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赵雨蒙

《论语》中的话语与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不仅在历史久远的过去,同时在当下的中国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本文将《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分别与个人音乐表演中的想法联系到一起,从儒家学派的角度分析钢琴表演。

《论语》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书籍,它的教化意义和作用对于后世的人们是有深刻影响的。《论语》的存在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有对于久远历史的承载,这本名着中饱含对于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深刻思考,更包含着对于各个领域的引导与教育意义。本文以《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例,来谈论儒家思想背景下所解读的音乐表演。

一、“兴于《诗》”

“兴于《诗》”的原本含义为:诗书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书籍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使人从中参悟得人生的意义。这句古文的原含义则是告诫我们要从诗书中汲取知识,多多阅读书籍,可以从中收获人生的大道理。[1]但是我们结合音乐表演的方向来分析这句话,则是转换了角度来告诉我们,演奏者在演奏的基础上,更要多听多看与乐曲有关的音乐书籍、录音等等。一个好的演奏者面对一个乐谱,不仅仅是要将其中的音符正确地弹奏出来,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其中作曲家想表达的情感与音乐的内涵。乐曲作为作曲家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的存在并不只是音符的拼凑。乐曲中的音符、乐句与乐段可以说是一本书籍中字符、句子与段落的形象化,它们的存在都是拥有具体内涵的。

笔者是钢琴专业,所以会将音乐更多的关注在钢琴方面。曾经通过推荐阅读过一篇文章,名为《古典时期钢琴作品演奏中的力度——以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2)为例》。这篇文章讲述的内容是对古典主义时期钢琴曲的力度层次方面做出分析。作者从多方面解析力度问题,其中看到的第一章内容便是基于乐谱之上的表演研究概述。作者认为在演奏乐曲时要阅读有关乐谱版本以及演奏关系方面的书籍,以现在的学识和了解无法对乐曲做出最贴近时代和作者思想作出正确的解剖,因此我们需要从阅读相关时代的书籍建立乐曲与演奏者之间的联系。面对乐谱中的表情符号、延长音等细节问题,不仅仅可以通过阅读理论与曲式和声相关的书目了解贴切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同时可以搜集相关的光盘录音。现在的我们处于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演奏者们可以从网络中搜集演奏曲目的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音频进行参考。网络上有许多有关乐曲的分析的论文,有的将录音的频率做成表格或是曲线图方便对比。这就更有助于把握每个音乐表情符号应有的力度层次,或是节奏的急缓。这种音乐处理演奏者不可用主观意识来处理,需要多读有关的资料来丰富知识储备,对乐曲作出正确的处理和认识。

在钢琴的演奏中,多汲取相关书籍中对乐曲的认识是一方面,这可以增加我们的认知,也可以作为一个经验更加了解相同风格或种类的音乐。在阅读之余,多听演奏曲目的音频对自己的练习也会有很多的帮助。例如夏米娜德的奏鸣曲。夏米纳德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演奏家,她所出名的曲目大多是长笛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并不算她作曲的主流方向。因此在练习中只能从乐谱中标出的一些实际的力度记号,或是音乐表情符号来弹奏。这首奏鸣曲并没有像贝多芬或是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广为流传,所以录音版本较少。练习过程中将奏鸣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分开聆听,对比大师录音和自己的演奏录音,从中分析演奏的不足。

二、“立于礼”

在“立于礼”的含义中,礼是使人行为规范的客观存在。而“立于礼”则是使人可以在社会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格。在音乐表演的环境主题下,这一句话似乎是在告诫我们在演奏动听的音乐中要有一个正确的良好的演奏习惯与方法,同时要注重音乐的感觉,正确把控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或是音乐形象,不可以演奏的“味”不对,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时期都会带来不同的观感,所以这也是演奏者需要注意的方面。[2]

演奏者想要尽情地抒发乐曲的内在情感,这就要求在演奏时伴随乐谱中存在的标记进行练习。在不同的乐曲中演奏的重难点也是不同的,对手指技术的要求也并不是如出一辙。例如肖邦练习曲Op.10,No.8,注重的是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右手需要均匀地转指,并且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大拇指的动作必须十分灵活、均匀。大拇指的着力点成为能否把握这首练习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练习和准备阶段的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对大拇指向右与向左的训练。当大拇指向右方向转动时,需要预先向右边平移,从而大拇指在触键时的方向就不是直接的垂直方向触键,而是要同时向左发力推出,整个手掌就自然地向右转移。大拇指向左方向转动时需要注意放松大拇指,使用向右方向的类似弧形的角度去找到琴键,从而以大拇指向右方的推动使手掌顺势地向左转移。从中可见,依靠大拇指的反作用力带动其他的手指顺利自然移位是转指的重点所在。这样的演奏方式既可以保持手掌的稳定性,也有利于声音更加均匀。[3]在演奏时,也要注意防止用手腕来带动手的转移,手腕只是一个演奏的零件,应当在演奏中保持松弛,而并不应当作为发力的关键点。同时弹奏曲目时要注意各声部的音乐形象,重点表现其音响特色。在乐曲的中段,演奏者要注意从弱起切入,音乐强度逐渐上升,这就要求对乐曲的拍子十分熟悉,注意不可以左右手的旋律线条错位。在练习曲的最后一段中,需要左右手的极度协调配合。因为乐曲的速度非常快,右手极可能会碰到错音,所以在练习时要去抓每一组十六分音符中的最关键、最强的那个音的位置,把控住音的位置,也就完成了这首曲子的一大难题。在最终演奏的时候,注意各个线条的歌唱性,便能展现出乐曲的闪光点。[4]

我们认为“立于礼”也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要将所弹奏的音乐形象完好地表现出来,演奏时更要注重音乐的表现力,保持作品原本的音乐风格。本人曾经练习过柴可夫斯基的谐谑曲。这首谐谑曲虽然不像传统的谐谑曲一样是三拍子,但是每一节的节奏型大多都是前十六分音符后八分音符的形式,因此也隐藏着三拍子比较稳定的节奏感。谐谑曲的速度轻巧快速,节奏型相对清晰明确,乐曲中的音乐形象对比特别得明显。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强弱仿佛两个人物形象,在为我们展现诙谐的故事。因此在弹奏时会更注重于对乐段的划分,会去想象每个乐段想要塑造什幺样的故事,其中的对比音效怎样做出来会有更佳的效果。所以面对这种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曲式类型,在弹奏时就不可以软绵绵的没有力气和激情,其中也加入了俄罗斯民族舞蹈的音乐型节奏,乐句的一强一弱仿佛男女的双人踢踏舞蹈,所以在弹奏时身体要随着节奏一同活跃起来,要在演奏中突出这个曲种的音乐特性。如果乐曲中带有各个音乐时期的风格,我们就需要在演奏时注重时期与年代的音乐性;如果乐曲的曲种有典型的特点,就需要在演奏时将精髓升华提亮。将不同音乐的风格完整呈现,这对钢琴演奏也十分重要。

三、“成于乐”

在古代会出现礼乐制度,其中的“乐”有很大的作用。“乐”在古代的社会作用在于和谐人文精神,但是在本篇文章中使用的“成于乐”这句话中,“乐”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的含义。结合本文想讲述的主题,我们可从中延伸到音乐表演的层面。从音乐表演的层面来看,“成于乐”则是在告诫我们,在演奏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我们不仅仅要将乐谱中的音弹出来,更在演奏曲目时要了解其中的美学成分,将乐曲想表达的内在美尽可能地凸现。

众所周知,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对人品与性格有很好的驯化作用。音乐可以使人变得更有修养,并具备好的品质。高雅的音乐可以疗愈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净化心灵上的阴霾,更好地陶冶情操,使人收获音乐美的感受。欣赏音乐可以使我们的身心与乐曲中的情感和作曲家的态度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音乐可以引导至不同的人格修养,更会影响人的情绪。所以对于音乐表演来说,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客观的表现形式,只有将它通过演奏家的表演,才可以转化为一个我们可以感触到的作品,通过表演和声音,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特征,音乐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音乐的表演是为了使作品和欣赏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完成创作的最终目的。因而我们要以这种具象化的形式表达抽象的情感,这就要求演奏时对于乐曲美学的理解。

音乐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音乐形象。音乐之所以可以带给听众们美感的享受,是因为音乐的动人旋律中,有句子、有呼吸。音乐作为这样一个为培养美学而存在的学科类别,演奏家可以从中做到的就是完整地表达乐曲中的概念。所以演奏家们在演奏时就需要注意很多要素。在钢琴演奏中曲风不同的钢琴曲有很多,它们的音响效果或是静态,或是动态的。例如德彪西的《月光》这部作品,乐曲开头的主旋律是静悄悄的八分音符,轻微而又慢速地流动着,没有渐强,也没有渐弱,更没有减快减慢,而是保持着这一乐段稳定的速度平静地发展。《月光》中已经给予了音乐的主题,从而我们会清楚乐曲想要表达的音乐形象。这第一乐段中表现的就是朦胧的月光挥洒在安静的湖面上的画面,所以要求演奏者屏气凝神,不可在手指上注入过多的重量,也不可将音符演奏的轻飘飘的没有实感。随着旋律的流动,乐曲步入第二段,左手出现连续而富有规律性的八分音符,并持续在一整个乐段中。这时,月光照耀的湖面被微风吹动,一连串富有律动感的八分音符仿佛画面中被微风带动的涟漪,如同波浪一般向前推进。但是,在这个静谧的音乐环境中,乐段的处理也不存在增加音响强度,还是如同第一乐段一般,静悄悄地流动。在演奏这一乐段时,左手的旋律是作为乐段的伴奏的,为了营造这样一种静中有动的环境,左手的线条不可太过僵硬,同时也不可以先入为主,抢了右手旋律声部的风头,因此在演奏时要控制左手的力度和音量,贴着琴键弹奏,这样的音色不会过分地响亮,并且也会更加连贯,更贴近细水波纹的画面感。[5]

类似的演奏要点有很多,静态与动态的表现只是音乐表演中的冰山一角,但是对于其他的要素也可以算作大同小异。想要表达音乐的美,从中被陶冶,被疗愈,这就要求演奏者正确地了解乐曲,将音乐中不同的音乐性格一一凸现。如今,会有很多的演奏者去弹奏相同的曲目,但是收获的效果却是各有不同的,因此我们也要带着对音乐的理解,更完善地表达音乐中的美。

本文从儒家思想的方向,结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谈论音乐表演对演奏者的重要性与作用。本人结合了个人的演奏经验,从多读多听、有技巧有意境地练习和音乐欣赏的角度完成对这9个字的解读。表演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演中对乐曲作出最正确的解读,表现出最富有特色的一面,这便是演奏乐曲的真谛。

注释:

[1]朱静:《〈论语〉中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58-60页。

[2]邹彦、刘莉:《古典时期钢琴作品演奏中的力度——以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2)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49期,第114-127页。

[3]袁茵:《浅析〈肖邦练习曲Op.10之8〉的教学与演奏》,《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31-133页。

[4]易音:《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印象特征及演奏技巧》,《艺术评鉴》2017年第21期,第10-11页。

[5]郑丽莎:《钢琴演奏中的情感表现与触键技巧的运用探讨》,《音乐生活》2021年第5期,第75-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