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芳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办公室,江苏徐州 221116

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人均寿命延长,目前,老年(按我国标准≥60岁)患者是糖尿病的主流人群,因此,一直以来,老年患者是糖尿病关注的重点人群,也是我国慢性病防控的重点群体。2012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跨学科肥胖症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与1994年相比,25~34岁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了8倍。201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数据显示:中国20~3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3.2%,而糖尿病患病前期人数达到了9.0%,以上充分说明糖尿病已经开始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1]。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的资料显示,2014年世界糖尿病患者数量(20~79岁)达到3.87亿,我国位列全球第一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11.6%。2015年江苏省糖尿病流行病学大型调查,徐州市糖尿病患病率为14.88%。该研究以徐州地区糖尿病患者为例,对糖尿病患病年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徐州市三级综合医院糖尿病患者2 5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 270例为2008年患者,男性557例,女性713例。1 290例为2015年患者,男性639例,女性651例,所有年龄均在15岁以上,糖尿病诊断标准均符合1999年WHO确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抽取就诊于徐州市三级综合医院且的年龄在1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其中2008年1月—12月就诊患者1 270例,2015年1月—7月就诊的患者1 290例,对其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糖尿病患病情况,作为2015年徐州市糖尿病患病年龄特点,并与2008年1 270名糖尿病患者不同年龄组糖尿病患病情况做作对比,通过两组数据比较,进一步分析糖尿病患病年龄变化特点和规律。

1.2.2 分析方法 应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不同年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年龄与糖尿病患病占比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按照患者不同年龄划分为5组,15~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对 2015年1 290例糖尿病患者分析其不同性别、年龄糖尿病患病情况,见表1。

表1 2015年不同性别、年龄糖尿病患病情况分析(n=1 290)

2008年1 270名糖尿病患者与2015年1 290名糖尿病患者按不同年龄组患病情况比较分析,见表2。

表2 2008年与2015年不同年龄组糖尿病患者情况分析

3 讨论

3.1 糖尿病患病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

该研究中2015年1 290例糖尿病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糖尿病患病情况显示,40~49岁男性患者虽比50~59岁男性患者占比略高,但分析结果并无明显差异。30~39岁女性高于40~49岁女性,可能由于30~40岁妇女处于育龄期,且属于高龄孕妇,妊娠糖尿病(GDM)的患病率会增加,处在20~30岁女性如在妊娠期有糖耐量异常者,产后一部分发展为糖尿病,也会导致30~40岁女性糖尿病患病人数增加。从2015年统计结果看,年龄是糖尿病患病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患病比率明显增加,说明年龄与患病比率呈正相关。不同年龄组患病占比显示,糖尿病患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这一结果符合我国糖尿病年龄分布特征。

3.2 糖尿病患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2015年与2008年不同年龄组糖尿病患者占比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30~39岁糖尿病患者占比明显高于2008年同年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5年40~49岁糖尿病患者占比明显高于200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50~59岁糖尿病患者占比明显低于200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60岁以后糖尿病患者占比明显低于2008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0~39岁组及40~49岁组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人群中占比明显增高,充分说明糖尿病患病趋势,即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也就是说,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的不断攀升,30~49岁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增加明显,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由于中、青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责任较重[2],在家庭中是顶梁柱,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小孩需要抚养,承受较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精神心理压力较大;二是此年龄段患者处于中、青年期,中、青期人群是社会中流砥柱,事业处于上升阶段或者顶峰时期,工作存在一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和负担往往带来负面的心理或情绪改变;三是中、青年在外就餐,饮酒、吸烟等应酬较多,油脂、食盐、含糖食物的摄入也会相应增加,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体内代谢紊乱,由此可见,环境因素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老年群体是慢性病防控的重点群体,针对于糖尿病预防、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干预措施,落实到位,该研究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糖尿病教育干预管理的成效。

3.3 健康的生活方式从青少年开始

2015年30~39岁组及40~49岁组糖尿病患病明显增加,从以上糖尿病患病年轻化相关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因素尤为重要。这也提示我们开展糖尿病一级预防时,要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筛查,争取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3]。

现代的饮食结构和食品加工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营养摄入,年轻人学习工作紧张,三餐不规律甚至不吃早餐,近年来,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很受青少年儿童欢迎,经常摄入这种高脂肪、高热量快餐,多肉少蔬果的饮食搭配,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热量过剩,长期高脂肪餐容易导致超重或肥胖,肥胖可作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存在,而高血压又是糖尿病高危因素之一[4]。

现代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快速而紧张的生活节奏让忙碌中的人们无暇顾及锻炼身体,从而缺乏规律的运动和锻炼,尤其是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时间伏案不动,上下楼乘电梯,出门坐车等便利现代化工具更是减少了日常活动。不仅如此,熬夜、失眠、晚睡早起、晚睡晚起等不健康的作息也成了部分青少年和中年人一贯的生活方式,加之嗜烟、酗酒的不良嗜好,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了机体内环境改变,从而引起能量代谢紊乱,因此,糖尿病也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

在该研究中也证明了糖尿病发病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因素与糖尿病患病有密切关系,糖尿病发病与年龄呈现正相关,因此,早期相关危险因素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一级预防,以便及时发现,尽早干预[5]。

3.4 糖尿病教育要有针对性

该研究中,不同年龄组糖尿病患病存在差异,其影响因素有其年龄组特点,同年龄组患者个体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干预措施应因人而异,有针对性采取糖尿病教育,按照具体情况制订规范化的糖尿病管理方案[6]。

由于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比如老年患者对血糖监测的依从性差,一方面说明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提示医护人员对糖尿病教育工作的不足,患者和家属有必要清楚血糖监测的意义,医护人员不仅要告知患者血糖监测的重要意义、血糖控制目标值,更要教会病人血糖监测技能。教育病人规范的血糖监测不仅能够发现高血糖也能及时捕捉到低血糖,并通过多点的血糖监测,发现血糖的动态变化。

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管理的基石,目前,对糖尿病饮食控制不理想的具体表现在饮食计划的执行上和饮食结构的搭配上,糖尿病患者不能严格遵守健康的饮食计划,蔬菜和水果的进食量不足,而高脂肪食物如肉类和全脂乳制品摄入量超标。对于年轻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饮食不容易控制,对于老年患者来讲,饮食不会控制,患者在饮食治疗中存在很多未知,甚至误区,从而不利于很好的执行健康的饮食计划,包括患者一日总热量、餐次分配、食品交换份的计算等。这也说明了医务工作者在糖尿病患者中教育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因此,在糖尿病教育要区别对待,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老年人具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对运动的重视度不亚于年轻人,尤其是糖尿病群体中,老年人对运动的依从性要高于年轻人,由于工作、生活的紧张节奏使得大部分年轻人无暇运动,这似乎成为年轻人疏于锻炼的最可信理由,对于合理的运动管理是循序渐进,适合于自己长期坚持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目前很多年轻人在运动中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和一定的强度,尤其年轻的糖尿病患者,不能坚持运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运动治疗效果,具体表现为运动时间不能保证每次持续30 min以上,不能坚持每周五天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等。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坚持由少到多、由轻到重、适度恢复、量力而行的原则。

3.5 糖尿病管理要规范化

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就意味着需要持续的医疗照顾,虽然目前糖尿病不可治愈,但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需要患者积极参与配合,及时调整饮食、合理运动、规范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不能完全依赖药物和医生的治疗水平。因此糖尿病管理被列为糖尿病治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对治疗的补充。依然有部分患者认为药物的作用是最关键的,他们往往重视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而忽略了糖尿病综合治疗的策略。

糖尿病自我管理是近几年在国际上兴起的新的糖尿病治疗模式,这种治疗模式要求糖尿病患者加强对自身疾病的管理,在医疗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学会心理调整、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合理用药及血糖监测,从而控制血糖及其相关代谢治疗,达到延缓和减少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是导致发病年龄提前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要重视糖尿病教育,调整防控策略,将糖尿病防控工作“关口前移”,对糖尿病干预对象逐步向青少年儿童过渡,加强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改善其生活方式,并针对不同糖尿病患者,开展分层次规范化的糖尿病管理及系统化的糖尿病教育,是当前医务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J].中华糖尿病护理杂志,2014,6(7):447-496.

[2]刘娟.浅谈糖尿病流行病学的现状及对此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论丛,2014,12(16):244-245.

[3]黄凯,王盈,王芳,等.徐州市农村地区居民糖尿病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5):446-448.

[4]张菱,邹焰,赵志刚,等.2型糖尿病年轻化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10):1597.

[5]徐伟,袁红梅,曹振干,等.马鞍山市某区居民糖尿病现状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2,18(4):239-241.

[6]王洪,杨立新,李金成,等.多学科院内糖尿病专科护理团队的建立与临床运行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2(3):54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