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徐元

2023 年3 月18 日至4 月16 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主办、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文物局等共同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博物馆承办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特展的核心展览“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展览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共展出宋元明清传世书画37 件(套),其中两宋书画10 件(套),南宋四家“李刘马夏”原作首次同框。这批宋画真迹齐聚杭州,无论是时空、地域或时代维度,都堪称前所未有。

在“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开展的一个月时间里,总观展人数达15万人次。主办方开设夜场、安排展品换页、组织中小学生和美术老师专场,开设美育工坊,推出线上全景展厅,“画家论画”课堂“学者读画”在全媒体平台呈现。主办方紧扣展览价值之“魂”,最大程度提高展品稀缺性、含金量,并开展美育普及和权威解读活动提升柔性传播;并与新闻媒体密切合作,主流媒体和相关重点媒体报道超320篇,网络总阅读量达5 亿,让特展成为“现象级”事件,让宋韵成为热门话题。

热门话题+宋画真迹,延伸多维立体传播链条

话题是表,专业是里,价值是魂。特展上所有展出的作品皆为原作,这是策展团队坚持的原则。这些国宝级的文物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中,极少出借,如北宋郭熙的《溪山行旅图》首次走出馆藏地云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明代赵养志《西湖二十景书画》册为从未展出过的“生画”,第一次面向公众亮相;浙江省博物馆拿出镇馆之宝——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赵孟頫的行书《吴兴赋》等。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这所高校美术馆里成功举办如此高级别的国宝展,是出于主办和承办单位的诚意,更是源于各大博物馆共同的“艺术初心”。突出原作的稀缺性,在传播过程中,观众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主办方全程记录作品点交、运输、布展全过程,提前与重点媒体进行信息对接和跟进采访,并举办媒体专场。

此次特展的深意,还在于讲述宋韵文化在丹青世界里的传承与创新。“浙江宣传”先后刊发《穿越800多年的凝视》《人文西湖是怎幺炼成的》两篇文章,由作品生发至中国人的美学基因、文化传统和西湖的人文底色,探寻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对“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意义的阐释和讲好中国故事、西湖故事的探索,进而垫高了主流文艺评论的发声平台,放大了舆论声量。

山水为媒,穿越古今,时空对话。八百年后“李刘马夏”重聚杭州,体现了一种时间、空间的双重在场。其中刘松年所绘的《四景山水图》以西湖四时变幻,窥见宋人雅逸闲适的生活方式;清代《西湖十景图》记录康熙南巡,以写实长卷的形式尽览西湖全景。人们醉心于不同年代里属于西湖的山水之韵,并追溯艺术家挥笔作画时的情景与馆外的真山水的映射。主办方提前数月围绕即将借展的作品,在今天的西湖中寻找画中的景致进行拍摄,古今对比放大画面精彩细节,展现空间场域的变化,拓展传播内容,深耕文化内涵,引发共情共鸣。如李嵩《西湖图》以俯瞰视角、围合式构图,写实性地描绘了杭州西湖的实景,场景和此次展览所在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眺望西湖几乎是同一视角,相距800年的西湖汇合重叠,钱江晚报整版刊发《杭州人如何看懂南宋古画?展开李嵩的〈西湖图〉来说说:那时,画家何来“无人机”视角》,展开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沿着“宋韵”一探“今辉”。从核心展览“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出发,走向“夜山钩古——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直到“典垂百代——两宋传习书画展”,共同构成“宋韵今辉”艺术特展的集群。这些展览在同一个场地里展出,媒体深入艺术史进行报道,讲透“宋韵今辉”。

美育普及+权威解析,将特展引向开阔与纵深

美育专场,直播赋能。主办方将“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变成了一堂社会美育大课堂,在真迹中寻找真山水,释放文化感受的公众接口,以最高规格打造别开生面的、全民参与的社会美育行为。展览开设中小学学生公教活动专场,共迎来近200名师生,同时在浙江省互联网艺术学校、中国美术学院抖音、B站官方账号同步开设现场直播,全国十余所乡村小学、一万余名小学生在线观看。策展人导览,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直播看展、社交互动等活动开启沉浸式观展体验,不仅弥补了观众无法到现场参观的遗憾,更让人们看到了数字化、多元化的观展趋势。

权威解读,柔性传播。能量再高的舆论场,也需要有适配的新闻产品,让更多普通人能读懂、看懂、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主办方和各媒体创新策划,邀请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多种角度、多重视野的多维阐释与科普,《浙江日报》开设“我看‘宋韵今辉’”,潮新闻客户端推出“跟着专家看画”系列视频,《钱江晚报》人文读本推出了两期专题,近十位不同领域的文化人士讲述画里画外的故事,深度解读展览的相关信息。展览期间正值浙江卫视原创文化美育节目《丹青中国心》的拍摄制作期,双方强强联合,将演播厅搬进展厅,让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中的文化符号“活”起来。

中国美术学院同时启动了“读画”短视频计划,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宋元明清画作进行深度解读和文化解码,一集一画探究学脉传承与迭代,深究中国画的“理”与“法”。 通俗的语言加上权威的观点,“名家效应”与“短视频”的结合带来强烈的临场感、沉浸感,把宋画的精妙全面、立体、具象地展示出来,贯通历史与当下,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