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信平

2021年8月,巴拿马籍货船“弘进”轮船员出现发热症状,因故滞留东海,一船员手持身份证发出紧急求助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面对这一备受关注的突发事件,舟山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中心快速反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公众关切,有效引导社会舆情,牢牢把握报道的主动权,凝聚起强劲正能量。

一、快速反应,权威发声

突发事件中,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公开透明至关重要。舟山广播总编辑意识到事件重大,迅速行动,抽调骨干记者投入此次报道战役中。各路记者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联络“弘进”轮船员、船员家属等新闻当事人及船东公司、船员管理公司等事件相关方,另一方面紧密联系舟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定点医疗机构、港航管理、出入境管理等部门,了解事态的发展处置情况。

为严密做好“弘进”轮船员的救助工作,舟山市迅速成立了一支由230多人组成的救治团队,涵盖多个部门。8月6日,“弘进”轮船东公司向舟山市政府发函求助;8月9日晚,“弘进”轮首批船员靠岸转入定点医院。这些对于“弘进”轮救助事件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报道节点。从舟山政府发布通告到启动紧急救助程序,从船员成功下船到治疗出院,舟山广播全程跟踪,及时发声,对社会舆论进行了有效引导。

为了能够第一时间通过视频的方式报道“弘进”轮船员下船医治这一重要新闻,舟山广播总编对相关记者提前进行了部署。当时面临的困难是:因防疫要求,无法近距离进行采访拍摄,广播记者手机拍摄更面临诸多局限,也没有无人机等远距离拍摄设备。但舟山广播记者依然没有放弃,多方寻找拍摄第一现场的突破口,最终在确保防疫安全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获取11名船员登陆的重要视频资料。8月15日,最后9名“弘进”轮船员下船,标志着“弘进”轮救助行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天下午4时,舟山广播及时播出了长版、短版两个新闻专题,以时间为轴,运用大量与救助有关的采访录音,讲述“弘进”轮救助始末。报道音响丰富,制作精良,引发了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该专题也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录用,面向海内外播出。

准备进入隔离区域的记者

二、创新表达,良性联动

“弘进”轮紧急救援事件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此次事件团队全程跟踪采访、记录,在长达120多天里不断推送报道。

当记者得知最初手持身份证发出求救视频的船员郭先生终于康复并解除隔离返乡的消息后,及时刊发相关H5作品,综合运用沙画、音视频、图片、文字等融媒体手段,从不同角度生动呈现“弘进”轮救助始末。作品具有较强的新闻性,信息容量大、采集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页面结构清晰、逻辑分明、布局合理、设计美观,形式、内容与主题思想有机统一;互动性强,邀请网友以点赞的方式参与,较好地传播了正能量。作品在无限舟山客户端首发后,引起广泛关注和转发,参与互动的网友达9.58万人次,大家一起为“共同治愈”点赞,为舟山点赞,为浙江点赞。

与此同时,舟山广播与各级媒体共享采访成果,运用连线、图文、视频等方式向央广网、浙江之声等媒体播发报道,及时同步“弘进”轮救助最新情况。这一联动报道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获得全省乃至全国媒体同行点赞。

三、融合传播,成功破圈

媒体融合时代,广播媒体如果仅仅依托原有的“声音平台”,难以在舆论场占据优势,必须借助融合传播,扩大到达率,提升影响力。

面对“弘进”轮紧急救援事件,舟山广播在做好广播内容发布的同时,在整体策划上强调移动优先。新媒体时代,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快”,才能在激烈的传播竞争中胜出。此次“弘进”轮事件,舟山广播的报道实践充分印证了新媒体“唯快不破”的传播秘诀。

2021年8月9日23时45分,“弘进”轮第一名船员下船,舟山广播“远山工作室”视频号随即于23时48分发布了《23时45分“弘进”轮首批11名船员在舟山安全下船》的短视频作品。该信息为主流媒体的全网首发,领先其他媒体40分钟左右。短视频发布后,迅速被广大网友转发,单条视频号阅读量高达40万+,转发量1.3万,点赞量1.2万,评论600多条,引爆网络正能量。此后,8月15日15时15分,最后9名“弘进”轮船员下船,舟山广播再次率先通过新媒体发布。

此外,“舟山新闻998”旗下视频号也及时跟发了多条“弘进”轮救援事件相关视频,包括《打疫苗有用吗?“弘进”轮船员这样说》《“弘进”轮船员最新救治进展情况来了》等,“舟山新闻998”旗下两个视频号相关内容总阅读量突破50万。

除了旗下各新媒体平台,舟山广播有关“弘进”轮救援事件的短视频作品,也被央视新闻客户端、央广网、新蓝网、浙江之声官方微信等权威媒体以及《小强说9090》等知名栏目引用转发,并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广泛传播,形成巨大的裂变传播效应。

通过舟山广播报道团队深入一线的采访突破、多元立体的融合传播,舟山市政府勇于担当、克服万难营救“弘进”轮船员的做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凝聚起“病毒无情,舟山有爱”的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