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琳

莱西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青岛 2666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属于神经系统疾病[1]。由于该病病程较长,恢复时间慢,如不采取干预措施,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生理、心理等会造成一定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常给予抗凝、抗血小板凝聚、神经保护以及改善循环等治疗方式,丁苯酞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常用药物,该药是经过血-脑脊液屏障发挥效果,保证血管通畅,有效保护血管内细胞,以此达到治疗目的[2]。丁苯酞有注射液以及胶囊两种剂型,不同剂型的临床效果存有一定差异。因此,该文就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在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 例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方便选取98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9 例。注射液组男28 例,女21 例;年龄57~78 岁,平均为(65.63±7.59)岁;基础疾病:21 例高血压,11 例糖尿病,9 例高血脂,8 例心脏病。胶囊组男26 例,女23 例;年龄57~77 岁,平均为(65.29±7.64)岁;基础疾病:19 例高血压,12 例糖尿病,8 例高血脂,10 例心脏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3]:①经临床检查为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有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且通过MIR或头颅CT 证实;②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该次研究。排除标准[4]:①患有肾、肝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疾病;②与患者沟通存在障碍;③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脑梗急性发病72 h 内给予常规神经内治疗,胶囊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丁苯酞软胶囊(国药准字H20050299)0.1 g,空腹口服,2 粒(0.2 g)/次,3 次/d,20 d 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2 个疗程。该药与其他药物间隔0.5 h 服用,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静脉注射,2 次/d。注射液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100 mL;丁苯酞25 mg 与氯化钠0.9 g,于患者发病后48 h 内使用,静脉滴注,2 次/d,25 mg(100 mL)/次,滴注时间>50 min,2 次用药时间间隔>6 h,疗程为14 d。

1.3 观察指标

采用NIHSS 评分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基本痊愈:NIHSS 评分减少91%~100%,患者症状消失;显着进步:NIHSS 评分减少46%~90%,临床症状显着改善;进步:NIHSS 评分减少18%~45%,患者症状有所好转;无变化:NIHSS 评分减少17%,病情无改变;恶化:NIHSS 评分增加>18%。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着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00%[5]。运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评分进行评估,NIHSS 评分分值越小及ADL 分值越大表示患者恢复情况越好[6]。治疗前后嘱咐患者空腹,抽取5 mL 静脉血,以300 r/min 速率离心处理10 min,分离血清,选用全自动化分析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7]。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注射液组总有效率95.92%高于胶囊组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2.2 NIHSS、ADL 评分

两组NIHSS、ADL 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注射液组NIHSS 评分低于胶囊组,ADL 评分高于胶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ADL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NIHSS、ADL 评分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治疗前,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注射液组均低于胶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疾病,是属于脑血管类疾病,具有致残率高、病程长、恢复慢等特点[8]。患者发病后将会导致脑部血液灌注中断,对患者正常微循环会造成一定影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故而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以此导致患者极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日后恢复。故选择一种有效、合理的治疗方式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内容。

丁苯酞是一种人工合成药物,其能够透过机体血脑屏障,以此促使患者血管逐渐通畅,对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保护患者自身脑神经效果。同时丁苯酞对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升内皮细胞中一氧化碳(NO)水平,控制血管收缩,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状态。临床针对丁苯酞有多种治疗方式,常见有胶囊、静脉滴注等,给予胶囊治疗时,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长期服用疗效并不确切。相较于胶囊给药,静脉滴注可显着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带来的不良反应,促使患者可快速康复,阻断患者自身缺血性脑损伤多个病理环节,以此保护神经细胞,抑制患者炎性反应,保护线粒体功能,改善患者能量代谢作用。根据李南京等[9]报告显示,其选择经头颅CT 或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的12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丁苯酞胶囊治疗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结果发现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A 组73.33%,治疗后B 组NIHSS 评分(5.73±2.01)分低于A 组(6.87±2.08)分,与该文结果相似。该文结果显示,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注射液组总有效率95.92%高于胶囊组83.67%(P<0.05);治疗后,注射液组NIHSS 评分(6.45±2.01)分低于胶囊组(8.01±2.31)分,ADL 高于胶囊组(P<0.05);治疗后,注射液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胶囊组(P<0.05)。由此可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相较于胶囊治疗疗效更佳,经过静脉注射更有利于机体吸收,生物利用度更好,血液浓度也会迅速升高,进而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相较于胶囊治疗可显着减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升血液流动力学稳定性,为患者日后生活质量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