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凌

20世纪以来,中国钢琴音乐从早期构思简单、曲式短小,到新中国成立后钢琴改编作品的大量涌现,再到改革开放后钢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繁荣,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钢琴改编作品,特别是根据中国民歌创作改编的钢琴作品,数目多、涵盖广、区域性强、色彩鲜明,这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色。本文在概述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创作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学界的相关研究并进行评述。

一、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概述

整体而言,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涉及东北、陕北、新疆、内蒙、云南、广东、四川等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的是单首民歌的改编创作,如汪立三《蓝花花》、王建中《浏阳河》,还有的是多首民歌改编创作形成组曲、套曲形式,如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崔世光《山东风俗组曲》。这些作品从创作技法层面主要呈现出两种方式[1]:一是对原始民歌进行提炼和结构整合,即为表现音乐形象的多样性,作曲家采用变奏和组曲的形式进行改编整合,通过对原始民歌的再创作,表达乐曲的内容,刻画音乐形象。如王建中《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等。二是利用和声技法丰富原始民歌,通过运用中国五声调式和弦、不同形式的持续音或持续和弦,遵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进行改编创作,如桑桐根据东蒙民歌创作的《苗族民歌钢琴小曲三十二首》、江定仙根据新疆民歌创作的《舞曲》等。从历史层面看,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的创作,不仅是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构成,它还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同步,呈现出以下阶段性特征[2]:

1.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歌加和声”的改编形式。这个时期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刚起步不久,创作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民歌钢琴改编作品数量少,以钢琴小品为主,旋律风格清新、和声织体简洁、创作手法简单,作品整体呈现“民歌加和声”模式。如1915年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其旋律运用中国民歌曲调,用传统欧洲功能和声进行伴奏。赵行道的《小河淌水》(1948)则是根据同名民歌旋律,配上五声音阶和声,运用对位法进行创作的钢琴作品。也有运用变奏手法创作的作品,如丁善德1948年创作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是中国最早的钢琴变奏曲之一,由主题和五个变奏组成。值得一提的是,桑桐于1947年创作的无调性钢琴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在保留原民歌旋律骨架的基础上,摆脱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使用四度、三全音、七度结合的不协和和声音程,是中国钢琴曲创作全新的尝试。这些作品虽多简易短小,但体现出中国作曲家在钢琴音乐创作上的探索与努力。

2.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方针政策鼓励下,作曲家们热情高涨,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化和声,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创作空前繁荣,作品数量上升、作品规模扩大。如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1950)《第二新疆舞曲》(1955)、桑桐《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1952)、汪立三《蓝花花》(1953)、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1958)等。这期间改编形式大型化,许多作曲家不再局限于现成民歌曲调,开始在改编中增加创作元素,重视刻画外在的音乐意境,从韵味上彰显作品的民族特色。如王建中《浏阳河》(1972)《陕北民歌四首》(1974)、周广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1972)等。

3.改革开放后全新的、多元化的改编模式。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新的创作理念的传入,作曲家创作观念的更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逐渐朝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民歌钢琴改编作品。如孙以强《春舞》(1980)、储望华《在那遥远的地方》(1999)、鲍元恺《炎黄风情》组曲(1991)等。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技法新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曲家与时俱进的意识与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

二、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大量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的问世,学者们开始关注并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我们总结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特点,认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促进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钢琴民歌改编作品的整体研究。从历史进程、民族风格、教学演奏、创作技法等层面对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进行整体探讨。如岳巍《简论中国民歌改编钢琴小曲的历史意义》[3]梳理了中国民歌钢琴作品的历史发展并肯定了其历史意义。陈曦《论由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与教学》[4]探讨了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的创作、教学、演奏与风格。张楠《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多种复调技法研究》[5]、陈惠玲《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的和声配置研究》[6]两篇文章着重研究总结了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的复调技法与和声语言。总之,这类研究着重分析总结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在创作技法、音乐风格等方面具有的整体特征,对于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具有一定意义。

2.特定区域空间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选择特定区域民歌改编作品为对象,如崔青《陕西民歌钢琴改编曲的风格特征与教学应用》[7]、池晶《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民歌魅力——以<兰花花>、<流水>看汉族民歌改编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把握》[8]、赵珮宇《郭志鸿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分析与研究》[9]、田鸽《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视域中的陕北民间音乐研究》[10]、郑羽《蒙古族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之研究——以<诺恩吉亚幻想曲>为例》[11]、宋兆寒《简论当代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色——以云南民歌主题改编曲为例》[12],上述研究着重探讨作曲家如何用钢琴来表现特定区域或民族的音乐风格,以及不同作曲家面对相同区域或民族的民歌所采用的不同创作技法。

3.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研究。以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阶段为依据,对时代影响下的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进行研究。如罗苗《20世纪中后期我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特色及风格演进》[13]、包旖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音乐思潮中的王建中钢琴创作——以王建中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四首>为例》[14]。这类研究不多,但对于我们细化认识中国民歌改编钢琴作品的创作历程和作曲家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4.特定作曲家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研究。这类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某一作曲家的单个代表作品或整套作品以探讨该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特征。如蒋中一《储望华民歌元素钢琴改编曲研究》[15]、唐银佳《试析储望华钢琴改编作品<中国民歌八首>》[16]、于欣《黎英海和他的钢琴作品<民歌钢琴小曲50首>》[17]、蔡韧《键盘上的壮乡音画——倪洪进<壮乡组曲>的创作与演奏》[18]、李艳丽《崔世光<山东风俗组曲>研究》[19],上述研究多集中在储望华、黎英海、崔世光、王建中等少数几个作曲家作品,其他作曲家关注相对不足,涉及作曲家群体尚不够广泛。

5.同名作品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作曲家同名作品的研究,探寻时代对作曲家的影响和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如于倩《四首民歌钢琴改编曲<猜调>的分析与比较》[20]以四位作曲家王建中、储望华、朱践耳、陈怡改编的同一首民歌《猜调》为研究对象,从创作手法、演奏技法和风格上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四位作曲家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征。类似的研究还有周呈穗《<我的祖国>为主题三首钢琴改编曲研究》[21]、卢燕《以两首歌曲改编曲<浏阳河>为例管窥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探索》[22]等等。总体而言,这类研究着重通过分析和比较来探讨不同作曲家创作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所运用的不同方法及其个性化音乐特征。

除上述专门研究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的文献外,其他探讨中国钢琴音乐的相关着述对民歌改编作品亦有涉及,如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23]、华明玲《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导论》[24]、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25]、杨洪冰《中国钢琴音乐艺术》[26]、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27]、王梅《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钢琴音乐研究》[28]等。

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创作体现了中国区域性民族音乐的差异,揭示了时代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影响,促进了作曲家们创作风格的形成,加速了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历史进程。学界的研究角度多样,宏观上总结了民歌钢琴改编曲的风格,空间上探索了各个区域民族的特色,时间上概括了各个时代对创作的影响,微观上发掘了作曲家们将钢琴民族化的具体方式。总之,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的创作与研究,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静态文献,对于促进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认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探索钢琴“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均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吴岩主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钢琴创作与作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参考“民歌改编方式”

[2]卞萌着;卞善艺译.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参考“中国钢琴音乐阶段划分”

[3]岳巍.简论中国民歌改编钢琴小曲的历史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A2期).

[4]陈曦.论由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与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

[5]张楠.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多种复调技法研究[J].戏剧之家,2017,(04):113.、[6]陈惠玲.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的和声配置研究[J].大舞台,2010,(05):7- 8.

[7]崔青.陕西民歌钢琴改编曲的风格特征与教学应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8]池晶.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民歌魅力——从《兰花花》、《流水》看汉族民歌改编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把握[D].河北师范大学,2008.

[9]赵珮宇.郭志鸿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分析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

[10]田鸽.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视域中的陕北民间音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11]郑羽.蒙古族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2]宋兆寒.简论当代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色——以云南民歌主题改编曲为例[J].人民音乐,2011,(12):42- 44.

[13]罗苗. 20世纪中后期我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特色及风格演进[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4]包旖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音乐思潮中的王建中钢琴创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15]蒋中一.储望华民歌元素钢琴改编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16]唐银佳.试析储望华钢琴改编作品《中国民歌八首》[D].浙江师范大学,2012.

[17]于欣.黎英海和他的钢琴作品《民歌钢琴小曲50首》[D].山西大学,2013.

[18]蔡韧.键盘上的壮乡音画——倪洪进《壮乡组曲》的创作与演奏[J].云南艺术学院

报,2010,(03):89- 92.

[19]李艳丽.崔世光《山东风俗组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0]于倩.四首民歌钢琴改编曲《猜调》的分析与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2.

[21]周呈穗.《我的祖国》为主题三首钢琴改编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2]卢燕.以两首钢琴改编曲《浏阳河》为例管窥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3]卞萌着;卞善艺译.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24]华明玲编着.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5]王昌逵着.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6]杨洪冰着.中国钢琴音乐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7]代百生着.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28]王梅着.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