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古琴是我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是汉民族文化无可争议的瑰宝。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艺术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古琴为核心的中国文人生活复苏,对当今的中国文化及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古琴传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钧天坊”多年来立足于古琴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并致力于古琴文化的推广和研究,不仅涵盖了古琴制作、恢复、教学、研究、创作、演出、古籍保护、录音资料整理等传承与推广工作,更将非遗的保护融入当代生活,通过人文生活美学的设计及古琴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实践出一条对当代生活产生正能量的发展之路。

2016年4月26日,“钧天坊”创始人、着名古琴演奏家、着名斫琴大师王鹏先生受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邀请,重回母校进行了一场题为“乘物游心——从传统古琴艺术到当代生活美学”的学术讲座。

上午10点,综合楼学术报告厅已经是座无虚席,讲座活动开场以沈阳音乐学院弘韵箜篌乐团庆祝乐团成立12周年庆典小型展演拉开活动序幕,演出活动展示了几首广受好评的箜篌创作曲目,并以此欢迎王鹏老师重回母校。开场作品《火凤凰》以大规模的编制和完整的乐恩构建,表现出了同为中国传统器乐的箜篌艺术在当今中国的浴火重生,振翅高飞。乐曲中演唱部分由乐器工艺系主任赵广运教授填词:“天地容万物,和谐韵之源,盛世抒情怀,弘韵大义远。淑女巧弄弦,妙乐又重现,凤凰浴火生,箜篌开新篇”;第二首作品《梦回龟兹》使用西域音乐元素,在新的调式和音阶应用之外,更是大胆应用新音色,其中大量新的特色乐器使观众耳目一新,以全新的音响效果对箜篌艺术进行了全新的定义;第三首作品《夜幻》使用京剧曲牌“夜深沉”的素材进行再加工和创造,作品时而低回婉转,时而铿锵有力,别具一番风味;最后的作品《万水千山相约在沈阳》则道出沈音弘韵箜篌乐团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沈阳音乐学院培养出一代代莘莘学子的祝福:“同学们追寻梦想,相会在沈阳,走进沈音圣洁的殿堂,点亮智慧之光,艺海扬帆远航,弘韵箜篌乐团伴我们成长,充盈着生命的能量,12年的发展历程追逐青春绽放,弘韵箜篌乐团前程更辉煌。”

演出短暂且十分精彩,在场的所有领导、专家和同学们都是意犹未尽,期待弘韵箜篌乐团能够再次为大家带来更丰富的专场音乐会。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小型展演落下帷幕,王鹏老师站在了讲台上,乐器工艺系主任赵广运教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王鹏老师的学习经历、艺术成就以及近一个阶段的主要活动,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吴厚兴向王鹏老师正式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之后,讲座正式开始。

古琴制作技艺,是采用老桐木和梓木配以大漆、鹿角霜、朱砂、红木、蚕丝等材料融合传统木作、漆作的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技艺。《吕氏春秋》记载有伏羲、神农造琴之说。出土文物证实,古琴制作有近三千年历史,源于上古,成于晋,盛于唐,传承至今。改革开放后,琴风日重,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制作专业整理琴学古籍、恢复传统工艺,古琴制作业态得以在东北传续。我院的古琴制作传承可上溯至清代琴家张孔山,后经顾玉成、顾哲卿传于顾梅羹。1964年后,顾梅羹在沈阳将多年授琴、制琴心得写成《琴学备要》,详尽记录了古琴制作工艺精髓。此制琴古法经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主任赵广运教授和顾则常先生整理,授于王鹏。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古琴制作专业的王鹏,是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古琴制作与演奏兼善的艺术家。

此次的讲座正是以传统古琴制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观点对当代乐器制作进行了一次深入地剖析。讲座的第一部分是王鹏老师以自身对于国学的理解,提示我们对于乐音以及音乐的认知,并以传统文化的“五”为核心观点进行论证。在讲座中,王鹏老师为我们提示了以下图示:

木火土金水

角徵宫商羽

3 5 1 2 6

肝心脾肺肾

仁礼信义智

可见,通过中国传统音阶体系与世间万物进行对比,能够感受到“和谐”对于学习和理解音乐乃至人生的重要性。

讲座的第二部分,王鹏老师从伦理、道德及人文角度出发,提出用正音来正心、修身,因此音正而行正,“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从而形成立德、立功、立言,完成君子走入社会的行为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儒家理念逐渐淡漠的今天,希望我们能够用琴学修身养性,感受自我。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以王鹏老师创作的几种古琴形制谈器物与音乐之间的关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制作的“太古遗音”师旷式古琴作为画卷打开的第一个节目登场,这一刻着实让人心潮起伏,这不仅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古琴,袅袅的琴音更如流觞曲水,荡涤出千年历史长河。奥运之后,“太古遗音”随王老师一起走访过海内外诸多国家,参加过文化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海内外各种展览、演出。可以说,这张古琴就是钧天坊这些年来非遗传承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分享的桥梁与纽带。听到这里,会场爆发出一阵阵的掌声。之后,王老师又介绍了“无痕”等几把创意古琴制作中的故事,对他的古琴创作达到的境界进行了浅显易懂的解读,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师的心路历程和与众不同。特别是“无痕”在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上以345万元人民币成功拍出,成为了当代乐器拍卖的标杆。

讲座的第四部分是吉琴与生活美学。王老师以独善其身和兼善天下的准则,向大家传达了一种田园生活般的内心修为。王老师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乐器工艺系后,钻研古琴制作艺术,之后创办钧天坊,从事非遗保护及古琴文化传承事业二十余年,他也逐渐认识到,传承古琴文化艺术绝不仅仅是音乐与技艺的传承,更为本质的是传扬这种“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精神。这是古琴艺术从“形而下之器”上升到“形而上之道”的质变。并且“传承”也并非一味地复古,而是需要使其更有生命力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并根据当代生活的变化和审美不断创新,如此方能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实现这种人文精神对当代的社会教育意义。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可是王老师的真诚和儒雅却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聆听讲座的老师和同学。我觉得,王鹏老师这些年坚持的古琴文化传承之路,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他始终坚信自己是为琴而生的人。“爱世有琴,志之所向,唯传世不枉此生。”把古琴的制作和精神传承下去。把他的斫琴的体会和审美思想传承下去,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是他的夙愿。

在未来的日子里,王老师和钧天坊所做的一切努力,无不是着眼于向世界与当代展现东方人文的精要与魅力,与全人类分享东方的文化和智慧,更是在这个意义上,王老师践行着自己的传世之心,并矢志不渝。讲座的结尾最为耐人寻味,同时也准确地表达了此次讲座的核心理念: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