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彦夫

论长笛艺术中东西方音乐的融合

文/孔彦夫

东西方音乐在长笛艺术中也得到了全面、深入和完美的融合,这是长笛艺术能够在我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总结、归纳与研究、探索。长笛艺术中西方古典音乐创作技术与东方音乐旋律完美融合。长笛艺术中东西方音乐审美理念完美融合。长笛艺术中东西方笛子演奏技术完美融合。对这一课题继续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归纳、总结、研究和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长笛艺术继续健康地、可持续地不断进步和发展。

长笛艺术 东西方 创作理论 创作技术 审美理念 演奏技术

长笛是西洋管弦乐器中非常常见的、应用非常广泛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古典木管乐器。同时长笛也是先进的已经经过科学考证确认的世界上当前已知的历史起源最早的乐器之一。长笛起源于欧洲,最初由一些乔木类植物的茎制作而成,后来改进为用木料制作,长笛也由之前的竖吹式改为横吹式,并命名为横笛。直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欧洲的工业制作水平也产生了革命性的提升和进步,这时用金属材料制作的,制作结构更加复杂,制作工艺水平更高的金属长笛问世,并迅速取代了木质长笛。1817年,德国人波姆在自己的首饰店里用制作金银首饰品的工具制作了第一批用纯金属制作的长笛,同时在制作结构上也进行了大幅度地改进和提升,当这些长笛获得普遍认可和喜爱以后,波姆开设了专门制作长笛的工厂,并进一步地对长笛的构造、工艺及表现力进行全面的改进和创新,力图使长笛这种乐器更加接近完美。波姆成功了,他通过长期的研发和试验,研制出更加符合科学原理与机械原理的带有机械化传动技术的金属长笛,同时使用科学化、量化、标准化、统一化地制作长笛,这种长笛在音量、音准、音色方面全方位地超越了之前的老式长笛,使长笛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全面的、革命性的提升和进步,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长笛演奏的技术性与专业性,这使得新式长笛迅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传播和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并使得长笛在管弦乐队中的位置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稳固,成为古典管弦乐队中不可或缺的,具有极为重要作用、价值和意义的木管乐器之一。时至今日,长笛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乐器,其唯美的造型、典雅、柔美的音色、宽阔的音域、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独特的艺术个性与魅力使其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受众,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据史书记载,长笛最初正式出现在我国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出于兴趣,在宫廷中组建了一支由十余人组成的小型西洋管弦乐队,其中就包括长笛。但由于整体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因素,这支乐队最终没能够走出宫廷。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老的国门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西学东渐”的浪潮席卷整个神州大地,东西方文明开始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交融,长笛也随着西方的音乐艺术真正地进入了我国。我国的艺术家们也开始全面接受和学习长笛艺术,并开始了长笛艺术民族化的探索与发展。至今,长笛艺术在我国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东西方音乐在长笛艺术中也得到了全面、深入和完美的融合,而这也是长笛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取得成功和不断进步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总结、归纳与研究、探索。

1.长笛艺术中西方古典音乐创作理论和技术与东方音乐旋律的融合

从长笛正式在我国传播开始,我国的艺术家们便致力于探寻一条民族化的长笛艺术发展道路。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音乐家们在音乐创作上开始全面地学习和运用欧洲古典音乐的创作理论和创作技术,我国的长笛曲创作也是如此。欧洲古典音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化、专业化的音乐创作理论和创作技术使我国的音乐水平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和发展。这首先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同时需要指出,非常值得敬佩珍视和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的音乐家们虽然一方面虚心地全面、深入地学习、借鉴和运用欧洲古典音乐的创作理论和创作技术,但却并没有抛弃和忽视自身的民族音乐,从最早由贺绿汀创作的长笛独奏曲《牧童短笛》《摇篮曲》《幽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罗孝敏创作的《村笛》、戴宏威创作的《在内蒙古草原上》等等,这些我国长笛曲的代表曲目或为奏鸣曲式,或为多段曲式,等等,可以说这些曲目从创作理论和创作技术层面完全是西方古典音乐式的,是完全符合西方古典音乐规范与规格的,是具有科学性、理论性、规范性与专业性的,但同时,这些长笛曲目的音乐动机或音乐主题也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其音乐主旨元素都来自于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我国的音乐家们在发展本民族长笛艺术的过程中虽然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虚心的、全面的、深入的学习、借鉴与应用,但其根本性目的与核心理念绝对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力图做到以本民族的音乐为基础、核心和根本,运用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术作为丰富、发展和提升民族音乐的途径和手段,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表现民族音乐,增强民族音乐魅力,这就使我国的长笛曲带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风格与烙印,真正做到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使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理论与创作技术在我国的长笛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这也使我国长笛曲更加符合了我国人民的欣赏心理与要求,为长笛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长笛艺术中东西方音乐审美理念的融合

众所周知,长笛是非常典型的欧洲古典木管乐器之一。无论是从其精密、科学的机械制造原理,还是从其音色、音量及音质上标准化、统一化的整体音乐表现特征,其都带有鲜明的、极具代表性的西方器乐艺术的审美特质与审美内涵。而由于我国自身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过于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与音乐审美特征也成为很多欧洲古典管弦乐器在我国不能够得到普通听众的广泛接受与认可,获得更加广阔发展空间的一个“瓶颈”。而在这一点上,长笛这种极具代表性的西洋木管乐器在我国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却好像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尤其是在近几十年以来,长笛愈发受到我国普通百姓的认可和喜爱。近些年以来,我国学习长笛和从事长笛相关专业的人数成倍地增长,能够接受、喜爱和欣赏长笛的普通听众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在欧洲古典木管乐器中,当前长笛在我国的发展规模、发展范围、发展势头、发展水平都是名列前茅的。这一方面首先应该归功于我国一辈又一辈优秀的音乐家们在对长笛艺术民族化方面做出的努力钻研与探索,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长笛音乐作品,同时另一方面更在于在长笛民族作品的创作和实践过程中,长笛与我国民族音乐在审美特质与内涵上达到了较高的契合度和完美的融合。从长笛乐器本身而言,其属于欧洲古典管弦乐中的高声部乐器,这一点与我国的竹笛在音色上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而从乐器的发声原理,及演奏的气息运用和指法技术方面也与我国的传统竹笛有着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妙”,这就使长笛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天然的审美认同优势。在此基础上,这种天然的审美认同优势在长期的、具体的长笛音乐创作与演奏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一方面长笛的科学、量化式的机械发声原理和演奏技术上的精确性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规范性与专业性,而另一方面,我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旋律音乐之美也极大地提升了长笛的音乐美感、音乐表现力与音乐魅力,这样就使得长笛艺术的审美特质与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特质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互为补充、互相提高、相辅相成,使长笛艺术更加具有民族化,从而使长笛艺术在我国得到了根本性的认可和接受,也就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长笛艺术中东西方笛子演奏技术的融合

正如前文已经有所提及的,我国的竹笛在演奏技术方面与长笛最为接近。而长笛从乐器演奏技术的要求、规范、标准、规格等等方面,欧洲古典音乐至少从目前来看是任何音乐家和音乐流派都无法超越,甚至无法企及的。这也是很多欧洲古典器乐艺术共有的一个特征,或者说问题。而我国的竹笛作为与长笛在演奏技术层面最为相似的高音吹奏乐器,用其丰富、多变、表现力极强的演奏技术,如颤音、剁音、飞指、叠音、打音等等,这些都可以为长笛的演奏技术丰富与表现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帮助和补充,这应该成为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十分具有实用价值和意义的一个学术课题,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实践。

长笛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已愈百年,拥有广泛的受众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是由于长笛本身的音乐特色与音乐魅力,另一方面更在于东西方的音乐艺术在我国长笛艺术民族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这也成为我国长笛艺术繁荣、进步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不能够满足于现状,应该对这一课题继续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归纳、总结、研究和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长笛艺术继续健康的、可持续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1] 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第3期

[2] 刘再生.西方音乐史[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3] 刘国杰. 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 第4期

[4] 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5] 高大力.长笛中外名曲168首[M].北京: 现代出版社

(责任编辑 霍闽)

孔彦夫(1961—),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