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辉

南通大学附属启东医院(启东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启东 226200

血液标本检验通过监测患者血液标本中相关指标变化,以评估患者身体状态,并反映疾病发展、转归与预后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 因此血液标本检验作为临床工作的重点内容, 已经得到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将其作为临床治疗实践的重要内容。血液标本检测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包括患者因素、测量手段因素等,造成最终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影响患者临床干预进程[2]。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该院积极转变检验科的工作模式, 将新管理方法应用到血液标本检测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为进一步分析血液标本检测误差情况及其应对措施,方便选择该院于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检验科收集的3 179 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资料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于2018 年1—12 月1 532 例血液检测样本的资料进行分析,男883 例,女649 例;年龄18~75 岁,平均年龄(41.82±7.89)岁。同时选该院于2019 年1—12 月收治1 647 例血液样本,男942 例,女705 例;年龄18~73 岁,平均年龄(42.82±6.82)岁。 所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该次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支持。 纳入标准:①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②血液样本于该院由专业人员采集。 排除标准:①有血液系统疾病史患者;②参与该次研究前15 d 内接受过药物治疗患者;③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并长期遵医嘱治疗患者;④感染性疾病患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

1.2 方法

1.2.1 血液标本检测误差原因分析 通过对该院检验科于2018 年1—12 月间1 532 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资料分析,总结患者血液标本检验中出现的误差现象;在总结误差数量之后,科小组成员使用头脑风暴法,提出造成误差的原因, 剔除重复因素之后, 将每种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并进行数据处理,确定引发误差发生的危险因素。1.2.2 误差处理措施 该院于2019 年1 月开始实施新的管理对策,基本内容包括:①进一步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了解血液检验的基本方法,优化血液标本采集方案。 ②在血液标本采集前做好管理。 在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前,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化验单、 医嘱以及注意事项等,并结合患者的反馈以及诸多风险作出评估,预先考虑各种可能影响血液标本采集结果的因素, 尤其是要预先了解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并注意避开月经期,并指导患者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在采血前要注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若患者已经做剧烈运动,应在充分休息之后再采集血液。 ③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提出了较高要求, 要求护理人员在采血前需要先检查采血装置, 在确定装置无质量问题后才能采血; 在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期间要保证一次成功,例如注意避免长时间的压脉带束缚时间;在抽血期间注意不能过度拍打穿刺, 并避开受损肢体、 炎症肢体。 在血液标本采集之后,应该与试管内的抗凝剂进行混合,注意避免剧烈晃动。 ④强化血液标本送检管理。在血液标本采集结束后, 工勤人员要第一时间将样本送至检验科,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剧烈晃动。 ⑤血液标本检验过程中的预防管理措施。 需要将检验的血液标本进行分类,短期内无法检测的血液样本,需离心处理后再保存;同时强化对检测仪器的校准与保养,校准前充分清洗管道。

1.3 观察指标

统计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以及实施新管理方案后的误差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同时使用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关危险因素做单因素分析,当结果显示OR>1 时,认为危险因素对于血液标本误差具有推动作用。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回归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血液标本采集、送检、检测因素是造成误差的重要原因,Logistic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R>1(P<0.05),见表1。

表1 Logistic 单因素分析结果

评价实施新管理方案前后血液标本检验中的误差发生率,实施后的误差发生率显着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施新管理前后的误差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疾病在临床干预阶段都需要血液检验结果的支持[3]。 但是多数研究认为[4],检验的精准度会影响血液标本的安全使用, 在未来临床诊断中需要正确认识各种引发误差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措施,这样才能提高血液标本的处理精准度。

该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常见的误差原因主要包括:①血液标本的采集因素。 在采集血液标本期间,因为护理人员的操作失误,造成血液标本的数量远不满足标准,血液样本数量少,或者出现了标本凝块问题,标本不满足临床检测要求[5]。 除此之外,乳糜血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患者存在急性胰腺炎,或者在抽血前1 d 大量进食高能量、高热量食物,即使空腹状态下所抽取的样本也出现乳糜问题[6]。 抽血期间,护理人员所绑扎的止血带过紧,在挤压方式下获得的血液标本容易发生溶血。②血液标本送检因素。在血液标本送检期间, 相关人员不合理行为会影响血液标本质量,例如不正确选择血液运输的温度,或运输血液时出现了严重的颠簸情况[7]。 ③在标本检测期间,由于没有对标本做出有效处置, 例如标本检测的时间过长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④患者自身因素。在患者血液标本检测前,没有按照要求控制自己的饮食,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例如患者在检查前服用药物或者摄入高脂肪食物、饮酒等,都会降低血液标本的合格性;或者患者本身没有提供充足的信息,导致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最终引发误差现象[8]。

从上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 在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存在大量会影响检查质量的因素,Logistic 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抽血时间长、标本处理不合理、抗凝管应用不当、送检时间长、剧烈运动、月经期患者、没有提前禁食等是影响检测质量的重要因素,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1(P<0.05),证明上述因素是造成血液标本检测误差的重要因素。 同时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新的管理方案之后,血液标本误差情况得到有效纠正, 误差的概率下降为0.43%(P<0.05),证明所采取的相关措施能够降低检验结果误差率。

结合该院经验可以发现, 血液样本采集后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要全面落实质量管理方案才能保记血液样本检测质量,重点内容包括:(1)血液标本在采集期间应该适用规范性操作方法, 在采血前叮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并在早晨的固定时间内采血。 同时在采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①采血过程要保证规范操作,注意避开冻伤、化脓等位置的皮肤;若患者大量出汗,可将皮肤表面擦拭干燥之后再抽血。 ②静脉采血期间要尤其注意,止血带压迫止血的时间应该1 min以内。 若大静脉血流受阻,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的交流能力强化, 造成部分分子质量较小的物质进入到组织液中,最终影响检测结果[9]。 (2)在获得患者的血液标本之后,应该采取各种方法降低溶血发生率。 造成溶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强力震荡、容器不清洁、分离细胞时的操作方法不恰当等。 溶血会造成血液样本中血浆、血清等化学组成部分发生明显变化,无法反映出患者身体的真实情况[10]。 (3)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也是标本检测的重点内容, 少数项目检查对血清或血浆的测定也有要求, 所以要根据实验内容选择采血方法以及相应的抗凝剂。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11],静脉血、动脉血以及末梢血之间的化学组成、 细胞成分等存在明显差异,这应该是检验科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贾莉等[12]对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的常见误差原因与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认为造成血液标本误差的原因主要包括抽血时间长(8.49%)、样本处理方法不合理(5.66%)、患者自身因素(24.53%)等。 该文研究也证实,抽血时间长、标本处理不合理、月经期患者等是造成误差发生的重要因素,与权威文献的研究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 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中误差的原因较多,为了能够有效避免误差发生,检验科工作人员要注意转变工作方法、细化工作路径,才有效避免误差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