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峰

日照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日照 276800

手指屈肌腱断裂是常见手部创伤之一,其治疗难度较高,患者术后发生关节僵硬、畸形、手功能下降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对于患者手功能的预后影响较大,对患者生活、工作均产生不良影响[1]。以往临床中针对手指屈肌腱断裂多采取津下氏双套圈法缝合术治疗,该方式操作相对简单,但对于患者手部神经的创伤相对较大,使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难以满足患者预后期待[2-4]。对此,该研究就 2020 年 2 月—2021 年 2 月期间 72 例手指屈肌腱断裂患者手术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改良缝合与早期功能锻炼联合治疗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72 例手指屈肌腱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21~67岁,平均(44.13±10.37)岁。对照组男 21 例、女 15例;年龄21~68岁,平均(44.16±10.40)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了解该研究,自愿参与。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津下氏双套圈法缝合与早期功能锻炼治疗,津下氏双套圈法缝合:对手指屈肌腱断裂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于患肢侧方作一切口,将原有创伤位置扩展,直到患者深端、浅端断裂肌腱,在显微镜下修剪断端直至光滑,应用尼龙线实施穿入,针对患者肌腱各个位置予以修整,应用针套传入线圈后实施双套圈法缝合,缝合后于断端打结[5]。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早期(术后2 h~6 d),依据患者自身疼痛耐受情况对其患指实施被动活动,范围以患者自身耐受为宜,实施 3~6 组/d,10 次/组[6-8]。术后中期(术后7~21 d),在支具保护下开展主动屈曲活动,患者实施3 次/d,15 min/次。术后晚期(术后22 d~2 个月),脱离支具后进行自主活动,并根据耐受程度予以抗阻训练,可采用分指器、橡胶小球等开展活动,患者实施2 次/d,30 min/次。观察组开展改良缝合与早期功能锻炼联合治疗,改良缝合术:麻醉方式与对照组一致,作一Z 字型切口,充分暴露患者断裂肌腱两端后实施游离,在指间关节面远端放置克氏针,与关节面平行,但不要损伤患者关节面,通过聚酯编织线穿过患者骨头后从皮肤孔位置予以缝合,采用Kessler 拉紧其肌腱,结扎后予以固定,再应用编织线固定患者肌腱两端[9]。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方式与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通过《手功能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价患者手术前、手术1 个月后手功能与焦虑状态,满分分别为100 分、56 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手功能与焦虑水平越高[10-12]。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3 d、30 d 对患者疼痛感加以评估,满分为10 分,分数越高则显示患者疼痛感越强烈。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关节僵硬、水肿、粘连、关节畸形等[1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手功能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相关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手功能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患者高,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手功能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hand function scale 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oint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手功能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hand function scale 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oints]

组别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手功能量表评分术前35.16±6.34 35.41±6.28 0.168 0.866术后86.35±4.14 75.04±4.61 10.952<0.00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术前23.66±3.97 23.50±3.91 0.172 0.863术后8.25±1.39 13.04±2.97 8.764<0.001

2.2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 24 h、3 d、30 d 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疼痛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3 d、30 d 的疼痛感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3 d、30 d疼痛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surgery and at 24 h,3 d,and 30 d after surgery[(),points]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3 d、30 d疼痛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surgery and at 24 h,3 d,and 30 d after surgery[(),points]

组别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术前6.94±1.76 7.02±1.80 0.190 0.849术后24 h 3.05±0.76 5.31±1.33 8.852<0.001术后3 d 1.42±0.36 2.56±0.94 6.795<0.001术后30 d 0.87±0.21 1.86±0.47 11.538<0.00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3%)较对照组(30.5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3 讨论

手部是人体重要的部位,手功能对于生活、工作及学习均具有重大意义,在发生手指屈肌腱断裂后,患者手功能下降,同时手术及创伤均对其手部外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4-16]。该研究针对手指屈肌腱断裂患者行改良缝合与早期功能锻炼联合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相关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手功能量表评分较对照组高,术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3 d、30 d 疼痛感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关节僵硬、水肿、粘连、关节畸形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目前临床中治疗手指屈肌腱断裂多采用缝合法,将断裂的肌腱予以重新缝合,传统治疗中津下氏双套圈法缝合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且切口相对较小,但对于患指的正常组织与神经产生了创伤,导致患者发生术后关节功能下降的风险较高。而该研究所使用的改良缝合术更加适用于手指屈肌腱断裂的治疗中,该缝合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对患者正常软组织的压迫,预防正常组织损伤,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另外,改良缝合术对于患者的关节影响相对较小,有助于患者在术后早期开展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提升其预后效果,促进患者术后手功能尽早恢复[17]。除此之外,对患者肌腱实施缝合后,其肌腱由内而外进行愈合,在肌腱外部愈合的阶段,发生粘连而致使患者关节畸形、僵硬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通过改良缝合术治疗后,其肌腱发生滑脱、劈裂的比例较低,能明显提升患者肌腱抗张力的水平,减小其间隙,进而避免患者发生关节畸形、僵硬等并发症,其安全性水平高于津下氏双套圈法缝合术。陈安[18]选取46 例手指屈肌腱断裂患者分别实施津下氏双套圈法缝合与改良缝合,术后均对患者开展早期康复锻炼,其结果显示,常规缝合患者术后疼痛感评分为(5.2±0.9)分,高于改良组的(3.1±0.9)分;常规缝合患者术后手功能评分为(75.1±4.5)分,低于改良组的(86.3±4.2)分;常规缝合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8%(8/23),高于改良组的4.35%(1/32)(P<0.05),上述结果与该研究具有一致性,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手功能评分(86.35±4.14)分高于对照组的(75.04±4.61)分;观察组患者手术30 d 后疼痛感评分(0.87±0.21)分低于对照组的(1.86±0.47)分;观察组术后关节僵硬、水肿、粘连、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8.33%)较对照组(30.56%)低(P<0.05),上述结果交叉证明,通过对患者实施改良缝合与早期功能锻炼联合治疗,患者手功能得以有效恢复,其术后疼痛感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综合所述,改良缝合联合早期功能锻炼于手指屈肌腱断裂治疗效果明显,可提高手动能恢复,降低患者疼痛感和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