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桦南县人民医院内科,黑龙江桦南 154400

脑卒中是一种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群是该疾病的高发人群。脑卒中发作后会造成局部脑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其对脑功能的损伤可能是一过性,也可能是永久性的。脑卒中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部分高龄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糖代谢异常,为此研究该院收治的初发脑卒中高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了糖代谢异常对高龄脑卒中患者的不良预后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4年1—8月期间收治的初发脑卒中的高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脑卒中相关诊断,分为出血性组(出血性脑卒中,n=26)和缺血组(缺血性脑卒中,n=34)。入选患者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相关标准相符,确诊为脑卒中,均无糖尿病既往史[1]。出血组,男17例,女9例,平均病程(2.7±1.3)h;缺血组,男 21 例,女 13 例,平均病程(2.9±1.4)h。两组患者均为65岁以上老年人,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接受常规诊疗,均为患者(发病72 h内)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进行FBG、HbAlc和INS检测,采用方法分别为血浆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法、微栓柱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

1.3 评价指标

1.3.1 糖代谢异常评判标准 采用WHO推荐标准:FBG≥7.8 mmol/L,合并(不合并)INS和HbA1c异常。

1.3.2 预后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预后评价指标为:第一,ND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第二,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第三,NIHSS脑卒中量表(美国公立卫生所标准);第四,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其中ADL,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测,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2]。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 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比较

出血组26例患者中,存在9例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34.6%;缺血组34例患者中,存在14例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44.1%。出血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患者平均血糖(11.1±1.2)mmol/L,显著高于出血组 (9.7±1.6)m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血糖水平对脑卒中预后影响比较

随血糖水平升高,两组患者均呈现此规律:NDS逐渐升高,≥16.7 mmol患者评分最高,与同组其他血糖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逐渐下降,≥16.7 mmol患者评分最低,与同组其他血糖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逐渐下降,≥16.7 mmol患者评分最低,与同组其他血糖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逐渐升高,≥16.7 mmol患者评分最高,与同组其他血糖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糖代谢异常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治疗中发现,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的概率较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糖增高。该研究中,发现出血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34.6%,缺血组为44.1%,可见脑卒中患者中糖代谢异常者较多,且缺血性脑卒中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应引起临床治疗的重视。

该研究结果显示,随血糖水平升高,两组患者均呈现一定的规律,主要表现为NDS逐渐升高,说明患者脑神经功能越来越差;GCS评分逐渐下降,说明患者出现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ADL评分逐渐下降,说明其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下降;NIHSS评分逐渐升高,说明患者脑卒中症状改善效果越来越差。由此可知,随血糖水平升高,患者预后效果越来越差,提示血糖水平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此外,吴守方所作相关研究显示,患者预后效果随血糖水平升高,越来越差,与该研究结果基本相符[3]。

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其脑组织已经受到损伤,而过高的血糖水平可使脑神经进一步遭受损害,从而导致永久性的脑神经功能障碍。为此,在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应给予患者动态的血糖监测,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血糖升高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避免高血糖水平影响患者预后效果。

[1]吴硕琳,石玉芝,王春雪,等.高龄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对不良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2(16):163-164.

[2]戚春波.急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2,4(5):87-88.

[3]吴守方.急性脑卒中患者74例糖代谢异常及其预后的前瞻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13(39):3397-3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