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曾 薇 崔波

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界融合发展的蓬勃态势,为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标教育部提出的“家国情怀”“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等融合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新媒体实务课程应以“融合思维”为统领,从思想站位、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实践技能、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角度进行课程创新。“新媒体新闻写作”课程作为浙江传媒学院较早进行融媒体课程改革实践的课程之一,近年来围绕上述维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建设,提出了一套可参考的、多维融合的课程改革方案。

一、融合浪潮:新媒体实务课程改革的背景

2014年,中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全国各级各类媒体进入深层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1]截至2020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新媒体渠道累计粉丝量均在十亿以上,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传媒业界融合发展的蓬勃态势,为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以“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作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回应新媒体时代的业态变革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开始探索新媒体方向的专业教育,开设与融媒体、新媒体有关的专业课程。

浙江传媒学院作为国内培养传媒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保持专业教育与业界发展的同步。2016年,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浙江广电集团合作,开设“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实验班”——“飘萍班”,展开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2017年,在新版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浙江传媒学院还加入了“新媒体新闻写作”“融合新闻报道”“新媒体运营”等多门新媒体实务课程,每年对包括“飘萍班”在内的约220名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授课,不断进行媒体融合专业教育的改革实践。

长久以来,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受到媒体介质的局限,存在明显的课程壁垒,课程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严峻,新闻专业毕业生对新媒体技术和理念的各方面适应能力较弱。[3]“新媒体新闻写作”作为浙江传媒学院较早进行融媒体新闻教学改革的课程之一,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本文尝试借助浙江传媒学院“新媒体新闻写作”课程的改革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为新媒体实务课程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二、理解融合:课程教学目标成果的确立

根据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4]新媒体实务课程先应对标教育部指导意见,以融合新闻人才的基本特征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和预期成果,再以此为基础反向设计教学方案。基于此,正确理解教育部提出的“家国情怀”“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这几个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基本素质的关键词,把握其中的真正内涵,成为确立新媒体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首要问题。

首先,上述四个关键词分别涉及融合新闻传播人才基本素质的四个层面。“家国情怀”体现的是新闻工作者的思想站位,“全媒化”关涉的是专业方面的思维和技能,“复合型”关涉的是交叉学科的知识视野和结构,“专家型”则与人员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相关。这四个方面和而不同,从不同的维度为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融媒体时代的适应性要求,同时又互相交织、融为一体,构成了融合新闻人才的基本素养。这意味着,以此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设计,至少应该与上述维度一一对应,将素质培养的不同层面内化于设计方案之中。

其次,“融合新闻人才”的目标定位,强调技术能力更强调思维视野。融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实践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并非将某种传统媒体作为参照,简单地将传播符号、渠道进行机械组合,而是有其独一无二的“独特语法”。[5]因此“全媒化”的融合新闻人才,除了掌握“全媒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具备全媒思维和交叉视野。[6]照此逻辑,新媒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单一媒介形态的职业技能训练中抽离开来,从更宏观的层面,放眼融媒体环境,将融媒体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培养真正具有融合能力的“全媒人才”。

从上述理解出发落实到“新媒体新闻写作”课程中,课程的改革思路可设立为:以培养兼具新媒体思维和新媒体写作能力的新闻人才为目标,围绕思想站位、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实践技能、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角度,进行教学体系设计,体现融合新闻人才在新媒体新闻写作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融合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建构

依循课程改革思路和目标,为将新媒体新闻写作的综合能力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新媒体新闻写作”课程同样采取“融合”的逻辑,设计出一套“五位一体”的改革方案:

(一)坚定站位:专业与思政融合

从思想站位的角度看,课程教学内容应坚持将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程融合起来。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媒体新闻实践。其次,宣扬理性的爱国精神和朴实的家国情怀。第三,教导爱岗敬业和守正创新的职业精神。

(二)全景设计:专业知识体系融合

从专业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新媒体新闻写作”课程的整体知识体系应体现从知识原理到写作技巧,从基础技能到特殊策略的多层次融合。首先,在新媒体传播基础原理的部分,重点介绍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图景,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等内容;其次,在新媒体采编理念规范板块,重点讲授新媒体小编日常工作中的排版、图片编辑规范,以及写作新媒体稿件的基本理念;第三,在不同新媒体平台写作策略板块,主要根据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不同的传播特性,讲解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写作技巧。通过对新媒体写作领域内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将技术与理念融会贯通,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真正理解技巧背后的动机和逻辑,从思维方式上接受新媒体的特殊语法。

(三)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融合

从专业实践技能的角度看,课程可以借助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教学环境,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新媒体新闻写作”即在理论课时之外,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

首先,课程作品任务驱动。“新媒体新闻写作”课程的实践任务分为个人作品和团队作品两种方式。每期课程在完成“新媒体新闻写作理念”一章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需完成阶段性作业,即自主选题的个人文字稿件作品,本次任务将检验学生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写作水平。在课堂理论教学结束之后,学生还需自组团队完成一次团队新媒体作品,团队作品需用图片、文字、视频、动画或H5等多种媒体符号进行呈现,并最终以微信推送的形式提交。

其次,专业竞赛任务驱动。“新媒体新闻写作”依托各大专业竞赛,鼓励学生瞄准大赛主题,锚定大赛需求,精心制作优质新媒体作品进行投稿。在赛事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涌现出许多富有新意的点子,同时也创作出不少质量上乘的作品,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四)线上线下:学习与思考融合

在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新媒体新闻写作”课程除了通过任务驱动的实践练习提升相关能力之外,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借助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影像辅助、互动讨论等一揽子沉浸式教学手段,营造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在讨论中碰撞思想的火花。

(五)多元评价:评价维度整体融合

最后,课程还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综合能力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新媒体新闻写作”课程的总评成绩由线上成绩(30%)与线下成绩(70%)构成。线上成绩由线上学习完成度和个人作业完成度构成,线下成绩由线下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构成。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突出过程性评价,并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综合测评出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策划能力与写作能力,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

总体上看,“新媒体新闻写作”课程经过四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知识体系,摸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作品,为学生今后的业界实践以及未来课程的案例库建设,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