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娜 芦加阳 高纲彪

0 引言

工业遗产即“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河南作为文物大省,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工业遗产,包含前工业时期的古代工业遗产和工业革命以来的近现代工业遗产。近现代工业遗产是河南工业文明和近现代工业进程的记录,是河南宝贵的文化资源,急需得到重视和有效的保护利用。

1 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现状梳理

1.1 现存状况

近代工业遗产是河南早期工业的萌芽,如郑州的光华机器厂、和豫中打包厂、孟县的华兴铁工厂等,但在抗战时均已迁往陕西,近代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焦作英福煤矿、义马豫庆公司煤矿和巩义孝义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形成了洛阳重工业基地和郑州棉纺织工业基地两大工业基地,作为现代工业遗产,它们见证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为河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见表 1)。

1.2 特点及价值

河南近现代工业遗存虽然数量不多但类型丰富、特点鲜明。这些昔日曾经兴旺的加工制造、运输和矿山开采等多种产业形态,虽然其当年辉煌不再,但是它们见证了河南城市和城市工业的产生、发展和形态演变的过程,对研究河南城市和工业的历史、文化及建筑形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焦作英福公司,是近代河南最早的规模较大的煤矿企业,也是河南省第一个外资开办的煤矿企业,矿厂的投建,使焦作成为河南省最早供自来水的城市、最早使用电灯的城市、最早使用电影放映机的城市。

表1 河南主要近现代工业遗存一览表

1.3 保护与更新现状

河南长期以来对近现代工业遗产缺乏重视,目前的保护更多的还是针对古代手工业作坊遗址,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从保护范围和保护程度上,都相对落后,仅有义马市豫庆公司煤矿旧址和焦作市英福公司旧址两处遗产作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另外,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比较单一,再利用程度较低,许多近现代工业遗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仍处在闲置状态,正面临消失的威胁。

2 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2.1 积极普查,科学认定

重视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价值,普查是保护的第一步,摸清遗产的数量、区位、保存状况和再利用等情况,建档备案,进行价值评估,在普查中遵守“宽进严出”的原则,尽可能将有价值的遗产调查完整,同时普查的过程也是宣传保护的过程。在普查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工业遗产评定标准,结合河南工业遗产自身特点,进行科学认定,建立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资源评估体系,进而开展保护研究和开发等工作。

2.2 建立保护体系,分级保护

在掌握各遗产详尽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其价值、重要性、保存状况等情况,建立分级保护体系,对不同的工业遗产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可将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分为三个保护级别:文物保护单位、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和一般工业遗产。对于有极高的考古意义和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遗产,按照国家和地方标准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具有地方性和典型性,反映河南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列为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对于满足工业遗产评定标准,但暂时达不到历史建筑和文物标准的遗产划为一般工业遗产。

2.3 保护与再利用相结合

保护性再利用是工业遗产在新环境中继续生存发展的一种可行途径。借鉴国内外对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的经验,对河南近现代工业遗产再利用可采用公共休憩空间、旅游度假地、博览馆与会展中心、创意产业园和综合开发等模式,来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重现城市发展的历史,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

在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中,结合工业遗产的保护级别,对不同级别的工业遗产采取相应的开发原则。

对于确定为文保单位的工业遗产采用以保护为主的开发模式,以最大限度保证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进行不改变原状的必要修缮,展示其独特的风貌;对于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采取控制性保护的开发模式,在不改变遗产风貌和建筑整体结构和立面的前提下,可适当进行功能置换,根据新功能的要求进行内部布局变更;对于一般工业遗产,采取改造性保护的开发模式,在保护其主体结构、特征和场所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新功能的需要可进行空间重构和建筑形象重塑。

3 结语

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近现代工业遗产作为河南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记录河南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依托,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遗产,才能构建完整的河南历史文化体系,才能使河南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

[1] 冯立升.关于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的若干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6.

[2] 张希晨,郝靖欣.从无锡工业遗产再利用看城市文化的复兴[J].工业建筑,2010,40(1):32-34.

[3] 李建华,王 嘉.无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J].城市规划,2007,31(7):82.

[4] 马 燕,柏程豫,曹希强.河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刍议[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5):65-67.

[5] 汤 昭,冰 河,王 坤.工业遗产鉴定标准及层级保护初探——以湖北工业遗产为例[J].中外建筑,2010(3):55.

[6] 单霁翔.工业遗产保护探索篇之一为工业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J].中华建设,2010(2):14.

[7] 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4):16.