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妮

缅甸(Myanmar)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西南临安达曼海,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接壤泰国与老挝。作为一个佛教之国,缅甸80%以上的人口信奉佛教,保存有许多历代建筑的佛塔,宏伟壮丽、金光闪烁的佛塔到处可见。佛教圣地蒲甘(Pugam)现有佛塔5000多座,相传这里最鼎盛时期佛塔多达44867.33座,号称“四百万座宝塔城”,比该城的人口还要多几倍。据统计,缅甸全国拥有佛塔10万多座,故而有“万塔之国”之称。

由于地理因素,缅甸音乐受到邻国,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影响,形成自己特有的音乐文化。早在9世纪时,缅甸的骠国王就曾派遣了30多名艺术家来到中国进行过文化交流。《旧唐书·本纪》载:唐“贞元十八年(802年)春正月乙丑,骠国王遣使悉利移来朝贺,并献其国乐十二曲与乐工三十五人。”他们带来了20多种乐器,十几种乐曲,在唐朝的首都长安举行了成功的演出,着名诗人白届易用他的诗句对“骠国乐”进行了这样描写:“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鬓斗薮龙蛇动。”

桑高(Saung-gauk)是缅甸最主要的民族乐器,与又译作弯琴,是缅甸独有的弓型竖琴。我国唐代称为凤首箜篌,存《大清会典图》中译为“总稿机”。桑高的外形优雅,用木头雕成的船形共鸣箱上蒙红色的鹿皮或桐木面板,上开音孔称为仙女孔,共鸣箱四周饰以鎏金的波浪形花纹。琴弦下端系于共鸣箱皮面中央的条形木板上,上端不用弦轸而直接缚于琴颈上,桑高的琴颈如同蝎子的尾部高高地翘起,象征着菩提树叶顶端的金叶配以缚弦的红色流苏,使这件乐器雍容华贵,精致典雅。

关于缅甸桑高的起源,一般认为与西亚以及古埃及地区的角形竖琴和弓形竖琴有关。经由阿拉伯、伊朗、印度传入缅甸,得以保存并发展,这是古代西亚的竖琴类乐器沿丝绸之路往东流传的一个印证。不只在缅甸。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三种从西域传来的竖琴类乐器,称为箜篌,凤首箜篌是其一,另外还有竖箜篌和卧箜篌,在古籍文献、绘画、浮雕作品中有大量的记载。至今,在日本的正仓院还保留着中国唐代竖箜篌的实物。在古印度的浮雕及壁画中出现大量与弯琴极其相似的“凤首箜篌”图像,故有观点认为弯琴是古代印度维纳(vina)在缅甸的遗存。。

现代桑高一般为13-16根弦,在早期缅甸佛教寺庙的壁画上曾出现11弦弯琴的造型。弯琴以五声音阶定弦,演奏者盘腿而坐,将琴置于腿上抱在胸前,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拨弦。左手拇指按弦调节琴弦张力以改变音高。弯琴常用来独奏,也为歌唱伴奏或与其它乐器合奏。其音色晶莹剔透,清新雅致,娓娓动听。

缅甸人崇尚自然、纯朴,在歌曲的演唱中不重视音量、气势以及音域的宽度。而注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达,柔声婉转的吟唱是缅甸音乐的重要特点,桑高音乐正好符合缅甸人的这一音乐审美特点。桑高的这一音色及音乐风格甚至对整个缅甸的器乐风格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缅甸人对桑高的崇拜、敬畏,使得桑高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被认为是“神仙之物”,演奏弯琴的大师也被冠以“天上的音乐家”的称号。历史上,桑高曾不止一次作为缅甸的国宝赠予中国。据了解,桑高这件乐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乐器陈列室和上海音乐学院的乐器博物馆都有收藏。如今在缅甸。演奏弯琴的不仅是音乐家,广大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到学习桑高的群体中,他们视会演奏、欣赏桑高音乐为自己必需的文化修养,这一点与中国的古琴音乐有共通之处。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