升高8 例、皮疹2 例、消化道反应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0%,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转氨酶升高5 例、皮疹1 例、消化道反应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4 d,丁苯酞组NIHSS 评分[(5.6±2.8)分、(2.1±0.9)分]与对照组NIHSS 评分[(6.0±2.8)分、(3.9±1.9) 分],NIHSS 评分均比首诊前明显降低(P<0.05),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丁苯酞序贯治疗对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改善作用,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缺血区能量代谢和微循环,从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服用丁苯酞软胶囊后,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 对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实施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与软胶囊进行序贯治疗, 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显着改善,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