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悦喜,林育波,郑闻华

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广东汕头 515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于患者思维、情绪及感知能力受到损伤,导致认知功能和心理活动产生障碍的精神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表现为言语匮乏、情感迟钝无波澜、社交能力下降、兴趣缺失及意志力消退等,阳性症状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混乱、胡言乱语、行为异常及过激行为[1-2]。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群,且发病年龄一般处于15~25岁,男性发病高峰期在20~25岁左右,女性在25岁左右。目前对此病发病病因尚未有确切的定论,部分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胎儿时期脑部受到过损伤或是负责信息传递的神经递质存在异常等因素有关[3]。目前临床主要以服抗精神类药物进行治疗,其中氯丙嗪为治疗的典型药物,但其肾毒性危害较为显着,氨磺必利片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治疗此类疾病也有着不错的疗效[4]。因此积极开拓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疗效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就氯丙嗪片与氨磺必利片治疗该院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3例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状况的影响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22~48岁,平均(33.28±2.31)岁;病程2~6年,平均(3.31±0.36)年。 对照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4~50岁,平均(34.58±2.47)岁;病程1~7年,平均(4.01±0.26)年。 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5]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处于妊娠、哺乳期的女性患者;未达离院康复标准,仍存在自杀倾向及意识障碍者;合并严重器官损伤及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氯丙嗪片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2161;规格:25 mg)单药治疗,300~400 mg/d,2次/d,口服。研究组患者通过氨磺必利片进行治疗,氨磺必利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230;规格:0.2 g),400~800 mg/d,2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在出院后持续治疗1年,并在出院时、出院6个月及出院12个月对患者进行康复追踪随访,统计分析患者离院后各阶段依从性状态、生活质量及生活功能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依从性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出院时、离院后6、12个月期间治疗依从性。依从性评定内容包括:服药依从性、自知力情况、治疗态度及复诊情况等。

1.3.2 GQOLI与SSFPI评分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al qualitg of life inventory,GQOLI)、社会能力功能评定表 (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of psychosis inpatients,SSFPI)评分,采用GQOLI得分评定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累计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通过SSFPI得分评价患者生活能力情况,评定标准如下:极严重缺陷(0分)、严重缺陷(1分)、中度缺陷(2分)、轻度缺陷(3分)及无缺陷(4分),评分越高,恢复效果越佳。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离院后各阶段依从性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离院6个月及离院12个月之后依从性差异。随着时间的进展,两组患者依从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对照组较研究组下降幅度明显较低,12个月后研究组依从率 (93.54%)显着高于对照组(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离院后各阶段依从性对比[n(%)]

2.2 两组患者离院后各阶段GQOLI、SSEPI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出院当天GQOLI、SSE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院后6、12个月,研究组患者GQOLI、SSEPI评分均较出院时明显提升,对照组GQOLI、SSEPI评分均较出院时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总体评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效果更佳,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离院后各阶段GQOLI、SSEPI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离院后各阶段GQOLI、SSEPI评分对比[(±s),分]

组别研究组(n=31)对照组(n=32)t值P值GQOLI评分出院时 6个月随访 1年随访SSFPI评分出院时 6个月随访 1年随访64.52±2.58 64.71±2.36 0.305>0.05 73.27±2.21 60.23±2.46 22.109<0.05 80.81±2.06 55.47±2.72 41.584<0.05 3.51±0.25 3.62±0.22 1.856>0.05 3.71±0.17 3.34±0.22 7.453<0.05 3.93±0.17 2.78±0.12 31.099<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多样,其发病机制与多巴胺与血清素功能障碍之间联系密切。现阶段临床对于其发病病因尚不明确,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与遗传、患者个体差异、个人心理素质区别及社会环境影响相关[6]。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此类患者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多巴胺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但大多会造成患者肾功能受损,其中氯丙嗪就是典型药物。氯丙嗪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抑制中枢多巴胺的生成,主要通过情绪思维相关的边缘系统中的多巴胺受体与α-肾上腺素受体形成拮抗作用,起到镇静安定的治疗目的,但长期服用氯丙嗪易造成患者膀胱逼尿肌松弛,导致尿失禁[7-9]。目前非典型抗精神类药物则是通过阻断中脑-皮质系统和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D2受体,进而增强前额叶皮质多巴胺受体功能,达到治疗目的。氨磺比利片就是非典型抗精神类药物的一种,属于苯甲铵的取代物,可与边缘系统中的D2和D3多巴胺受体选择性结合。高剂量的氨磺必利可直接阻断边缘系统中部的多巴胺神经元,低剂量可阻断突触前D2和D3多巴胺受体,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已有谵妄、幻觉、认知障碍的症状的患者,还可用于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10]。通常每日服药剂量不宜超过400 mg,需一次服完。若每日服药剂量大于400 mg,则分为两次服用。若为急性期患者,病情发作时推荐剂量为400~800 mg,每日按时服药,具体的停药时间需根据个体情况来定,若症状情况良好,则可逐渐减低剂量,一般情况下,此类药物需长期按时服用才能表现较为稳定的控制效果[11]。对比其他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氨磺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更佳。已有相关研究显示,氨磺必利片对于阴性症状的治疗较氟哌啶醇效果更优,对于治疗情感障碍抗抑郁作用不仅优于氟哌啶醇,较利培酮也有显着优势[12-14]。该研究中就氯丙嗪片与氨磺必利片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各阶段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状况展开探讨,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出院时、离院6个月及离院12个月之后依从性差异中,两组患者离院6月、12个月研究组为96.77%和93.54%,对照组为68.75%和40.63%,两组较出院时依从性100.00%均有不同程度降低,12个月后研究组依从率93.54%显着高于对照组40.63%(P<0.05)。同相关研究对比,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离院后6、12个月后依从性分别为96.67%、93.33%,对照组为73.33%、66.67%,组间同期对比,研究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该研究结果一致,证实了氨磺必利片治疗患者依从性较好[15-16]。该研究中两组患者离院后6、12个月,研究组患者GQOLI评分(73.27±2.21)分、(80.81±2.06)分和SSEPI评分(3.71±0.17)分、(3.93±0.17)分均较出院时GQOLI(64.52±2.58)分和SSEPI(3.51±0.25)分明显提升,对照组GQOLI评分(60.23±2.46)分、(55.47±2.72)分,SSEPI评分(3.34±0.22)分、(2.78±0.12)分均较出院时GQOLI(64.71±2.36)分和SSEPI(3.62±0.22)分明显降低,组间同期对比,研究组离院后各阶段GQOLI评分 (73.27±2.21)分、(80.81±2.06)分,SSEPI评分(3.71±0.17)分、(3.93±0.17) 分均较对照组GQOLI(60.23±2.46) 分、(55.47±2.72)分,SSEPI(3.34±0.22)分、(2.78±0.12)分更高(P<0.05),表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效果显着。同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其研究数据表明,研究组的GQOLI、SSEPI评分出院时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离院6、12月后GQOLI评分(73.2±2.2)分、(80.8±2.0)分及SSEPI评分(3.7±0.1)分、(3.9±0.1)分高于对照 组(60.2±2.4)分、(55.4±2.7)分、(3.3±0.2)分、(2.9±0.2)分(P<0.05)[17-18]。该研究数据结果与该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均表明了采用氨磺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有效改善其预后生活质量,促进其生活功能的恢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氨磺必利片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显着,提升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的预后疗效,可有效控制患者阴性、阳性症状,且毒副作用较典型药物较小,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开拓了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