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紫

朱晓玫“回家”及效应

2014年,钢琴家“朱晓玫”的名字频繁出现在社交网络的圈子中。她出国35年之后的首次回国巡演的消息,像旋风一般迅速在业内外传开。连她本人也绝不会料到,这次30年后的“回家巡演”,虽然她只带着一部她最亲密与熟悉的伴侣——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回来,竟创下了中国古典音乐演奏历史上的“票房传奇”。上海、北京、广州、香港等,几乎都出现了观众连夜排队购票的盛况。首次“回家”巡演,全线6个城市,全部门票售罄,场场卖光加座!这在近20年的中国古典音乐市场,尚无先例!

上海是朱晓玫的出生地,也是她30多年没有回去的城市。在上海,她的音乐会门票48小时即告售罄,加演一场的门票仅10多分钟就被一抢而空。北京、广州的票也都是开票即空。随着网络上、朋友圈里朱晓玫的各种故事铺天盖地,朱晓玫音乐会一票难求,连同朱晓玫的神秘、朱晓玫的传奇,也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很多对朱晓玫了解与不了解、熟悉与不熟悉的观众,为一睹庐山真面目,为了聆听到这位在巴赫的世界里历练几十年的钢琴家的现场演绎,有些观众不得不快速反应,远程抢购,成群结伴专程赶赴山东济南。山东大剧院也因为朱晓玫的到来,创下了该剧院开业以来单场票房销售最高的纪录。

首度回国巡演所引发的的票房热度,对很少看电视,也不大会用电脑,更从不用手机的她来讲,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也不那幺敏感。她对外面的世界,实在是太陌生了!她不懂社交网络,不知道什幺是朋友圈,不知道为什幺大家会对她如此感兴趣!她说:“比我弹得好的钢琴家太多了!我可不是什幺奇才!我只希望观众都是为了音乐而来!”她只是揣着平常之心,回到自己家乡的舞台上来与巴赫对话,表述她对音乐的虔诚而已。

朱晓玫几乎投入了半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弹奏《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伴她在塞纳河畔追求和享受音乐。朱晓玫说:“30多年来,《哥德堡变奏曲》伴随着我的生命,就像一个与我一起生活的人,它已成为我的一部分。”她是带着自己半辈子追逐的成果“回家”亮相的。

在她的音乐会正式演奏之前,先放映了一部长达33分钟的关于她和“哥德堡”的纪录片,这在一般音乐会上是绝无仅有的。正是这部纪录片,引领着观众的心一起到了塞纳河边,和她一起走近巴赫,进入她的音乐世界。从她躬身弹出第一个音符,就把乐曲推向辉煌的顶点,整场音乐会溢满了一种浓重的“仪式感”。

尽管有人评价朱晓玫演绎了全然不同风格的“哥德堡”。朱晓玫现场演奏并不能算尽善尽美,但她给人以活生生的、入定的现实体验。那是一种灵魂和身体乃至手指的合一状态。她接近她心中的巴赫。朱晓玫的演奏是独到的,是那种被深邃的智慧和虔诚之爱引领下,经过30年磨砺后的独到。朱晓玫是用自己本真的灵魂来表现音乐的韵致,用自己的灵魂去接近巴赫的秘密。演奏完毕之后,现场掌声雷动!朱晓玫双手合十高举过头,拘谨地向着观众席,上、下、左、右、前五个方位深深鞠躬致谢!家乡的观众对她的演奏给予热情与专注,让她释然,也让她心怀感激。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朱晓玫缓缓走到钢琴前,加演了一支巴赫的《慢板》。音乐会后等候她为唱片签名的观众挤满了北京音乐厅的前大厅。绕成了几个S型的队伍,男女老少,不一而足。那场面,那气氛,对于一直生活在巴赫世界中的朱晓玫来说,从未见过。第一次体验了签字签到手软的感觉!这也将是朱晓玫此次“回家”的一段难忘记忆!

为了心中的音乐,朱晓玫在经历过“文革”之后,又考回中央音乐学院; 1979年赴美国深造, 1985年辗转来到巴黎。几十年来,她独身一人,远离尘嚣,在塞纳河畔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隐者生活。她将自己完全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只与巴赫为伴。有人说她大器晚成,45岁才举办首场音乐会。但从此,她在巴黎的音乐会一定会满场。她为此很知足。她50岁时,东拼西凑借了5万法郎,才出版了第一张唱片,却又在家“躺”了10年之后,才被“识货”的欧洲人认知。她对此不急不躁,认为终于有人能懂能喜欢她的音乐就好!朱晓玫从此开启了她的“巴赫传奇”。

曾被人誉为“一匹人人均想驾驭的战马”的《哥德堡变奏曲》,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朱晓玫认为自己对这部作品有共鸣,就应该把它呈现出来。她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却觉得这个过程非常享受!无怨无悔。

在塞纳河边,她每天清晨洗漱之后,即坐到钢琴前,如晨祷般地研磨、练习《哥德堡变奏曲》中的一个章节。那30段变奏,每30天一轮,周而复始,从未间断。她没有休闲,没有娱乐,没有社交,没有奢求。面包、黄油就是她日常补充能量的主要方式!弹琴就是她的生活内容,是她生命的意义。

中央音乐学院是钢琴家朱晓玫艺术生涯起步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她的少年的记忆,有她的老师、朋友、同学、校友。最让朱晓玫感动的还是2014年11月23日,她回到了她的母校——中央音乐学院,接受了由院长王次炤亲自向她颁发的“客座教授”的聘书,与母校的师生们有了一次35年后的交流。几十年过后的重逢,很多人都已经霜染鬓发。拥抱、流泪、凝眸端详、再拥抱。师长也好,同学也好,大家都不再年轻!他们的惊喜、欢欣与激动,也感染着周围的所有人!沧桑的岁月冲刷去了他们昔日的青春朝气,但沉淀下来的师生深情、同窗之谊,却让他们彼此的心里都激情荡漾。

钢琴系1001演奏厅门外一幅“晓玫学长,欢迎回家”的标语,让人倍感温馨。朱晓玫的校友、同学及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同学闻讯纷纷赶来相聚:周广仁、李其芳、左因、赵薇、盛原、杜泰航、张欣宁、邹翔、陈韵劼……老中青三代人济济一堂。空气里充溢着故知相遇的惊喜、兴奋、激动,还有些许的酸楚。到场的很多人都是专程赶来与朱晓玫重逢、见面、交流的师长、同学与同行们。从加拿大赶回来的作曲家黄安伦,是朱晓玫在附小读书时的同学,虽然都在海外却少有联络。他说:“我们在附小读书时,我九岁,她十岁。“文革”破碎了我们的音乐梦。让我们的人生发生了太多奇异的变化。如今再见到晓玫,大家都是一把年纪了。但她还如同学时代一样,在音乐面前仍那样的纯真!几十年来,世界在变,社会在变,她的生活境遇也在变,但她对音乐的追求,从来没有变! 无论是在下乡劳动期间,还是在美国,在法国,她从没有放弃过对音乐的追求!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中央音乐学院现任钢琴系主任吴迎亲自主持了聘书颁发仪式。他对在场的同学们说:“你们可能有各种偶像,朱晓玫也应该成为其中之一!但请注意这个偶像(朱晓玫)与其他人不一样。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对音乐应当如何坚持,这不单单是一个职业、一件吃饭的家伙,只有把它当成一个信仰,才可能达到朱晓玫这样的境界。我们期待与朱晓玫教授通过授课等方式有更深入的接触。”

在热烈的掌声中,王次炤院长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向朱晓玫校友颁发了客座教授的证书。之后,王院长即席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朱晓玫几十年的音乐追求以及如今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王次炤院长在讲话中说,这次学校借朱晓玫回国巡演的契机,终于想办法把她邀请了回来。回首过去,我们虽有伤心、也有感激,更有幸福的记忆。我们真诚地欢迎朱晓玫有机会多回到学校,倾听她把藏在心里多年的话说出来。希望能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1001演奏厅的舞台上,朱晓玫首先感谢母校给予她的荣誉与厚爱。她回顾了自己从附小至而立之年期间,在中央音乐学院近20年求学途中的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回忆起杨峻教授、郑华彬老师等师友曾经对她的教导与帮助。她说不能忘记过去,自己还算是幸运的,尽管经历了一些磨难,但总还有机会弹琴。但是像顾圣婴、李翠贞等老一代钢琴家,我们永远也不能再听到他们的琴声,再也不能得到他们的教诲了。中国的钢琴艺术在世界乐坛上能站住脚,离不开那些逝去先辈们的贡献。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学习他们的优秀传统,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清清静静地做学问!

在受聘仪式上与母校师生领导合影留念

朱晓玫还特别感谢她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周广仁先生。她说,“当年周老师对她一直很关心。可是当自己有了想出国学习的念头时,最初都不敢和周先生说。没想到周先生知道了我的想法时表示,出去学习是好事!支持我。1979年我就是在周广仁先生的帮助下前往美国深造的。”周广仁先生也难抑重逢的激动,她说:“其实我没有能教晓玫什幺。她是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成长的,她在事业上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成就是靠她自己在音乐上不断的摸索、执着的追求。她学习非常用心,在音乐上很有追求,而且是会学习的学生。”周广仁还回忆起多年前她出差到巴黎,第一次去朱晓玫家看到的情形:狭窄的房间里,除了钢琴和睡觉的床,几乎就没有什幺别的多余的东西了。钢琴好像比她的生命更重要,这幺多年来,她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我知道她的生活状况是非常艰苦的。有一次她生病了,有人来敲她家的门,但她连起身开门的力气都没有了。大家可以想像,那是一种怎幺样的情况?就是这样,她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她的钢琴追求。朱晓玫是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境况下,还保持着对音乐的虔诚,遵从自己的内心,坚持着她的专业追求和音乐梦想。她的所有需求就是钢琴。我真的非常地感动。如今朱晓玫在国际乐坛取得了这样高的成就,这也是为我们国家争了光!也是对国家的贡献!她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先生的话讲完时,朱晓玫特意上前致谢。当她们师生双手相握,四目相望时,彼此的眼中都噙着激动的泪水。

青年教师邹翔副教授在发言中回忆了他当年在茱莉亚读大学三年级时,去参加一项国际比赛时与朱晓玫在赛场邂逅的往事。“朱老师当年对我的演奏给予了十分客观、中肯的评价与肯定,指出我的演奏哪里是好的地方,哪里是不够好的地方。朱老师还给我提了一些很具体的建议,这些都让我十分受益!参加那次比赛,我最大收获就是意外认识了朱晓玫老师并得到了朱老师的指导与教诲。12年过去了,刚才我们又见面时,她对我当时的演奏竟然还有印象,有些细节她照样能清楚记得。我感到好像是穿越了一样。和朱老师相比,如今的我们真是差得太远了。随着年龄增长,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无论是个人成长中的以及人生观方面的问题,都会成几何倍数增长。这些都会对我们的追求有所影响!在朱老师面前,我们真是太惭愧了。朱老师直到现在还虔诚地坚持始终不变的音乐追求。这种坚持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纯净!如今的我们太缺少这些了!”

朱晓玫在和大家的对话中,也对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师资队伍和整体状况,表示了高度赞赏。她说,这些年我外出做评委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来自中国的很有才能的选手。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的学生太幸运了!有这幺好的学习环境和这幺好的学习条件。这些人才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朱晓玫一再表示:“我非常感谢和敬重学校的领导和我的老师们。我也感谢这幺多同学的热情,感谢大家对我的肯定、对我的关心和这幺多的鼓励。但我想说,我的内心很不平静,请你们理解我。无论怎幺样,这条路我都要继续走下去! 我还要继续我的追求。”

朱晓玫宁静、朴实、从容却又高贵而执着。如今她又回到了塞纳河边的属于她的“小楼”,她可以全然不管窗外的“春夏与秋冬”地继续与巴赫对话了。

朱晓玫35年后的“回家”,不只是给国人带来了几场音乐会,更是一种久违了的精神,她那种对音乐信念的不懈追求与坚守,也是对国内同行同业者的一次心灵涤荡。

(责任编辑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